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提升課堂教學執行力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教學反思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理論思維、教學策略的優勢以及評價的功效。
一、反思的內容
對學生“學”的反思
反思教學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是否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是否為學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間?是否讓學生有充分機會的學習活動?是否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反思本課目標是什么(清晰性)?本課的目標是否全面?知識技能的目標是否清晰?思維與情感的目標是否突出重點?上課的過程中是否體現了目標?上課過程中對目標有沒有調整?
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并準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對“教材”的反思
反思是否能恰當地處理教材?是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否給學生提供一個挑戰性的教學情境?是否能用審視的目光來對待教材,在質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認同或標新立異。
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認知的貢獻是不同的,根據需要,靈活選擇。
二、教學實踐后的再反思
反思不是簡單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審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例如: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有效的學習,發揮活動的實際效果;怎樣把握“情感涵養的滋潤”與“知識魅力的熏陶”間的尺度;問題的升華與教學時間存在矛盾,如何取舍?反思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過程,更是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必須經歷的過程。
在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設計之間的差距,在反思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及時跟進行為,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教學理念得到不斷更新,教學結構不斷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執行力得到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