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硬盤硬盤的選購技巧
什么是硬盤硬盤的選購技巧
硬盤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那么你對硬盤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硬盤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硬盤的簡介
種類
硬盤有固態硬盤(SSD)、機械硬盤(HDD )、混合硬盤(HHD 一塊基于傳統機械硬盤誕生出來的新硬盤);SSD采用閃存顆粒來存儲,HDD采用磁性碟片來存儲,混合硬盤是把磁性硬盤和閃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種硬盤。
技術
磁頭復位節能技術:通過在閑時對磁頭進行復位和調整。
多磁頭技術:通過在同一碟片上增加多個磁頭同時的讀或寫來為硬盤提速,或同時在多碟片同時利用磁頭來讀或寫來為磁盤提速,多用于服務器和數據庫中心。
硬盤的接口種類
ATA
ATA 全稱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用傳統的40-pin 并口數據線連接主板與硬盤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為133MB/s,因為并口線的抗干擾性太差,且排線占空間,不利計算機散熱,將逐漸被SATA 所取代。
IDE
全稱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俗稱PATA并口。
RAID的優點
1. 傳輸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讓很多磁盤驅動器同時傳輸數據,而這些磁盤驅動器在邏輯上又是一個磁盤驅動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達到單個的磁盤驅動器幾倍的速率。因為CPU的速度增長很快,而磁盤驅動器的數據傳輸速率無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種方案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較于普通磁盤驅動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種數據修復功能,當RAID中的某一磁盤驅動器出現嚴重故障無法使用時,可以通過RAID中的其他磁盤驅動器來恢復此驅動器中的數據,而普通磁盤驅動器無法實現,這是使用RAID的第二個原因
SATA
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 1.0規范,2002年,雖然串行ATA的相關設備還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員會已搶先確立了Serial ATA 2.0規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連接方式,串行ATA總線使用嵌入式時鐘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于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
SATA Ⅱ
SATA Ⅱ是芯片巨頭Intel英特爾與硬盤巨頭Seagate希捷在SAT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傳輸率從SATA的150MB/s進一步提高到了300MB/s,此外還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隊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錯啟動(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術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SATA硬盤都可以使用NCQ技術,除了硬盤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
SATA Ⅲ
正式名稱為“SATARevision3.0”,是串行ATA國際組織(SATA-IO)在2009年5月份發布的新版規范,主要是傳輸速度翻番達到6Gbps,同時向下兼容舊版規范“SATARevision2.6”(也就是現在俗稱的SATA3Gbps),接口、數據線都沒有變動。SATA3.0接口技術標準是2007上半年英特爾公司提出的,由英特爾公司的存儲產品架構設計部技術總監Knut Grimsrud負責。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傳輸速率將達到6Gbps,將在SATA2.0的基礎上增加1倍。
SCSI
SCSI的英文全稱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標準接口,而SCSI并不是專門為硬盤設計的接口,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小型機上的高速數據傳輸技術。SCSI接口具有應用范圍廣、多任務、帶寬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熱插拔等優點,但較高的價格使得它很難如IDE硬盤般普及,因此SCSI硬盤主要應用于中、高端服務器和高檔工作站中。
光纖通道
光纖通道的英文拼寫是Fibre Channel,和SCSI接口一樣光纖通道最初也不是為硬盤設計開發的接口技術,是專門為網絡系統設計的,但隨著存儲系統對速度的需求,才逐漸應用到硬盤系統中。光纖通道硬盤是為提高多硬盤存儲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才開發的,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多硬盤系統的通信速度。光纖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遠程連接、連接設備數量大等。
光纖通道是為在像服務器這樣的多硬盤系統環境而設計的,能滿足高端工作站、服務器、海量存儲子網絡、外設間通過集線器、交換機和點對點連接進行雙向、串行數據通訊等系統對高數據傳輸率的要求。
RAID的分類
RAID 0,無冗余無校驗的磁盤陣列。數據同時分布在各個磁盤上,沒有容錯能力,讀寫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為任何一個磁盤損壞都會使整個RAID系統失效,所以安全系數反倒比單個的磁盤還要低。一般用在對數據安全要求不高,但對速度要求很高的場合,如:大型游戲、圖形圖像編輯等。此種RAID模式至少需要2個磁盤,而更多的磁盤則能提供更高效的數據傳輸。
SAS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連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盤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并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開發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并且提供與SATA硬盤的兼容性。
硬盤的選購技巧
選購技巧一:關注硬盤的容價比(硬盤每GB容量的性價比)
建議大家在購買硬盤時,盡量考慮2TB的產品,總價不貴,單GB的性價比最高。當然,1TB的硬盤也是值得入門級用戶推薦的,雖然每GB的價格高達0.39元,但385元的總價不高,也足以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
選購技巧二:關注硬盤的單碟容量(一張碟片能裝多少數據)
硬盤最新的技術為單碟1TB,此項技術已經2年有余。市售產品中,“1TB-3TB”領域已經實現單碟1TB技術,持續讀寫速度介于150-220MB/秒。在高端的大容量領域,從主流的5碟4TB/7200轉硬盤開始升級到4碟4TB/5900轉硬盤,并發展出4碟4TB/7200轉混合硬盤。
之所以重視硬盤的單碟容量,是因為其值越高,所需要的碟片數量就越少,硬盤的磁頭數量就會減少,發熱量與穩定性就越高。在主流產品中,2TB的硬盤還是采用3碟的設計,而這些產品往往是商家的庫存,急于銷售。這些產品由于采用了三碟片的設計,因此在重量上比兩碟裝的產品明顯重一些,并且在讀寫速度、穩定性與發熱量方面比兩碟裝產品遜色許多。
選購技巧三:關注區分二碟裝與三碟裝的方法
三碟裝的產品可以通過識別外觀、重量等進行區別,比如希捷兩碟2TB的硬盤右側上角有一個較大的深坑(三碟則為淺坑)等,但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辨別的難度相當大,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購買生產日期接近的產品,像2013年以后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兩碟裝,因此用戶在購買時要重點關注。
看過“硬盤的選購技巧”的人還看了:
1.電腦硬盤知識大全
2.硬盤接線圖
3.三種硬盤的區別
5.硬盤越大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