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聯網基因互聯網基因的作用
互聯網基因,就是源自硅谷的開放與交互、平等、互助、共享精神。那么你對互聯網基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互聯網基因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互聯網基因的簡介
互聯網基因網絡時代,國家安全與發展進入“雙空間”模式。“互聯網基因”成為網絡經濟發展的內生控制力。“互聯網基因”來源于“硅谷基因”,具有“平等文化、產品為王、模式創新”三個維度,正推動中國經濟,包括黨政軍企民在內的各種組織從團隊運行、商業模式、決策方式、時機融合、合作伙伴和人才使用等六個方面加速轉型。
互聯網基因的維度
互聯網是一種工具,但運營互聯網卻是一種思維方式。會用互聯網、能評互聯網與真做互聯網,三者之間存在巨大差別。這不是經驗的差別,而是思維方式的差別,甚至是思維慣性的問題。這種差別就是互聯網基因,它有下面三個維度。
平等文化
互聯網基因真正的互聯網人是蔑視權威的,無論財富權力多高,是平視看待周圍一切的,不會仰視也不會俯視,這是骨子里的基因。不是因為高傲,而是因為大家更相信平等與公平帶來的自尊和自信能帶來更大的創新創造力。高智商的工程師普遍具有理想主義情懷,每天面對著電腦寫程序,必須嚴謹細致。同時又耳濡目染喬布斯、扎克伯格、施密特的創業故事和不羈的創新精神,往往心思活躍,天馬行空。
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中,首先,上下級的觀念必須淡化,同時工作關系要越簡單越好,這樣能給予創新產品以基本的土壤。在工作溝通時不會認為感覺到職級的差異,便于激發基層員工的創新精神。其次,企業內部必須有鼓勵產品創新的氛圍。在激勵體制和組織架構上,必須以產品為中心,以市場成敗來論英雄。
這種企業文化是和中國傳統的國有文化是背離的,如果一家具有國資背景的公司要下水做互聯網,那么就先反思自身是否具備了淡化的行政色彩、允許適度自由和鼓勵創新、以產品成敗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產品為王
互聯網行業產品為王,用戶體驗至上。誰的產品能體貼入微地解決用戶的需求,誰就能生存下來。在依靠一種核心產品吸引用戶之后,可以建立排他性的產品優勢。在此基礎上擴充產品功能,逐步搭建平臺,創造直接伸往用戶終端的渠道。
首先,互聯網文化是一種解決社會底層群眾最迫切需求的文化,產品創新的同時,用戶體驗要非常好。例如,360公司的安全衛士從困擾小白用戶的殺毒功能開始做起,慢慢延伸至桌面管理、系統維護、軟件下載等領域,逐步搭建了一個桌面平臺,牢牢抓住了用戶的終端入口。其次,產品的基礎功能必須免費。這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基本共識。只有當產品取得了絕對的市場占有率,并且因此搭建了一體式平臺之后,才能開始考慮盈利問題。誰考慮對基礎用戶收費,誰家產品就會失去最龐大的用戶群體。
由于互聯網行業不存在準入門檻,用戶也是極其挑剔,在同類產品中的遷移成本很低,因此在面臨競爭時,必須時刻注意用戶的使用體驗反饋,快速迭代版本,敏捷開發。在上一個功能沒有取得用戶的絕對認可之前,不能冒險開發下一個功能。那種抱著推出產品第一個版本就涵蓋了大而全的功能的想法,已經證明了是一種失敗的策略。如果有一天產品停止了更新,新版本不再具備新功能,那么用戶流失就開始變成現實。在快速的版本迭代中新開發出來一個接一個的新功能,不斷地加強用戶的體驗,才能牢牢抓住用戶的心。
如果一家公司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對用戶的需求不敏感,停止了反映用戶的訴求的版本迭代,那么它會面臨強烈的挑戰。如果公司內部開發流程或者溝通成本很高,產品的前景同樣不容樂觀。恰好有一種開發模式都符合這兩個缺點,那就是產品開發外包。我們在后續會聊到具體的案例。
模式創新
互聯網上的創業者們發明了許多全新的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完全依賴于現有的和新興的技術。利用技術,企業們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通過模式創新,互聯網公司悄悄地腐蝕著傳統產業巨頭的地盤,當這些巨頭覺醒時,生死已定。
每一次商業模式的革新都能給公司帶來一定時間內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公司必須不斷地重新思考它的商業設計。隨著(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從一個行業轉移到另一個行業,公司必須不斷改變它們的商業模式。一個公司的成敗最終取決于它的商業設計是否符合了消費者的優先需求。隨著時代的進步,商業模式也變得越來越精巧。
互聯網公司常常使用“餌與鉤(BaitandHook)”模式,也稱為“剃刀與刀片”(RazorandBlades)模式,或是“搭售”(TiedProducts)模式。在這種模式里,基本產品的出售價格極低,通常處于虧損狀態;而與之相關的消耗品或是服務的價格則十分昂貴。比如說,剃須刀(餌)和刀片(鉤),手機(餌)和通話時間(鉤),打印機(餌)和墨盒(鉤),相機(餌)和照片(鉤),等等。這個模式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變形:軟件開發者們免費發放他們的文本閱讀器,但是對其文本編輯器的定價卻高達幾百美金。其中有三個訣竅:
(1)用付費產品來補貼免費產品。招徠顧客的廉價品是做生意的幌子,例如通過價格不菲的爆米花來補貼不賺錢的電影,或是通過餐廳里昂貴的紅酒來補貼便宜的飯菜。免費還會以更多的形式出現,某種商品不僅僅是打折出售,而且是完全免費贈送。“內有免費禮物”或是更常見的免費樣品就屬于這種推銷手段。這種免費的商業模式很久之前就存在了,我們很熟悉,而且它的表現形式也很直接。
(2)用日后付費來補貼當前免費。贈送手機但必須使用移動通訊商兩年以上的服務就是一個經典的長期交叉補貼案例。這種營銷手段把手機服務從追求某個時間節點的收入延伸到更長的時間段。如果你使用了這種服務,那么就是未來的你在給現在的你提供交叉補貼。使用這種服務的人不會去多想每年要付的手機費,而是會因為今天剛拿到的免費手機而沾沾自喜。
(3)付費人群來給不付費人群提供補貼。類似的例子有俱樂部男士買門票而女士免票,“孩子免費入場”,富人多付稅、窮人少付稅(有時候不付稅)的累進稅制。把市場根據人們愿意付費的誠意和能力劃分為不同的人群,是一種傳統的定價理論。在這種情形下,免費以非常極端的形式出現,商家希望免費得到產品或服務相關的消費群體能夠掏腰包。商家寄希望于不用掏錢的消費者能夠吸引到掏錢的消費者(俱樂部女性的例子),或是可以帶來會掏錢的消費者(小孩的例子),而且不用掏錢的消費者中日后有一部分人也會慷慨解囊。當你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徜徉并欣賞建筑物奢華的裝飾時,你確實不用掏錢,但是這些大樓的老板們希望你能夠停下來去賭場賭一把,或是去商場血拼購物(如果你既去賭錢又去購物,他們會笑不攏嘴的)。
互聯網基因的作用
互聯網基因網絡時代,引發產業革命的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應用已經滲透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現在已經取得成果看,互聯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聚合了人、人際關系、數據、信息、知識,形成了和實體空間平行的網絡空間,各種組織、機構的運營方式都要變革——都必須采取“雙空間”模式。
以產業為例,在十年左右時間里,PC、手機、音樂、出版、影視、物流、零售、金融、電信等行業等都發生了劇烈變革。有的企業“雙空間”經營戰略順利,實現了華麗轉身;有的企業“畫虎不成卻成貓”,被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沖擊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傳統企業失敗的原因在哪里,專家們往往會提到一個關鍵詞“互聯網基因”。
以電信行業為例,微信正在邊緣化電信運營商,雖然運營商奮起應戰,開發了很多互聯網產品,但卻戰績慘淡。從財力、員工的能力、國家政策支持的層面看,傳統的電信公司都有優勢,但是缺乏互聯網基因,從而導致競爭處于劣勢。
看過“互聯網基因的作用”的人還看了:
3.品牌營銷成功案例
5.北京互聯網創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