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生主義包含哪些內容(2)
什么是民生主義包含哪些內容
“節制資本”的提出
“節制資本”作為經濟綱領的明確提出是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但關于這方面的思想在此前早已產生,并進行了反復的宣傳。孫中山早年在考察西方社會時,逮住了“資本”問題,萌發了“資本國有”的思想。民國初年,孫中山在宣傳民生主義的演講中都表述了反對私人資本壟斷,以及建立國有資本的愿望。民國元年四月初,在南京同盟會會員餞別會上,孫中山說,“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國家一切大實業,如鐵路、電氣、水道等事務皆歸國有,不使一私人獨享其利”。
民國元年(1912年)四月十六日,在上海南京路同盟會機關的演講強調,他的民生主義“非反對資本”,而是“反對資本家”“少數人占經濟之勢力,壟斷社會之財源”,故要實行“土地及大經營歸國有”,社會財富為人民“公有”,民生主義就是“排除少數資本家,使人民共享生產上之自由”。
民國八年(1919年)在《中國實業如何能發展》一文中,孫中山提出“歸國家經營”的具體范圍:“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鐵、水力、礦油等”;“社會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點等”;“一切壟斷性質之事業”。顯然,孫中山主張把一切操縱國計民生的大企業和大事業統統交由國家經營。繼而孫中山把這一思想寫進黨綱。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一月發表的《中國國民黨黨綱》寫上,“凡國中大規模之實業屬于全民,由政府經營管理”,并把它作為實施民生主義,“防止勞資階級之不平,求社會經濟之調節”的重要措施。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一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明確提出民生主義其最重要的“原則”和“基礎”是“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明確地使用“節制資本”的概念,明確了“節制資本”的“要旨”是“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同年,孫中山在廣州作“三民主義”演講,闡明“節制資本”的具體內容包括“節制私人資本”和“發達國家資本”。[2]
“節制資本”的實質
“節制資本”的實質是實現資本國有。孫中山關于資本國有的必要性的闡述,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從資本和社會生產的關系考慮;二是從資本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關系考慮。
孫中山認為,資本是生產要素,非解決資本問題不能發展社會生產。他指出“土地、人工、資本之同為生產要素”,“缺一而不可”,“資本”由“人工”所創造,但生產又必須依賴于資本,如果沒有“資本”(即生產時所用的“資料”),便如荒島上的魯濱遜那樣不依賴“斧”來造房、“糧”來充饑,即成為“荒島之餓鬼”。為加速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廢手工采機器”的工業革命和“資本國有”的革命——“兩種革命”必須“同時并舉”。
孫中山認為,資本的私人壟斷是實業發達后出現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的總根子,“先解決資本問題”才能求得“分配平均之法”,從而“從根本上以解決”社會問題,避免西方物質文明帶來的“惡果”。他從長時間在西方社會的生活中發現,由于實業革命,不用手工生產,而采用機器,生產效率很高,工廠規模很大,結果“有機器的人便發大財”,工人則“饑寒死亡”,平民“生計遂盡為資本家所奪”,以至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孫中山認定,“私人之壟斷,漸變成資本之專制,致生出社會之階級貧、富之不均”。人類社會并非從一開始就有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階級和階級的對立與斗爭,是工業革命之后出現的“資本專制”的產物,具體地說,便是“現在資本家有了機器,靠工人來生產,掠奪工人的血汗,生出貧富極相懸殊的兩個階級。這兩個階級常常沖突,便發生階級戰爭”。西方工業革命之后產生的社會問題的癥結在“資本專制”,孫中山提出“用一種思患預防的辦法來阻止私人的大資本,防備將來社會貧富不均的大毛病”,具體辦法是“節制私人資本”和“發達國家資本”,實現資本國有,把國家經營實業所獲之“利”歸于“國民所享”,社會財富能“自均”,以避免“再蹈歐美今日之覆轍”。[2]
“節制資本”的具體內容
“節制資本”的具體內容包含兩個方面:“發達國家資本”和“節制私人資本”。
“發達國家資本”的“發達”,也就是“制造”,即通過國家權力使大資本歸于國家所有。孫中山認為,中國沒有經過工業革命,大企業和壟斷還沒有出現,只要在經濟建設中把該管的大企業、大實業“由國家管理”,“所得利益歸人民”,使國家對“操縱國民的生計”的大資本擁有所有權和經營權,這也便是“發達國家資本”。孫中山明確指出:“鐵路、礦山、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規模之工商業,應歸于全民者,由國家設立機關經營管理之,并得由工人參與一部分之管理權”。后又進一步重申,“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
“節制私人資本”,是相對于“發達國家資本”而言,當實行“發達國家資本”之時,也便意味著對私人資本壟斷的限制。具體而言,對于私人資本“節制”的范圍是鐵路、礦山、森林、水利、銀行及其他大規模的工商企業。“節制”的辦法:一是限制私人資本不得超出一定的范圍;二是采取“直接征稅”的辦法。孫中山“節制私人資本”,僅僅是“節制”,而不是“消滅”。他意識到,在當時的中國,私人資本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而,在不允許大的私人資本存在的前提下,凡可以委托個人經營,或由個人經營較國家經營更適宜的事情,可任由個人去做,國家給予“獎勵”,并“以法律保護”。《實業計劃》中,孫中山明確提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一、個人企業,二、國家經營”,即“私人資本”和“國家資本”并存,又提出要從“廢止”舊稅制、“改良”貨幣制度、排除“官吏的障礙”以及“利便交通”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利便”私人資本的發展。
興辦實業
為實現自己的民生主義,孫中山精心構筑了《實業計劃》,提出發展國家資本的具體方案。在他看來,只有用國家的力量來振興實業、發展交通、開發礦業,才能避免歐洲各國私人資本惡性膨脹的禍害;才能與外國壟斷資本相抗衡,保持民族經濟的獨立發展;才能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成為“地球上最富的國”。
孫中山強調:“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資本,振興實業。”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首先提出開發建設國家的四原則:選擇最有利的方式;最切合國民需要的;反對及阻力最小的;方位最適宜的。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孫中山認為,要先發展交通事業,再開發中國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發展工業提供原材料。
其次,關于興辦實業資金的籌集。孫中山關于中國實業建設的規模極其龐大,需要的資金之巨大,遠非中國國民財力所能承擔。這些資金從哪里來?他主張打破閉關自守的局面,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充分利用外資。如何利用外資?孫中山認為有三種辦法:“一、借資合辦,二、華洋合股,三、定以期限,批與外人承筑,期滿無價收回。”在三種辦法中,孫中山認為以第三種為最佳。當然,在對外關系上,與清朝統治者的媚外求降不同,孫中山利用外資提出了一系列正確而重要的原則。他主張在利用外資中,應維護國家主權,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堅持平等互利和為我所用的原則。
但是,自從19世紀末葉以來,帝國主義力求把中國變為資本輸出的市場。帝國主義金融寡頭采用各種方式輸出資本,榨取了大量的人民膏血,攫取了一系列特權。全部中國近代經濟史表明: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乃是中國社會經濟落后的根源之一。在附有特權或高額利潤的情況下,“各國之資本家”確是“唯恐我不借他之款”,但屬于平等互利性質的借貸,卻不能在帝國主義與舊中國的經濟關系中找到一樁。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過程表明:一般說來,外資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因;恰恰相反,中國資本主義的所謂“黃金時代”,正是帝國主義忙于彼此廝殺而在客觀上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的時刻[4] 。
關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在辛亥革命前和民國初年,孫中山一直把西方社會黨人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稱作“民生主義”,把兩者作為同一概念。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大會的演說中,孫中山解釋了三民主義,其中談及民生主義,便是把西歐出現的社會主義譯為民生主義。民國元年(1912)在上海社會黨的演說時提出,社會主義“僅可區分為二派”:“集產社會主義”和“共產社會主義”,認為當時的中國國民的“道德程度”尚未達到“極端”,不可能實行“各取所需”的“共產社會主義”,
故“主張集產社會主義,實為今日唯一之要圖”。民生主義是社會主義中的“集產社會主義”,其“精神”是“和平解決”貧富間的“激戰”,而不是用“激烈”的方式[2] 。民國12年11月,針對黨內對民生主義的不理解,孫中山在一個批示中指出,就實質而言“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實無別”。又由于黨內產生把“共產主義”和“民生主義”當作“絕對不同”的“二種主義”,他再次強調,“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毫無沖突”,民生主義包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并以圖表示彼此的關系。民國13年所作的“三民主義”報告更直言“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反復強調“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不但不相沖突,而且“是一個好朋友”。他在報告中具體解釋了為什么“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指出“社會主義的范圍,是研究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的問題,就是研究人民生計問題,所以我用民生主義替代社會主義”本意是把問題的“真實性質表明清楚”,以便“正本清源”。
民生主義的理論設想
孫中山認為這一方案的實施可以防止壟斷,也能使”公家愈富”,從而促進”社會發達”。在有關資本的課題上,孫中山確認”實業主義為中國所必須”。他認為中國的近代化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實業計劃》一書就是發展社會經濟的宏偉藍圖。他把發展社會經濟的途徑歸結為”節制資本”和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即將”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的”大實業”(如鐵路、電氣和水利等)”皆歸國有”,因為這既可”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國之資力”。民生主義實質上是最大限度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雖然它涂上了客觀社會主義的色彩。
看過“民生主義的內容”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