中國飲茶文化畢業論文
中國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過程中,飲茶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飲茶文化畢業論文,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飲茶文化畢業論文1
海上茶路社會茶文化研究
[摘要]
“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的談話為契機,以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為論文背景,分析和討論了海上茶路對英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同時,文章還分析了在現代社會發展的環境下,如何緊跟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思路,通過推動和利用海上茶路,促進中西貿易的持續發展以及文化的多方面交流。
[關鍵詞]
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國;英國
1前言
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近年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國內的茶文化有逐漸衰落的趨勢。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選擇遠大于對龍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選擇。在英國,飲茶的風俗最早只是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在貴族中流傳,在隨后卻發展出了獨屬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將其傳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國。通過海上茶路傳到英國的茶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國人的認可?而我國源于隋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作為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主席著眼于中國茶文化、“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又該怎樣用好這個平臺重塑我國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問題進行討論。
2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早在西漢,茶葉已步入商品化。王褒《憧約》“武陽買茶,楊氏擔荷”中已出現類似茶賣場的“武陽”。唐朝國富民強,思想相對開放,從而帶動茶葉的銷售。茶商利用大運河溝通南北貿易,促成唐朝政府與吐蕃、回紇的“茶馬交易”,為現代茶形成自然科學獨立體系提供條件。唐朝的陸羽著成首部茶書《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全面介紹茶的一部著作,有“茶葉百科全書”之稱。內容涉及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當時的飲茶風尚、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宋朝時茶文化再度盛行。茶葉種植區域擴大,茶葉產量增加,城中飲茶蔚然成風,同時,出現了很多茶文化相關著作。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對東京汴河兩岸茶坊生意的繁榮景象等進行了細致的描述。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似乎僅僅止步于現有文化,并沒有深入地傳承和發揚本國文化。據世界銀行2014年的統計,中國年人均茶消費不足500克,遠低于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的傳統茶文化似乎處于被動、阻滯狀態,尋找不到繼承與變革相融的結合點。茶文化在中國逐漸衰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質量問題。中國的茶葉農藥殘留、造假、重金屬超標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安全隱患無法解決,那么中國的茶葉無法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同時,受質檢的限制,更無法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其次,中國的飲品消費存在一定的西化現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文化受到美國和歐洲的影響,國人對咖啡、可樂等西方飲品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普及。
3海上茶路對英國社會的影響
3.1海上茶路的起源與發展
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兩種運輸方式在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后逐步形成并完善。其中陸上絲綢之路又分為北線與南線。北線有“西北絲綢之路”,即張騫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還有“草原絲綢之路”———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可由天山北部進入中亞。南線有從西安到成都再通印度,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穿過南海,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遠達非洲和歐洲。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深厚。經過隋唐之前朝代的鋪墊和積累,隋唐期間的陸上絲綢之路空前發展,為中西方文明帶來了極大發展。中國的茶業、絲綢、陶瓷不斷出口,西方香料、科技也不斷涌入,在唐都城長安,胡商往來不斷。在唐朝“安史之亂”后,由于陸上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南宋時期借助臨安沿海優勢,南宋政府注重發展海運事業,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到明朝初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達到鼎盛,廣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發展成為重要港口。到了明代中葉,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開放海禁。由此打破了兩百多年的海禁政策,私人得以出海貿易。在此期間,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從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這條航線把中國商船載運到馬尼拉的中國生絲和絲織品經太平洋轉運至美洲大陸,然后又經大西洋再運到歐洲各地。此舉使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區域貿易航線發展為聯系東西方的全球貿易航線。而今的絲綢之路加入了科技元素。高速公路、油氣管道、電網等連通全球,以三條線路為主:北線以歐亞大陸橋為主(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中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巴黎)、南線以跨國公路為主(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3.2海上茶路在英國的發展
西方有關茶葉的記載最早始于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斯。在其《旅行記》中提到:“一位名叫哈只•穆罕默德的彼斯商人,向他介紹了中國出產的一種叫‘Chai’的植物及其用途。雖然茶風靡于英國,但將茶作為商品第一次登陸歐洲卻始于荷蘭。1606年荷蘭船第一次從萬丹將來自中國的茶葉運到歐洲。9年以后,英國人也開始販賣茶葉到歐洲。1615年6月,英國東印度公司駐日本出島商館的商務員維克漢寫給其駐澳門商館的同事,請他代其在澳門購買茶葉,要求他不惜高價買一罐最好的茶葉。1637年,以威廉•科騰為首的一批英國商人,組成“科騰商團”,來到“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廣州虎門,初探中國貿易。此后,為了能更順利開展茶葉貿易,英國商人在1644年設立貿易中轉站。東印度公司在福建廈門設立代辦處,專門收購福建武夷茶,運至爪哇的萬丹(位于今印度尼西亞)銷售。1676年,英國又在廈門設立專門采購茶葉的商館。19世紀初流入廣州的銀元,平均每年約在100萬兩。以致當時英國商船到廣州來,所帶貨物不多,大部分是銀元。為了獲得大量茶葉,也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東印度公司先是改變印度(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原先零散的個體經營模式,并建立起體系完整的產業:在印度制造鴉片,再裝船從印度運至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從而形成一條從中獲取巨大利潤的商業鏈條。1839年6月虎門銷煙后,英國人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英國最終贏得了這場鴉片戰爭的勝利。在戰后簽訂的《南京條約》里英方要求中方廢除商行、增加五口通商,從而打破了中國的茶葉外銷壁壘。不僅如此,英國還開始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置洋行,負責中國的茶葉出口。除此之外,英國通過投資開設茶廠更進一步地深入中國市場。英方與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合作。2015年3月12日,英國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國家。由此可分析,英國對于加入“一帶一路”也是早有準備。因為“亞投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成為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英國作為西方首個宣布加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的國家,展示了英國政府對于中國促進亞洲基礎設施發展的高度支持。
4茶文化在英國普及的原因
4.1健康功效
茶葉剛傳入英國時,是在醫生和商人以突出其醫用價值為主線進行宣傳的。茶葉借助廣告這個平臺,為英國人所知。1660年,一份有關茶葉廣告宣傳單———《茶葉生長、品質和功效的確切描述》中描繪了茶葉的好處:強筋壯骨、治頭痛頭暈、可明目、健胃、助消化等。英國人通過這種以廣告為載體、醫用價值為主線的傳單逐步了解茶,從而推動茶的銷售量也開始穩步上升甚至是激增。
4.2名人宣傳
茶葉能成為英國頭號國飲離不開英國王室“名人效應”的推動。1662年,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并攜帶紅茶作為嫁妝帶到了英國。新王后崇茶觀念極深,稱飲茶有助于身材保持苗條。并在宮廷開設奢華的茶室,由此引領了英國社會名流的飲茶潮流。此后,英國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更是為茶的推廣推波助瀾。為了讓午飯和晚飯之間不至于太過饑餓,公爵夫人讓女仆準備幾片烤面包,奶油和茶來緩解暫時饑餓。這種生活習慣在貴族圈中蔚然成風,逐漸發展成為女性的社交活動。男性也挖掘到了其中的價值:幾壺紅茶配上小奶酥、小蛋糕就可以邀請朋友聚會,抑或進行議事、商業活動等。這也就形成了英國著名的下午茶。維多利亞女王認為,下午茶更利于英國國民精神放松,因而倡導英國國民喝下午茶。隨著英國下午茶內容的不斷豐富,英國茶文化成為一種精致的飲食方式甚至是高雅的文化和審美觀念。文人的示范效應也頗具影響力。英國文學巨匠約翰遜以茶啟思,并用以茶會友的方式開展文學俱樂部;文學作品上更是將飲茶是精神享受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英國詩人拜倫寫了一首《為中國之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的詩,讓大眾對茶向往不已;英國著名女作家奧斯汀在其作品《傲慢與偏見》中設置了很多品茗紅茶、享受生活的場景;此外,英語中還有很多與茶有關的單詞和詞組,比如:tealeaf(茶葉)、pinktea(午后茶會,正式的社交活動)等都體現了英國人對茶的迷戀、尊敬。文學巨頭們的帶動讓茶成為英國人文化的一部分。人們樂于追隨名人的品味和倡導。20世紀初,英國人的飲茶受到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巨變。便捷化、多樣化的飲食結構讓年輕人開始漸漸遠離從前的飲茶方式。但是時任英國自由黨的商務大臣丘吉爾將“準許人們在工作期間享有飲茶的權利”這一社會改革提上日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分鐘的茶休時間。英國喝茶的傳統借助這一改革延續至今。雖然現在快餐飲食店、速溶咖啡和其他罐裝飲料占據英國消費市場,然而,英國人對茶的喜愛卻沒有大的變化。這項改革功不可沒。
4.3銷售靈活
茶文化在英國的普及也歸功于其銷售形式靈活應變,滿足需求。在物質還不盡發達的18世紀末,價格的高低是普通百姓甚為關心的。而此時相繼出現貧民開始飲茶的記載。1799年,伊頓爵士寫道:“隨處可見米德爾賽克斯或薩里郡(在今倫敦西南部)的貧民茅舍里,窮人們從早到晚喝茶,晚餐也豪飲不輟。”那時僅英國倫敦就有約2000個茶館。茶葉之所以普及18世紀的英國與茶葉價格的大幅下降關聯甚多。17世紀末到1712年,茶葉還處在奢侈品階段,平均每磅16先令左右;18世紀后期,特別是1785年之后,有些茶葉價格甚至低于2先令6便士。英國茶的大力發展離不開貿易。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茶葉猛進口,還有內部船員的私人貿易,私商、散商的貿易、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茶葉走私、1785年的英國減稅法的實行都使得茶價逐步下跌,中產階級以及部分下層階級的英國民眾也成為茶的消費者。英國茶的市場適應力極強,適用于各個層次,滿足多種需求。當英國社會經濟發達時,人們購買力普遍上升,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除了中上層的消費,茶又借助工業革命的發展,結合飲食進入普通家庭:工人工作強度大,而茶葉、牛奶和糖的搭配,幫助工人更有效地工作。隨著人們多元化的需求增加,英國的茶葉也隨之發展。首先,袋泡茶的發明。袋泡茶的發明順應時代主題,使人們飲茶更為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吸納了更多不同茶源。其次,英國加大對茶廣告方面的投資宣傳;開辟專門場所;重視品牌也很關鍵。Lyons,Co-Op,Ty-Foo等品牌曾一度主導英國茶葉市場,盡管它們曾受市場沖擊、公司所有權變更等磨難,但是它們的核心———品牌,卻讓英國茶聞名世界。
4.4海上茶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促進
飲茶文化在早期對于英國文化而言的舶來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不僅沒有衰落,而且成了英國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英國的下午茶文化對中國的社會和城市產生了長足的影響。各大酒店、西式餐館推出的下午茶套餐受到極大的歡迎。而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的飲茶文化卻只能輝煌于曾經的歷史,而止步于現代商業的蓬勃發展。而今的中國可以借鑒英國善于吸收外族文化并將其內化成為本土文化的智慧,將“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優勢。首先是海洋文明的轉型。中國長久以來以內陸、農業文明為主,而“一帶一路”是中國從陸上和海上走出去的絕佳通道,發揮傳統陸上文明優勢的同時推動海洋文明發展,從而成為陸海文明兼備的國家。其次是科技文明的轉型。在沿路的鐵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和通信網絡等組成的綜合而又立體的聯通樞紐上逐步建立相關的產業集群,從而帶動形成建筑業、冶金、通信、物流、旅游等經濟鏈。至關重要的一點,中國夢的實現。“一帶一路”就像實現夢想的向導和通道。第一,規則的制定。中國依據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首創兩條“絲綢之路”,這意味著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制定規則的水平,這也是我們開放戰略達到一定水平的體現;第二,我國包容、開放傳統理念的深化。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區域合作不斷加強。如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國”機制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致力于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全方位合作。此后,又吸納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5國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國,土耳其、斯里蘭卡和白俄羅斯三國成為對話伙伴國等。這些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伙伴國大多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合力推進區域經濟合作。
參考文獻:
[1]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
[2]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80-81.
[3]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4]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中國飲茶文化畢業論文2
中西茶文化跨文化對比研究
摘要:
中國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過程中,茶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有著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意義。雖然西方茶文化歸根結底源自中國,但在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受到西方不同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影響,中西茶文化之間逐漸出現了很多差異,譬如說在語言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只有進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對比上的不同之處,才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讓不同文化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又好又快進行。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對中西茶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
關鍵詞:
跨文化;茶文化;交流;對比
茶對東西方的飲者來講,不單單是生活中的一種重要飲品,更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在當下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東西方不同的茶文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不斷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東西茶文化多元化共存現象。在對其進行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東方和西方在歷史文化、民族性格、政治國情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茶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跨文化的視野下對中西茶文化進行對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內涵,有助于我們對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內涵有更加深入的認知。
1中西茶文化在語言文化上的對比
首先來看看中西茶文化在“茶”這一詞匯讀音上的歷史淵源。現代漢語的“茶”字發cha音,這是中古漢語時代所形成的讀音。在上古漢語時代,“茶”為“荼”音,古籍《神農本草經》里面記載道,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多種毒草,后來“得荼而解”。據歷史學家考證,里面所說的“荼”,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茶”。那么,我們的漢語是什么時候把“荼”變作“茶”的呢?據學者研究,大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五胡亂華等歷史事件的發生,我國首次出現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人口的遷徙和流動就導致語言和文化上的巨大變化,我們的漢語也從上古漢語時期來到了中古漢語時代,很多詞匯在發音上都出現了變化。所以有人推測,關于“荼”的讀音,就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逐漸發生變化,并被人們所普遍認同和接受,而讀音上的變化必然會帶動文字上的變化,所以“荼”的漢字也就變為“茶”的寫法。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在其《茶經》中,首次把“荼”改為“茶”,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在唐代之前人們就普遍讀“茶”的音了,而書籍和文獻有一定的滯后性,其在規范一種事物的寫法和讀音時,必定是建立在一個社會所普遍認可和統一的基礎之上的。西方茶文化主要是在英語語境下形成的,所以我們研究西方茶文化的語言文化時,基本上是在英語文化圈的范圍之中。與漢語中“茶”的發音不同,英語中茶的寫法為“tea”,從讀音上看,似乎看不到其與漢語中“茶”的發音有什么淵源,但實際上英語中的“tea”的確是來自于中國。在大航海時代,最早揚帆出海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先于其他國家來到中國東南沿海,開始了西方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在中西的商貿中,茶與絲綢、瓷器被一同帶往歐洲。由于荷蘭主要與福建沿海等地的茶商進行貿易,所以他們以閩南語發音來稱呼茶。
而葡萄牙則主要與廣東一帶的茶商進行貿易,因此他們以粵語發音來稱呼茶。這就導致了一開始茶在歐洲出現兩種讀音,分別是閩南語的“Te”和粵語的“Chaw”,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和變化,英語才逐漸用“tea”來規范地稱呼茶。因此,現在西方茶文化中對茶的讀音,從源頭上講是來自于漢語的一個借詞,而且借的是我國方言語系中的閩南語讀音。茶在中西茶文化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認知意義。通俗地來說,就是說在中國茶文化的語境里,茶只是一個名詞,代表了一種事物。而在西方茶文化語境下,茶不僅是一個名詞,同時也可以作為動詞和形容詞,同時有了很多的轉義和喻義,這是中西茶文化在語言文化中的一個最大的不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在與茶有關的詞匯上的差異。我國茶文化語境中,有著大量的與種植茶、生產茶的詞匯,譬如說“茶樹”、“雨前茶”、“炒茶”等,這反映出我國是茶的故鄉和原產地。而英語中則基本沒有此類詞匯,因為茶葉和茶文化對于西方來說是一種舶來品,他們接受的是制作好的茶產品,而非其種植和生產過程。二是茶的用法。中國人說茶,指的就是茶這種事物,茶在漢語中只是一個名詞。但是在英語語境下,由于受到英語俚語和其它語言的影響,茶從單一的名詞逐漸演化出動詞的屬性,舉個例子,漢語語境下會說“下午四點我們一起去喝茶”,茶前面會有“喝”等動詞,但在西方茶文化語境下,會這樣來表述:“weteaatfour”,這里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名詞,而是直接把茶當做動詞,有“喝茶”之意。
2中西茶文化在社會性和人文性上的對比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將茶從單一的飲品升華到了一種具有多種社會功能的文化層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十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它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樣,西方茶文化也對其社會有著很深的影響。中西茶文化在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概括起來可以從社交功能、社會風俗等方面來對比和研究。首先說說中西茶文化在社交功能上的差異。中國人飲茶,一方面是自飲自酌,通過飲茶來進行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以茶會友,把茶當做社交的載體。因為茶具有讓人頭腦清醒、平和靜心、思維敏捷等功效,所以中國人很樂意和朋友一起飲茶聊天,來進行思想和觀點上的交流,更好地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因此,無論是古代的茶肆、茶館,還是今天的茶樓、茶藝廳,都是茶文化社交功能呈現的載體。而談到西方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就必須要重點說一說著名的英國“下午茶”。在18世紀前后,隨著中國出口歐洲茶葉量的劇增,來自東方的茶葉也從之前的價格昂貴變得更加親民,這就讓飲茶成為英國不同階層尤其是底層人民都能承受得起的飲品。
在當時的英國,喝茶一開始是和早飯一起進行,喚作“上午茶”。但是因為當時英國社會普遍重視早飯和晚餐,而午餐卻很簡單隨意,因此在午后很容易出現饑腸轆轆的現象,于是一些貴族主婦便想到了在下午五點左右一起喝茶吃點心的主意,便開始輪流舉辦“下午茶”宴會。這種風氣漸漸流行到了民間,成為英國社會一個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滲透到了英國的社會文化當中。從現實意義來看,下午茶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社交載體,讓人們以此為平臺,與他人在談笑風生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其次談一談中西茶文化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中國茶文化對社會民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生活上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朋友來家拜訪,主人會以茶待客;家中無論是蓋房,還是紅白之事,都會把鄉鄰招呼到一起,喝茶談事。其中尤其要提的就是茶文化對中國婚姻的影響。中國民間在婚姻上素來有“三茶六禮”的風俗,這里面說到的“三茶”,說的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以及同房時的合茶。
從中可以看到茶文化對我國社會習俗的巨大影響。與中國茶文化不同,西方茶文化對社會民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穿著服飾、社交禮儀之上。在此以英國為例,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一些貴族之間舉辦的茶會對參會者的服飾穿著有著很嚴格的要求,比如說要身穿燕尾服,帽子要選用黑色高帽,襯衣多為白色等等,并且衣服要干凈整齊,以沒有異色和褶皺為佳。英國的這種茶文化其實能夠代表西方茶文化對社會禮儀的影響,體現出的是西方茶文化所蘊含的人文涵養。西方茶文化對社會風俗最著名的影響應當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紳士風度”,這一點在英國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西方的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一樣,都要求飲茶者要沉穩而平和并具有必要的禮貌,譬如,在飲茶時,要輕拿輕放,禁止任何的魯莽行為,并保持環境的靜謐。另外,男士要有女士和兒童優先的意識,在他們需要幫助時,要隨時準備伸出援手。這種茶文化的內涵,從飲茶活動中逐漸走向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西方人生活中的一種人文特征,具體呈現為以禮待人、沉穩莊重、文質彬彬而善于助人等。
3中西茶文化在經濟性上的對比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茶文化在經濟性上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先來看中國茶文化,從現實來看,我國的茶企業很多還是以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為主,究其原因就是我國產茶歷史悠久,茶類品種繁多,工藝復雜,很多都是一個家族祖祖輩輩來種茶和炒茶,具有不同的工藝標準和口感。這種現狀好處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一種茶葉傳統的口感和外觀。弊端就是只能各自為戰,很難形成固定的產業標準和工業化流水線量產,也很不容易形成當代商業所要求的行業統一標準。具體來說,我國茶葉經濟在產業發展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茶樹種植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舉例來說,很多種茶者過于追求產量,卻忽略了茶葉的質量,在茶樹種植中還是采用已經落后的“密植免耕”種植模式,這種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產量,但是長期以往,極易因為通氣性差而引發茶樹產生一些病蟲害,并且過量的種植還會讓土壤變得貧瘠,進而形成茶葉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第二是品牌上的單一。我國的茶葉種類盡管豐富多樣,但卻因為各自為戰,缺乏高檔且具有辨識度的茶葉品牌,這就嚴重影響了我國茶葉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第三是茶企業之間的聯合度和組織化程度較低。在這方面首先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比較分散,布局也較為隨意,在前期的投產時缺少科學的規劃。其次就是很多茶企業仍然停留在賣茶葉的原始階段,缺乏現代化的營銷思維和方式,很難從文化、精神、歷史、功效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營銷,對市場脈搏和消費者心理的把握能力較差,導致了我國茶葉經濟的附加值很低,影響了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但反觀西方茶文化,其在發展茶經濟上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第一,西方茶文化所蘊含的平民化和大眾化被很多西方茶企業所發揚光大,他們在進行品牌定位和產品推廣時,首先是從大眾消費這個基本立足點出發,從而在最短時間內贏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而我國很多茶企業卻將自己的產品定位為奢侈品,甚至用一些高檔禮品茶來作為噱頭,如此不接地氣的經營思路,必定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可。
第二,一些著名的西方茶葉品牌,往往追求的并非是茶葉質量的不斷提升,而是把質量和口感的穩定排在第一位。他們首先會確定一個產品質量標準,然后按照這個標準去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以英國“立頓”茶產品為例,無論我們在世界各個國家購買其同樣的產品,其顏色、香氣、口感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產品質量上的穩定就會給消費者極大的品牌認同感和品牌辨識度。中西茶文化在經濟性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這與兩種茶文化背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品質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習慣作坊和家族式的生產模式,因此即便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企業也會延續之前的傳統經營模式。而西方是隨著工業革命而崛起的,其文化特點是務實、低調、合作,這是一種充滿工人階級色彩的人文精神。而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因此西方茶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濃厚的西方文化,因此在茶產業發展上也更加注重品牌化、標準化、合作化。另外,中國茶文化本身蘊含了很多歷史文化內涵,加上中國人飲茶往往有喜歡追求一種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很多中國茶企業就投其所好,給茶產品增添很多華而不實的噱頭,進而獲得更多利潤。而西方茶文化則更加務實和世俗化,追求的是外觀和口感上的美妙,這與西方茶文化產生于工業革命的背景有很大關系。
參考文獻
[1]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146-147.
[2]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3]張黨恒主編.茶葉貿易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4]鄭雯嫣.論維多利亞時代紅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J].農業考古,2003(2):322-325.
中國飲茶文化畢業論文3
旅游小鎮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研究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龍塢茶鎮為例,通過德爾菲專家評價法,確定評估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指標,實證發現,龍塢茶鎮具有較高的茶文化旅游價值的表現,并針對龍塢鎮茶文化旅游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旅游資源價值;龍塢茶鎮
2015年6月,浙江省選中37個小鎮作為首批省級特色小鎮,而龍塢茶鎮是浙江省首批特色產業小鎮之一,也是唯一以茶產業為主導的省級特色小鎮。政策支持以及茶文化資源豐富是龍塢茶鎮發展的優勢,但在茶文化旅游氛圍的構建、茶文化內涵的拓展、茶文化品牌的建設、茶科技的創新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旅游小鎮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方法
茶文化旅游資源通常包含物質與非物質兩個方面的資源。有學者提出,游客參與茶文化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追尋茶及其文化,其最能吸引游客的因素是茶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筆者運用德爾菲法,通過郵件的方式,咨詢了筆者所在學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9位專家,邀請其對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相關指標進行打分。經咨詢專家后得出的各因子所占權重如表1所示,同時也確立了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指標的賦分。值得關注的是,價值評價體系中的茶文化資源特征指標,最主要的茶文化資源因素是茶文化的歷史價值。筆者運用綜合評分法評價茶文化資源的科研與教育價值,通過抽樣調查確定茶文化旅游資源知名度、影響力等價值評價指標。
2龍塢鎮茶文化旅游價值綜合評估
2.1實地調查
筆者在實踐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將茶文化資源價值劃分為5個不同層次:Ⅰ級≥8.0;Ⅱ級:7.0~7.9;Ⅲ級:6.0~6.9;Ⅳ級:4.0~5.9;Ⅴ級:<4。其他評價指標參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GB/T18972-2003)和傅文偉(1993)對旅游資源價值的賦分。筆者在對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評價過程中,既考慮專家層面的意見,也注重游客層面的感受,采取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茶文化歷史價值等9個指標運用資料搜集、實地訪談調研等方式,獲取數據;而其他13個指標通過游客打分獲取數據。于2016年11~12月間,歷時半個月,在龍塢鎮茶園,面對面訪問了100位游客,獲得有效問卷91份
2.2數據分析
2.2.1茶文化特色
早在中唐時期,“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就曾記載了西湖龍井,茶葉歷來都是龍塢的主要經濟來源。民國《杭縣志稿》的記載也有關于龍塢茶葉的描述,龍塢鎮種茶、制茶的歷史悠久。龍塢鎮的龍井生產地保存完好,各處散落有數量眾多的茶樓、茶館、農莊等品茶之所,說明龍塢鎮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2.2.2旅游功能和價值
龍塢鎮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側,其傳統旅游發展以茶為核心帶動經濟發展,包含旅游、民俗、休閑和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2016年以來,龍塢鎮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積極推動龍塢茶鎮7大區塊的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西湖龍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競爭力的特色小鎮。總體來看,龍塢茶鎮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價值、視覺欣賞、保健休閑價值。
2.2.3相關資源的存在條件
龍塢茶鎮有眾多歷史遺存,包括胡雪巖墓、金蓮寺、午潮山、光明寺、黃松生古建筑、上馬石、夏同善墓長凳石、章炳洪祖傳古建筑、慈母橋、葛衙莊等。龍塢鎮內的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山間有午潮井、白龍潭瀑布,郁達夫曾在《龍門山路》中對此有精彩描述。境內金蓮禪寺始建于宋代,規模較大,其間名人題額、題聯甚多。龍塢鎮周圍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整體搭配與組合度比較好,但各景點之間相較遠,導致其資源的聚集度不太高。
2.2.4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龍塢茶鎮位于杭州市轉塘街道,東經120°02',北緯30°11',海拔37m。境內三面環山,西北高東南低,以丘陵、山地為主。龍塢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氣候宜人,土壤以紅壤為主,適宜茶樹種植。綜合來看,該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2014年,龍塢茶鎮僅茶農茶葉銷售收入就達7000余萬元,旅游人數突破了7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7000多萬元。當地政府鼓勵、支持開發茶文化旅游,并希望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茶農增收。這些都為龍塢鎮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
2.2.5區位條件和客源市場
地理位置:龍塢茶鎮距離寧波、蘇州、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比較近,不超過250km;距離浙江省的杭州主城區、臨安、富陽、金華、紹興、嘉興和湖州以及安徽省的黃山、宣城等地較近,約在200km;屬于距離中心城市在15km~249km,處于區域旅游節點上。龍塢鎮交通便捷,離市中心僅為15km,杭州繞城公路穿鎮而過。可進入交通條件:龍塢茶鎮位于杭州市西南15km處,有國家高速公路G25和G56、杭州繞城高速G2501、國道G320以及省道S30等直接通過杭州市境內外,交通可及性較高。與周邊旅游區域的關系:龍塢茶鎮與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湖景區、靈隱寺景區、宋城景區、西溪濕地、九溪十八澗景點、錢塘江等優勢互補,共同組成了杭州山水文化、茶文化、生態文化、歷史文化兼具的獨特旅游勝地。客源市場:筆者對游客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來自杭州市的游客占60%以上,來自其他地區紹興、湖州、蘇州、南京、上海、寧波等距離較近的城市較多,僅有少數游客來自全國其他地方;游客平均年齡32.54歲;游客中女性比例略高;平均月收入在4726.51元;游客總體受教育程度較高。
2.3結果與討論
本文對龍塢茶鎮進行綜合評價時,經過對問卷和實地調查的數據整理,按照資源對應的等級對22個資源評價的指標賦分,經過權重計算,最后得到龍塢茶鎮的綜合評價總分為6.145。茶文化及旅游資源特征得分僅為3.78。雖然龍井茶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龍塢茶鎮以及其他一些建筑屬于近年來新建的,因而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夠。龍塢茶鎮的旅游資源類型比較豐富,但特殊度不高,聚集度低,得分為0.088,所以相關資源存在的得分較低。環境特征總得分為1.095。龍塢茶鎮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龍塢鎮的社會治安良好,交通條件較好。由于近兩年新建的許多旅游工程尚未完成,一部分配套的旅游設施尚未完成,該項指標得分較低。旅游開發條件得分為1.27。龍塢茶鎮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良好,且與杭州其他名勝,如山水、濕地、古城、古寺等實現了資源的優勢互補;其游客來自全國各地,但以長三角地區為主,客源市場廣泛,游客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收入水平較高,客源結構良好。
3結論與建議
筆者通過對龍塢茶鎮的實地調查發現,龍塢茶鎮的龍井茶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這些資源在全國,甚至在浙江省內的知名度不高,還需要組織更多的宣傳,提高龍塢茶鎮在浙江省內和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以便招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由于山間丘陵阻隔,龍塢茶文化旅游資源并不是很聚集,因而還有待從全局進行規劃,提升龍塢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組合效益,對當前茶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實現旅游資源內容和開發模式的創新。龍塢茶鎮在未來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并重。從對龍塢茶鎮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評估來看,龍塢鎮在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上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價值。且筆者希望,本文能為今后將龍塢茶鎮打造成以茶文化旅游為特色的浙江省系列特色小鎮之一提供參考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1]朱世桂,房婉萍,張彩麗.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現狀、特性及開發思路[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馮衛英.茶文化旅游資源研究——以環太湖地區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3]LJolliffe.Teaand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andTransformations[M].Clevedeon,NZ: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07.
[4]喻學才.旅游資源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經濟管理
>>>下一頁更多精彩“中國飲茶文化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