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如何選心儀的大學方法
關于高考后如何選心儀的大學方法
一年一度的高考過后,同學們接下來的第一任務就是選擇一所合適自己的大學,那么這所大學應該如何選擇,選擇大學又應該遵循什么原則呢,下面是小編整合的高考后如何選心儀的大學方法,一起來看看吧。高考后如何選心儀的大學方法
1.了解大學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有2600所左右,按辦學層次可分為本科和高職(專科)院校;按舉辦者可分為公辦、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按隸屬關系可分為教育部直屬、其他中央部委直屬和地方所屬高校。考生可從不同角度了解大學情況。
2.了解大學的辦學實力。
一般可從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來評估大學的辦學實力。在學科建設方面,可看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實驗室及重點實驗室、博士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文科研究基地等情況。在師資隊伍方面,可看大學擁有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知名學者、博士生導師的數量。
在人才培養方面,可看大學生競賽獲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杰出校友等內容。在科學研究方面,可看大學承擔的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還可關注大學獲得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發明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國家重大獎勵成果情況。
3.了解大學所在地域、校園環境、學習氛圍。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消費水平、生活習慣、飲食、語言、氣候等條件差異很大。考生的大學生活要在當地度過,畢業后也可能留在當地就業,如果到和現有生活條件差距大的地區就讀要有心理準備。如果有條件,考生可走進大學校園,親身感受一下校園環境、學習氛圍等,或者聽聽學哥學姐的建議。大學的辦學歷史、就業去向、深造比例等,也是需要參考的因素。
4.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建議考生對自己的實力、性格、興趣愛好、職業取向、人生規劃等情況進行客觀評估,選擇和自己契合度高的大學。
“專業不對口”問題不大。日前,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三成以上畢業生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職業期待不符”“迫于就業壓力”是畢業生選擇不對口工作的主因。
高考結束選大學注意事項
學校環境
畢業生在選擇填報志愿時,一定要提前查閱書籍或者網頁,選擇幾個自己最喜歡的也是最適合自己的院校,查看學校地段的繁華程度,若是這個學校地處比較偏僻,那么就比較適合學習,但是對于以后的實習就不會很方便。
院校的專業優勢
在大學里主要的還是提升自我,所以在填報志愿時想清楚自己想要學習的專業,然后查找有這個專業的學校,之后再了解一下這個院校中什么專業是最有優勢的,你喜歡的這個專業在學校中占有怎樣的優勢,這對學生以后畢業實習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飲食差距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于南北方的差異,飲食文化也是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學生吃不了辣,那么就不要選擇四川、湖南等吃辣的省份了,雖然大學周圍有很多食物會有各個地方的口味,但是相比之下還是不要選擇與自己口味相差較大的地區。
離家距離
有些女孩子在填報志愿時候,家長不喜歡孩子離家太遠,所以有些學生就想要填報本省的大學,但是對于自己的省份沒有心儀的大學的學生,就要注意自己填報的學校離家的距離,想要離家近一點,就可以考慮選擇一個鄰省的學校,對于以后回家、回學校也會方便很多。
高考大學專業怎么選
1、了解專業區別
選專業不能光看名字,弄懂它的真正含義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辦法來區別,比如查看該專業所開設的課程、特殊的要求以及在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等,廣大考生和父母切不可盲目地望文生義。尤其是對一些名稱非常相近的專業,我們更要想辦法搞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比如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公共管理,三個專業的簡稱都是工(公)管,但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2、選擇院校重點專業
重點專業一般是指此專業是全國全省市或者同類專業中的排頭兵,或者是一個院校中的領軍專業,它代表一個專業的實力和地位。比如,南京審計大學,一看就知道審計學專業絕對是王牌專業,我們在高考報志愿時,雖然報重點院校很重要,但是并非重點院校的專業都是重點專業,也不是說非重點院校的專業就沒有重點專業。相反,一些普通院校的重點專業在全國也可能處于領先地位。所以,廣大考生和父母在選擇專業時,在分數不夠重點院校的情況下,報考普通院校的重點專業是明智的選擇。
3、專業冷熱問題
往年的考生和家長總喜歡根據當前現實的就業難易、就業收入和工作環境等情況,把專業人為地劃分為“冷專業”和“熱專業”。然而,“冷”與“熱”都是相對某一時期的社會熱點、市場需求和就業形式而言的,其實專業本身并無“溫度”。廣大考生和家長不要過分追求“熱專業”,忽視“冷專業”。“熱”極必反,“冷”極必“熱”。就像前幾年,土木工程專業特別受追捧變成熱門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就業困難變成了冷專業,大家紛紛選擇土木工程,而四五年后過去,得學生畢業時發現,土木工程行業變得一般啦,反而是計算機行業變成了當前熱門行業,所以,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時要有長遠目標,結合自身興趣和愛好,避免時過境遷而供大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