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形式分類
零售業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形式分類
零售業態是銷售市場向確定的顧客提供確定的商品和服務的具體形態。那么你對零售業態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零售業態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零售業態的簡介
零售業態——零售企業為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經營形態。 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戰略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商品經營結構、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銷售和服務的類型化服務形態。
零售業態是動態的、發展的概念。隨著生產的發展,需求的增長,零售業態也在不斷地發展。目前我國對八種零售業態進行了規范,連鎖在各個行業都利用這些組織方式。
零售業態的形式分類
零售業態的分類主要依據零售業的選址、規模、目標顧客、商品結構、店堂設施、經營方式、服務功能等確定。零售業態分為八種,有百貨店、便利店、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會員式商店、專業店、專賣店和購物中心。不同之處在于:
a、超級市場——采取自選銷售方式,以銷售食品、生鮮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為主,是顧客每日需求的零售業態。
b、便利店——是以滿足消費者便利性需求為目的的零售業態。主要提供便利商品、便利服務。按照便利店的標準來說,便利店的價格水準要高于超市的價格。顧客追求便利的時候,追求的亦是商品的功能,而不是價格,所以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c、大型綜合超市——指采取自選銷售方式,以銷售大眾化實用品為主,滿足顧客一次性購足需求的零售業態。
它與超市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銷售的是大眾化的實用品,滿足的是顧客一次性購足的需求。
d、倉儲式會員商店——指會員制的倉儲式商店,沃爾瑪、麥德龍都屬于這一類型。它們都是會員制,但是方式不一樣,消費對象也不一樣。麥德龍的會員制客戶類似三級批發商,面向社會團體、中小商戶,它的客戶很集中,20%的顧客,購買它80%的商品,它能更好地掌握其顧客的需求。
e、百貨店——是指在一個大的建筑物內,根據不同的商品設立銷售區,開展定貨、管理、營運,滿足顧客對時尚商品多樣化選擇需求的零售業態。是大家最熟悉最成熟的一種經營方式,也是現在經營最不景氣的一種零售業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些店建立于90年代初經濟最旺盛的時期,而且大部分在貸款利息最高的時候負債經營。
目前國外的百貨店,基本上經營服裝服飾,以流行時尚為主,跟超市完全不一樣。目前百貨店要調整,一定要本著這個方式去調整,才能立足。
f、專業店——指以經營某一大類商品為主,并且備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銷售人員和適當的售后服務,滿足消費者對某大類商品的選擇需求的零售業態。
這個業態在國外剛剛起步,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專業店是百貨店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g、專賣店——指專門經營或授權經營制造商的品牌,適應消費者對品牌選擇需求的零售業態。
經營的商品可以不是某一類的商品,但是是某一品牌的商品,如:鱷魚牌,它有衣服、皮帶、皮夾、皮鞋、皮包等等,都是一個品牌。消費者選擇的是一個品牌,可能是一系列的產品,這種專賣店也發展得很好。
h、購物中心——指企業有計劃地開發擁有管理營運的各類業態、服務設施的結合體。是有計劃開發的,由一些開發商來建設的。跟百貨公司根本不同的是三權分離,物業、管理、經營形成獨立三方,只有資本的滲透。與批發商場的不同在于購物中心有的主力店,占很大比例,有主題、選址、設計,有統一計劃,有管理公司統一管理。
零售業態的發展歷程
主力業態顯凸,多業態并存
所謂主力業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占有市場份額大、發展迅速的業態。從單一企業角度看,這方面日益突出的是以連鎖方式發展的超市業態,諸如國際上的“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連鎖企業以及國內的上海“華聯”和“聯華”超市集團企業,其所實現的銷售額與營利額都是其他業態的企業所無法比肩的。如果從業態的整體發展上,國內外連鎖超市的銷售額增幅都是最高的,特別是我國這些年以來,超市始終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發展。與此同時,其他業態雖然受到超市突飛發展的市場擠壓,但并未從根本上扼殺這些業態。究其因,一方面在于零售企業的經營活動均受有限的商圈內各種因素的制約,即使是再有競爭力的業態也難于排除其他業態的存在,這是由于非主流業態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競爭優勢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消費群體的分層化,偏好的多樣性、消費行為的多元化特征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完全依附于某一種業態而生存。這可以從當今之世,作為最原始經營方式的“雜貨店”依然遍布城鄉市場而得到佐證。如果從連銷超市極具擴張力的原因看,它主要以低需求彈性的生活必需品為經營內容,通過大規模連鎖經營低成本擴張,這也就決定了它難以完全取代其他業態而獨步天下。
經營、管理理論與技術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
傳統的商業相對于其他生產行業而言,所應用的理論與技術水平是落后的。但是,隨著買方市場的出現,市場競爭不斷呈白熱化狀態。這就迫使商業特別是零售業態不斷引進、發展新的管理理論,不斷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術手段,以提高自身素質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零售業高科技的特征日益突出。經營與管理理論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零售業的市場適應和拓展能力,改善了其內部資源的配置狀況,而技術手段的日益現代化,為敏感發現市場變化,實現經營與管理的各項指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換言之,技術手段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的中介手段。它有力地推動零售業態的實踐深入,從而也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在零售業中各企業紛紛引入與應用更為現代化的理論作為指導的基礎上,誰能爭勝于市場,技術手段是否現代、先進、應用是否切合實際,就成為決定性因素。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零售業態的競爭與發展已進入“技術決定率”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業態的變革與創新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各種零售業態相互滲透與融合
早期各種零售業態的生成與發展,主要是基于其他業態的缺陷而發揮揚我所長、擊其所短的作用。但隨著實踐的深入、競爭的加劇,各業態之間為避短,紛紛引入其他業態的優點,業態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成為一大特點。例如,傳統百貨店過去都采用封閉式售貨,使顧客自主選擇權大受限制,而今開架售貨已成為百貨店采用的基本經營方式。這種從自選超市學習的經驗,不僅降低了百貨店的人工成本,也提高了消費者的購物積極性。反觀超市業態,則對貴重商品和小件商品采用了柜臺式售貨的方式,這明顯降低了商品的丟失率,也擴大了商品的經營范圍。這種各取所長、相互滲透的作法在其他業態都可以明顯地看到。各業態相互融合的趨勢更為突出,現今超市引入專賣店等如藥店、茶葉店、小吃快餐已成潮流,百貨店則更是如此,不僅有超市,還有餐飲、娛樂、健身等項目,儼然有購物中心的面貌??傊@種相互學習,各取所長的變化,對于各零售業態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綜合優勢是必不可少的。
商品結構
通過商品結構調整形成商品經營特色的趨勢明顯:現今百貨店傳統經營的許多項目已退出百貨店的經營范圍,如大家電、自行車等,而服裝、服飾、鞋帽、箱包類商品已成為百貨店的主營商品和利潤的增長點,使百貨店的傳統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超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諸如“生鮮加強型”超市、“食品加強型”超市,已成為超市經營重點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標志。顯然,只有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相應調整商品結構,形成商品經營重點與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費者。這實質上是各零售業態中的企業在市場中不斷調整經營定位,更準確地與自己目標市場的需要相吻合的過程。
看過“什么是零售業態”的人還看了:
1.零售業的經營模式
2.什么是業態
3.什么是業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