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三大歷史經驗(3)
黨的三大歷史經驗篇3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二十八年的艱苦卓越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它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四個歷史階段。
中國當時處于以下有利條件:
1、經濟條件俄國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世界已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這是轉變的時代條件。
2、經濟條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歐美各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互相廝殺無暇顧及中國,且歐戰各國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等因素的影響,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3、政治條件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及歐戰結束后的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到了五四運動后期,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軍。工人階級的壯大,開始形成為一支強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會力量。
4、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民主主義思想的深入;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五四運動的爆發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深入傳播。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這個轉變的轉折點,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1.統一戰線, 2.武裝斗爭,
3.黨的建設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斗了一個世紀,中國共產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再次,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最后,在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必然。
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一)中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探索階段及特征
1、過渡時期
1953——56年 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主題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
①生產力:農業國→奠定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工業化建設)“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②經濟基礎:新民主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三大改造)
③上層建筑:新民主主義政權(新政協)→ 社會主義勞動者專政(人大);
④主要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⑤階級結構:四大階級成分→社會主義勞動者。
2、全面建設時期
1956——1958年的正確探索
經濟:中共“八大”;《論十大關系》;
政治:“八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整風運動。
1958——1960年的失誤
經濟: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
政治:反右派擴大化→“反右傾”斗爭。
1960——1966年的糾正
經濟:“八字方針”;七千人大會。
政治:平反冤假錯案,但左傾思想進一步發展。
3、十年“”
三條線索:反革命集團的煽動;毛澤東的錯誤;老干部的抵制。
(二)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探索歷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主要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
(1)關于歷史中轉變的條件:
第一,過渡的設想和理論基礎:黨和毛澤東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的理論,提出了中國革命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大階段;1953年,毛澤東又提出了通過“一化三改”改造生產關系,解決私有制,實行全面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這些設想、理論,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方針和理論依據。
第二,政權條件: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建設中,黨在政權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國后,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權。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黨的方針、策略可在施政中貫徹執行。
第三,物質條件:建國后,黨和國家致力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建立部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轉變的物質條件。
第四,國際條件: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示范作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國際援助,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這些為轉變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和發展空間。
(2)實現轉變的基本特點:
第一,具有明顯的和平性質。通過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方式,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用和平贖買的方式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并且與民族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這與俄國以暴力手段對資產階級剝奪是不同的,也是國際共運史上沒有先例的。
第二,轉變是運用國家政權力量,自覺利用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理,有計劃、有步驟的變革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結論:第一,必須始終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必須根據本國實際,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道路和形式,不能照搬外國的現成經驗。第三,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轉變的進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闡明的這些重要思想,為黨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繼續進行探索并系統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在徘徊中前進和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6年10月粉碎了“_”的勝利,挽救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在粉碎“_”以后,廣大干部和群眾強烈要求糾正““””的錯誤理論、方針和政策,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中國從危難中重新奮起。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內外大勢要求中國共產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名譽的大政方針做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后黨和國家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貢獻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舉行。大會的突出貢獻是:(1)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2)概括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總路線,(3)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總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總路線被認為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
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是: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第三步。
四、開拓未來
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中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勝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正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和人民鄭重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人民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因為歷史的經驗昭示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看過“黨的三大歷史經驗”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