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網總線型
局域網總線型
如今在面向控制的局域網內,總線網絡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拓撲結構;其總線的介質訪問方式卻有多種。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局域網總線型,一起來看看吧!
局域網總線型
總線結構是使用同一媒體或電纜連接所有端用戶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連接端用戶的物理媒體由所有設備共享,如下圖所示。這種結構具有布線容易、電纜用量少、可靠性高、易于擴充和安裝等優點,缺點是故障診斷和排除困難、通信介質或中間某一接點出現故障時全網都會癱瘓、其終端必須是智能終端。
星型結構是最古老的一種連接方式,大家每天都使用的電話就屬于這種結構,如圖下面圖所示。這種結構便于集中控制,因為端用戶之間的通信必須經過中心站。由于這一特點,也帶來了易于維護和安全等優點。端用戶設備因為故障而停機時也不會影響其他端用戶間的通信但這種結構非常不利的一點是,中心系統必須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因為中心系統一旦損壞,整個系統便趨于癱瘓。對此中心系統通常采用雙機熱備份,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星型網絡拓撲結構的一種擴充便是星型樹,如下圖所示。每個Hub與端用戶的連接仍為星型,Hub的級連而形成樹。然而,應當指出,Hub級連的個數是有限制的,并隨廠商的不同而有變化。
環型結構在LAN中使用較多。這種結構中的傳輸媒體從一個端用戶到另一個端用戶,直到將所有端用戶連成環型,如下圖所示。這種結構顯而易見消除了端用戶通信時對中心系統的依賴性。環行結構的特點是,每個端用戶都與兩個相臨的端用戶相連,因而存在著點到點鏈路,但總是以單向方式操作。于是,便有上游端用戶和下游端用戶之稱。環上傳輸的任何報文都必須穿過所有端點,因此,如果環的某一點斷開,環上所有端間的通信便會終止。為克服這種網絡拓撲結構的脆弱,每個端點除與一個環相連外,還連接到備用環上,當主環故障時,自動轉到備用環上。
為了制定一個標準化的計算機局域網協議,1980年2月,IEEE802委員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ctronics Engineers INC,即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成立,該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局域網標準,稱為IEEE802標準,這個名稱表示的是該工程開始的年月(1980年2月)。按IEEE802標準,局域網體系結構由物理層、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Media Access Control)和邏輯鏈路子層LLC(Logical Link Control)組成,如下圖所示。
IEEE802標準定義局域網標準可以劃分為16個類別,這16個類別可以分別用它們的802編號來標識,如下所示:
IEEE802.1—局域網概述、體系結構、網絡管理和網絡互聯。
IEEE802.2—邏輯鏈路控制 LLC。
IEEE802.3—為使用CSMA/CD的總線網絡定義MAC層,這是以太網標準。
IEEE802.4—Token Passing BUS(令牌總線)。
IEEE802.5—Token Ring(令牌環)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
IEEE802.6—城域網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
IEEE802.7—寬帶技術咨詢和物理層課題與建議實施。
IEEE802.8—光纖技術咨詢和物理層課題。
IEEE802.9—綜合聲音/數據服務的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
IEEE802.10—安全與加密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
IEEE802.11—無線局域網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包括:IEEE802.11a、IEEE802.11b、 IEEE802.11c 和IEEE802.11q標準。
IEEE802.12—100VG-AnyLAN快速局域網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
IEEE802.13—沒有使用。
IEEE802.14—定義電纜調制解調器標準。
IEEE802.15—定義無線個人區域網(WPAN)。
IEEE802.16—定義寬帶無線標準。
IEEE802標準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