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介紹
寧夏中衛沙坡頭旅游區 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的瑰麗交響樂 ――寧夏中衛沙坡頭旅游區 沙坡頭旅游區位于寧夏中衛縣西 20 公里的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處。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1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游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余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蘊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于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__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2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__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于元代。關于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于通婚和社會經濟關系,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征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眾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刈宓膫鹘y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圣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群眾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群眾信仰、佛教、天主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群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3
寧夏回族在衣著、飲食、起居衛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刈鍕D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衛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灶具潔凈。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刈逡话悴晃鼰?,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刈寤槎Y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尸、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為“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眾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并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4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的沙坡頭旅游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游覽 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衛境內六次穿 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 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 50 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 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 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 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 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 考察。 到了 80 年代,旅游部門發現沙坡頭有著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 成一個頗具特色的游覽區。 沙坡頭游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 游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 下滑,由于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 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里沙漠。 而沙山南面則是 一片郁郁蔥蔥的沙 漠綠洲。游人既可以在這里觀賞大沙漠的景色, 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 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5
寧夏中衛沙坡頭旅游區 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的瑰麗交響樂 ――寧夏中衛沙坡頭旅游區 沙坡頭旅游區位于寧夏中衛縣西 20 公里的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處。 這里集大漠、 黃河、 高山、綠洲為一處,即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 豐厚,被旅游界專家譽為世界壟斷性旅游資源。 沙坡頭旅游區是國家首批 AAAA 級旅游景區,是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三大 鳴沙一一沙坡鳴鐘所在地, 豐碩的治沙成果于 1994 年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保 500 佳單位” 的光榮稱號,被世人稱為“沙都”。 這里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總長 800 米、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沙坡頭黃 河滑索,有黃河文化的代表一一古老水車,有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 工具――羊皮筏子,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深得游客的喜愛,2004 年又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 國十個最好玩的地方”。 總之,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在 5 至 10 年,將沙坡頭旅游區建成
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脫”制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游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區導游詞介紹相關文章:
★ 寧夏沙坡頭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