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起源是什么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那么,茶具的起源是什么?
據史料記載分析,在漢代茶具已問世,但它還基本停留在與食器、酒器混用的階段,自成體系的專用茶具還沒有誕生,這一時期為茶具的萌芽階段。
到了唐代,穩定的社會,安樂的生活,使人們對茶的認識更為深刻,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飲茶風氣十分深厚,白居易曾坦言:“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品茶成為士大夫追求雅趣,以茶會友,精神享受的時尚,各種茶宴、茶會的相繼出現,標志著飲茶已發生質的變化,品飲結合的藝術升華,對專用茶具的呼喚都將茶具在歷史上出現了劃時代的革命。
茶圣陸羽是這場革命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他親自設計制作了一套從煎煮、點試到飲用、清潔、收藏一應俱全,內容豐富的茶具。一套古樸實用而又妙趣橫生的茶道文化得以形成,從此,中國茶具文化的里程碑樹立了。
到了宋代,華麗的點茶法的流行、金銀具的盛行、黑釉建盞的不可一世,子民們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門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戲之中,這對茶具如醉如癡、魂系夢牽,及宋人對茶藝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響了近鄰日本,逐漸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明清返璞歸真的茶風,為茶具走向輝煌提供了有利條件。使茶具的發展終于步入正軌,并達到頂峰,景德鎮甜白瓷和青花瓷鑄就了瓷業的一段輝煌,宜興紫砂茶壺更是龐大茶人的至寶。在品飲香狗急跳茗的同時,欣賞精致可人的茶具,實屬一次從藝術到心靈的震撼。
中國茶具的發展之道,是由粗趨精,由大趨小,由繁趨簡,從古樸、富麗再趨向淡雅的返璞歸真的過程,從茶具就可品出時代的茗韻。
茶具保養
紫砂壺是喝茶人的珍寶,但要使紫砂壺表現出真正的個性,就要有正確的養壺方法,泡壺是最好的養壺方法,具體可分以下六點:
徹底將內外洗凈
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壺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須馬上清洗,否則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數越多,壺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會透到壺表發出潤澤如玉的光芒。
擦與刷要適度
壺表淋到茶汁后,用軟毛小刷子,將壺中積茶銷銷刷洗,用開水沖凈,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試即可,切忌不斷地推搓。
使用后清理晾干
泡茶完畢,要將茶渣清除干凈,以免產生異味,又需重新整理。
讓壺休息
浸泡一段時間后,茶壺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徹底干燥,再使 用時才能更吸收。按這六步養亮的壺,雖養成的速度較慢,但亮度可經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氣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