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農業農村工作知識基礎知識有哪些
最全農業農村工作知識基礎知識有哪些
抓好扶貧工作是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那么你對農業農村工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最全農業農村工作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最全農業農村工作知識
1、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第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三,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什么?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在經濟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在文化上,堅持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目標,用四句話來概括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總目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為中心,要立足發展搞建設,搞好建設促進發展,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基礎上推動新農村建設。
(2)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在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愿和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的前提下,推進新農村建設。
(3)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最關心、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確保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為目標,推進新農村建設。
(4)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5)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進新農村建設。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的10條基本方針是什么?
(1)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
(2)長期貫徹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
(3)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
(4)實施科教興農;
(5)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6)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多渠道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
(7)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
(8)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9)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10)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
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采取哪些措施?
(1)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繁榮農村經濟,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村莊規劃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4)積極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樹立健康文明風尚,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5)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體制,完善農村治理結構,擴大農村基層民主。
7、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得到哪些實惠和好處?
(1)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農業“三稅”的實惠。從2006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將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牧業稅和農業稅,使農業“三稅”劃上了歷史的句號。
(2)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國家財政的直接補貼。國家強化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和財政困難縣的獎勵補助力度;加大農業綜合支持和服務能力建設力度,增加農田水利、農業科技、扶貧開發和農業投入,完善減災防災體系、動物防疫體系和農村流通體系,加強飲水安全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可以在教育、醫療、保障和文化服務上得到直接好處。2006年起,國家先在西部地區實行兩年內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要求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加快“兩免一補”實施步伐。同時,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加快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和農村醫療求助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農村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建設,逐步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8、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從哪些方面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
(1)要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堅持土地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征用的合理補償機制和農民的生計安置辦法,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收益權。
(2)要把正確對待農民工作為關系全局和長遠的大事。堅持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強化管理、完善服務,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加強農民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清理取消各種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加強就業培訓和職業安全衛生保護,探索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為農民工提供子女上學等公共服務,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促進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等服務平等化。讓每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學,讓每個患病的農民都能得到醫療,切實保護農民的生存權和受教育權。
(4)繼續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切實把減輕農民負擔與加強財政對“三農”投入、發展農村經濟結合起來,建立新型的農村公共事業投入機制,務必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5)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惠及“三農”。要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增加投入,加快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讓農民平等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
(6)切實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活動,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9、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含哪些內容?
(1)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
(2)明確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做到五個“必須堅持”: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還要做到“五要五不”: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工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
10、在新農村建設中為什么要加強農業基本建設?
農業基本建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條件。農業基本建設包括防洪、治澇、灌溉、供水、蓄水等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農村公路、農村電網、農村信息網絡、農產品加工倉儲和市場設施;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水污染治理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建設。
加強農業基本建設的作用是:
(1)農業基本建設是農業賴以發展的基礎。
(2)水利建設是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
(3)農業基本建設是農業抗御災害的有力措施
(4)改善生態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1、在新農村建設中國家對農村設施的保障制度有哪些?
(1)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制度。
(2)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
(3)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
(4)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5)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12、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有哪些內容?
長效機制之一: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長效機制之二: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新增稅收主要用于“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準農田。
長效機制之三: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13、在新農村建設中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實施的“兩免一補”是指什么?
兩免:是指農民的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雜費和課本費。
一補:是指農民的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對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寄宿生活費補助。
下一頁更多有關“最全農業農村工作知識”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