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有哪些特點及基本原則
執法有哪些特點及基本原則
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管理,具有國家權威性。其實執法也是有一定的特點的。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執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執法的概念
執法,顧名思義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傳布、實現法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在廣義與狹義這兩種含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廣義的執法或法的執行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程序實施法律的活動。狹義的執法是指法的執行,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授權、委托的組織及其公職人員,在行使行政管理權的過程中,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貫徹實施法律的活動。人們把行政機關稱為執法機關,就是狹義上使用執法的。
此處所講的執法是指狹義的法的執行。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是法的實施的重要方面。在現代社會,國家行政機關被稱為國家立法機關的執行機關,后者制定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前者貫徹、執行、付諸實現。
執法是實施法律的活動,必須是在這個大前提下發生的由于執行人員本身或其他原因引發的非法操作才能在執法前冠名如:暴力執法、違規執法等。而沒在這個大前提下的行為只能是個人或某團伙的私自行為,與其本身行政執法身份無關如公路過期收費、非公安機關拘留等。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地點、范圍內才叫執法,其他都算個人或某團伙私自行為。而在這前提下公職人員的行為才能冠名某某執法。
執法的特點
1、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管理,具有國家權威性。這是因為:首先在現代社會為了避免混亂,大量法律的內容是有關個方面社會生活的組織與管理,從經濟到政治,從衛生到教育,從公民的出生到公民的死亡,無不需有法可依,;其次,根據法治原則,為了防止行政專橫,行政機關的活動必須嚴格按照立法機關根據民意和理性事先制定的法律來進行。因此,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的過程就是執法的過程,就是代表國家社會機關來管理的過程,社會大眾應當服從 。
2、執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公職人員。在我國,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法從事全國或本地方行政管理的同時,就是在全國或本地方執法的過程;行政職能部門依法在某一方面進行管理的同時,就是在本部門執行、實施相應的法律的過程。
3、執法具有國家強制性,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的過程同時是行使執法權的過程,行政機關根據法律的授權對社會進行管理,一定的行政機關是進行有效管理的前提。行政權是一種國家權力,他既能夠改變社會的資源分配,控制城市的人口規模,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民生活,如升學、就業、結婚等。
4、執法具有主動性和單方面性。執行法律既是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社會管理的權力,也是它對社會、對民眾承擔的義務既是權力也是職責。因此,行政機關在進行社會管理時,應當以積極的行動主動執行法律、履行職責。而不一定需要行政相對人的請求和同意。如果行政機關不主動執法并因此給國家或社會造成損失,就構成失職,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執法的基本原則
1、依法行政的原則。這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定權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進行管理,越權無效。這是現代法治國家行政活動的一條最基本原則。
2、講求效能的原則。這是指行政機關應當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講究效率,主動有效的行使其權能,以取得最大的行政執法效益。
3、公平合理原則。這是指行政機關在執法時應當權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況因素,在嚴格執行規則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適度,避免由于濫用自由裁量權而形成執法輕重不一、標準失范的結果。
執法的引證解釋
1.執行或執掌法令。
《周禮·春官·大史》:"大喪,執法以蒞勸防。"《漢書·哀帝紀》:"至今有司執法,未得其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公遷侍御,仆忝起居,執法記言,連行供奉,舉目相見,為歡益深。"《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我前日認是奉公執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騙?"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東皋公曰:'此將軍為朝廷執法,老夫何怪之有。"蒍越又取金帛相助,為東游之資。二人稱謝下關。'"明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袁可立,風簡清真,文章炳蔚。祥刑惟允,執法有聞。"
2.執法的官吏。
王莽 時曾改御史為"執法"。《史記·滑稽列傳》:"執法在旁,御史在后。"《后漢書·伏湛傳》:"﹝伏湛﹞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 李賢 注:"王莽改御史曰執法。" 宋 蘇轍 《再催行役法札子》:"臣昨自蒙圣恩擢任執法,即嘗首言其事。"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孫武大怒,兩目忽張,發上沖冠,遽喚'執法何在?'"
3.星名。
《史記·天官書》:"南四星,執法。"《后漢書·王允傳》:"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法,彗孛仍見。" 唐 楊炯 《渾天賦》:"執法者,廷尉之曹,大臣之象。"
看過“執法的特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