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秋季傳染病的小知識
在季節交替時節,氣溫不恒定,忽冷忽熱,尤其是在一天中氣溫溫差比較大,早晚是涼風襲人,當午卻又太陽灼人,如果不能及時增減衣服,就會冷熱不均,很易感冒,一起來看看預防秋季傳染病的小知識,歡迎查閱!
秋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進入秋季,氣溫變化比較大,秋季正處于夏季和冬季之間,夏季和冬季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發生,所以說秋季也是多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初秋時,氣溫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腸道傳染病和蟲媒傳染病高發,甚至可能爆發流行;到了晚秋,氣溫逐漸下降,風大干燥,這時是一些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因此,秋季加強傳染病的防治,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秋季常見傳染病可分為三大類: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和蟲媒傳染病。
秋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
秋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有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輪狀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等。這類傳染病經“糞 —— 口”途徑傳播,是“吃進去”的傳染病,通常是由于細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飲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經過恰當的處理,吃進去后發病。
1. 霍亂 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屬于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也是我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可引起流行、爆發和大流行。夏秋季為流行季節。人群普遍易感。常經水、食物生活接觸和蒼蠅等而傳播。臨床特征為劇烈腹瀉、嘔吐、大量米泔樣排泄物、水電解質紊亂和周圍循環衰竭,嚴重休克者可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
2. 傷寒 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經消化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長程發熱、全身中毒癥狀、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等。主要并發癥為腸出血、腸穿孔。本病以夏秋季多發,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過水、食物、日常接觸、蒼蠅和蟑螂傳播。
3. 細菌性痢疾 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粘液膿血便。常年發病,以夏秋季多見。主要通過生活接觸、食物、水和蒼蠅等途徑傳播。、
4. 甲型肝炎 是由通過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臟炎癥,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發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是我國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發病率及感染率最高。發燒、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皮膚發黃、有的病人有腹脹或腹瀉、尿呈褐色、大便色淺、檢查肝臟有腫大和觸痛或叩痛的體征。
5. 腸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腸道病毒EV71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簡稱為EV71,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癥患兒可出現為肺水腫、腦炎等,統稱為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三歲以下嬰幼兒多發,成人也可感染。
秋季預防哪些高發病
過敏性鼻炎。秋季天氣干燥,加之現在的空氣污染嚴重,各種過敏因素增加,會刺激到鼻粘膜,使得過敏性鼻炎的伐病率非常高。
心理疾病:有心理學家統計,秋季由于氣候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加之“悲秋”情緒的影響,秋季患抑郁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比列會大幅提高。
急性腸胃炎:進入秋季,人體的消化功能,腸胃的抗病能力開始下降,加之秋季是各種水果成熟的季節,如果不加節制亂食,就容易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
感冒:秋季是流行感冒最為嚴重的季節,忽冷忽熱不僅讓人難以適應,同時整個免疫系統也很脆弱,使感冒等呼吸系統的疾病增加。
口腔潰瘍:秋季是最容易上火,而上火之后口腔潰腸是最直接的表現。也有產生鼻子冒火,喉嚨痛,發燒等癥狀。
皮膚病:秋季也是各種皮膚病高發季節,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癥狀,常見于大腿,小腿內側。
秋季腸道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要講究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以飲食衛生為重點,把好“病從口入關”,做好“三管一滅”,加強自身防護:
1. 提倡良好的個人和飲食衛生習慣。管好飲食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蒼蠅叮爬過的食物;不暴飲暴食;實行分餐制,養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習慣;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滌消毒;杜絕生吃水產品。罐頭食品出現鼓起,色香味改變的情況,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2. 加強個人防護了解腸道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充足的睡眠和豐富的營養可增強體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適當進食蒜、醋可預防胃腸道傳染病。
3. 感染腸道傳染病應立即上醫院就診,不要胡亂用藥,特別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進行不規范治療。防止耐藥性的產生,某些腸道傳染病抗生素的不當使用,甚至可導致生命危險。
秋季傳染病防治小常識
防患于未然:
1、流行性感冒:俗稱流感,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種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病原體為患者及攜帶者,發病前三天,感染率最高。打涕、咳嗽或說話時噴出的飛沫傳播病毒感染
主要表現:發病急、高燒、畏寒怕冷、頭痛、肌肉關節疼痛、全身乏力、鼻塞、咽喉痛、干咳咳,少數患者可有惡心想吐、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2、一般感冒:具體表現為咽喉腫痛、鼻塞、流鼻水、流淚、打噴涕、輕微發熱、頭痛和咽喉痛,極少出現癥狀,發高熱、全身酸痛,病發周期短。
3、水痘:水痘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是由于水痘病毒感染引起。
主要癥狀是皮膚粘膜出現斑疹、丘疹、水痘等,同時還會出現發熱、頭痛、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癥狀。水痘是一種非常感染的疾病。由呼吸道飛沫傳播或立即傳染
4、手足口病:病人有輕微發燒,口腔內出現小水泡,有時還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淺部潰瘍。發病1~2天,患者手足皮膚出現小水泡(常見于病人手指、手臂及腳面的皮膚表面),但發癢并不痛。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發熱、咳嗽、流鼻涕、眼貼膜血腫、口腔粘膜疹和全身斑疹,傳播迅速。麻疹按呼吸系統飛沫傳播,病人是唯一的傳染病,患病后可獲得長期的免疫。
6、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亞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以口方式傳播。發熱、黃疸、困倦、厭食、惡心想吐、嘔吐、腹瀉等是臨床癥狀。
秋季傳染病知識宣傳
一、常見傳染病基本知識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
2.水痘 :病人從出現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傳染性。患病初期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癥狀,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軀干、頭部較多,四肢處較少。大部分情況下,病人癥狀都是輕微的,可不治而愈。
3.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腺明顯腫脹前6-7日至腫脹后9日期間具有傳染性。患病初期可有發熱、頭痛、無力、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發病1-2日后出現顴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現唾液腺腫大,通常可見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
4.風疹 :病人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傳染性。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出疹、淋巴結腫大和結膜炎,病程短。
5.流行性腦膜炎: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瘀點、瘀斑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本病主要經由咳嗽、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發病較多。
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基本的預防措施是相通的,我們只要注意預防,就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預防方法:
1.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穿堂風,以免著涼,經常曬洗衣物及被褥,注意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2.不在人口密集、空氣污染的場所長時間逗留,如大型超市、快餐店、游樂場所、影劇院等。
3.勤洗手,并用流動水徹底清洗干凈,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或擦凈。
4.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5.到醫院就診最好戴口罩,回家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6.注意不要過度疲勞,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
7.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機體免疫能力。合理膳食,增加營養。可以吃板藍根、醋浸大蒜頭等方法預防感冒。
8.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每天保證有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9.當身體不適時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必要時可以接種相應的疫苗。
10.避免接觸傳染病人,盡量不到傳染病流行疫區去。
11.如有發現傳染病,要及時隔離治療,以免傳染病的蔓延。
二、腸道傳染病
有些引起腸道傳染病的病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如痢疾桿菌在許多食物中的生存時間較長,傷寒桿菌在0℃以下時仍可存活1個月,甲型肝炎病毒在- 20C的低溫條件下仍可存活。再加上秋冬季食品儲存時間較長,如熟菜、生菜和剩菜等,人來客往時餐具消毒不嚴,給秋冬季腸道傳染病的傳播留下了隱患。
常見呼吸道傳染病有:細菌性痢疾、腸炎、食物中毒、傷寒、副傷寒、霍亂等。表現的共性分別為腹瀉、腹痛、嘔吐伴發熱、頭痛等全身癥狀。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病菌隨糞便、嘔吐物排出體外,污染的水、食物(蔬菜、瓜果、水產品、奶制品)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經口食入而傳播。不良的生活習慣是感染和傳播的重要因素。病人或腸道傳染病帶菌者是傳染源。
預防措施:①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食物,不吃蒼蠅叮過的、蟑螂爬過的食物,不生吃海(水)產品,生吃瓜果要洗凈去皮。 ②注意飲水衛生:不喝生水,喝開水,飲水用具定期消毒,保證飲水衛生。③講究個人衛生:勤換衣服勤洗手,勤洗臉,飯前便后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保持環境整潔。④增強身體抵抗力:平時多進行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同時也可進行相應預防性接種,增強機體對疾病的免疫力。
秋冬季傳染病雖然種類繁多,但只要我們重視預防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有效地阻斷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