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些行業最懂賺錢
縱觀前三季度,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有的行業業績表現穩健,有的行業卻出現下滑。那么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一下中國哪些行業最懂賺錢,我們一起看看吧!
上市公司都聚集在哪
從90年代深滬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發展三十余年,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雖說上市公司數量只占全國企業數量的萬分之一,但卻是國家實體經濟的“基本盤”。相關統計顯示,上市公司總市值規模約為96.53萬億元,占全國GDP的84.4%。
那么,中國的上市公司都分布在哪里?
筆者翻閱了最新的Wind數據,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從上市公司數量上來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為:廣東(818家)、浙江(637家)、江蘇(624家)、北京(451家)、上海(416家)。
上市公司數量這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活躍度。
一個地區的上市企業和后備軍越多,越能反映出該城市整體經濟活力較為強勁。
從企業構成類型上來看,民企是上市的主力軍,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上市公司通常也比較多。
以廣東省為例,作為我國制造業,科技業的中心,深圳上市公司的數量在省內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
據相關統計,深圳已有超500家上市公司,包括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比亞迪等。
從市值角度切入,北京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大大超過廣東、上海、浙江。
因此,盡管北京上市公司數量不占優,但市值體量卻很能打。在某些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公司的規模。
廣東時代傳媒集團曾在2020年,發布過一個有意思的報告,研究對象針對的是,注冊地在北京的上市公司,涵蓋在A股上市的公司、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以及在美股上市的公司。
結果顯示,從區域來看,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中,大約有27家注冊地在海淀區,占比6成左右。
海淀區聚集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創新資源,擁有1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事實上,除了我們熟知的,早期在海外上市的一批公司,像百度、搜狐以外,北京的高科技產業類型也非常豐富,芯片、新能源、電池、半導體等產業都有涉獵。
哪些行業最懂賺錢
10月31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中國上市公司2022年三季度經營業績快報。
從滬深北三家交易所情況看,前三季度境內市場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52.37萬億元,同比增長8.51%,占同期GDP總額的60.18%;實現凈利潤4.75萬億元,同比增長2.46%。
就第三季度而言,非金融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長9%,表明實體營收增速持續領先。
分板塊來看,北交所前三季度營收增速領先,達35%;科創板凈利潤增速領先,達24%。
說完整體情況,再來看看行業具體表現。
前三季度業績來看,申萬一級行業31個分類中,20個行業的營收增長率實現正增長。
石油石化、建筑裝飾、銀行是妥妥的營收大戶。如果銀行、非銀金融都加在一起的話,金融行業的營收高達7.6萬億元,可謂非常懂經營之道啦。另外,有色金屬、電力、鋼鐵等營收額也都擠進前十排名。
凈利潤方面,銀行依然是最靚的仔。
今年前三季度,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34家銀行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雙實現同比增長,一些城農商行的凈利潤增速甚至超過30%。
按理說,銀行原本是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與宏觀經濟周期基本上同步。但銀行業也有自身的特點,比如收益前置而風險是后置。
從業務動向上來說,年內上市銀行信貸投放普遍向制造業、普惠小微、綠色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
雖然與其他行業相比,銀行盈利能力依然很強,但行業自身也不是沒有壓力。
比如,上市銀行營收端仍存在持穩壓力,中間收入同比下滑成為部分銀行業績增長的主要拖累項。不過, 這種情況也是由其自身的商業模式決定的。
公司方面來看,根據Choice數據,營收排名前七位的基本都被“中”字開頭的公司霸榜。
石油化工行業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營收業績旗鼓相當,都達到2.45萬億元,增速在20%以上。
哪些行業對員工友好
行業賺錢能力強=工資水平高?
就今年上半年情況來看,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申萬一級行業中,電力設備行業薪酬開支1018億元,同比增長26%,增幅最大;房地產行業、證券行業薪酬有所下降。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火熱,也體現在了工資支出中。電池行業上半年薪酬開支同比增幅均達到52%,代表公司贛鋒鋰業薪酬同比漲幅達76%。
建筑裝飾和電力設備行業中,多家大型“中字頭”基建企業如中國中鐵、中國電建、中國建筑等薪酬支出增長明顯。
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推出《2022三季度中高端人才就業數據報告》,展望四季度,能源化工行業計劃擴招量最多,這也間接體現出行業的景氣度。
在計劃增加招聘量的企業中,能源化工行業的企業計劃招聘量較三季度增加最多,擴招企業占該行業的33.33%。
隨著數字技術創新成果在電力、煤炭、新能源等能源領域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加速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能源行業融合發展。
有些行業走在時代的前端,有些行業雖然已經成為傳統行業,但在特定的環境下,依然體現出盈利的能力。
在季度周期性因素、下游市場需求疲軟、上游材料價格高企影響下,部分企業面臨階段性困難。航空運輸業仍處于虧損區間,虧損額較上年同期有所擴大。
然而,有些企業經過錘煉后,終將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