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靵韰⒖加^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并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為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并非為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為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也便于同樣作為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為什么不下船?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么看待音樂上的決斗?他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這些問題,又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信息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么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為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為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沖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2
而整部影片對于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于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臺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并不想表達什么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郁,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于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墻上的畫。有什么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3
看完之后,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別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又怕被引導了思維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并不十分理解。
1900,是對世界陌生感的恐懼,而不愿意踏上陸地,無盡的世界沒有盡頭,琴鍵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繹音樂?
他在對馬克斯闡述他在看懂了陸地之后,又回到了郵輪上,他是開心的,這是看破看透,對吧。
其實我也不甚懂得,魚般的7秒記憶,總是讓我難以回播記住整個過程,但是想記錄這種感覺。
那種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竇初開的眼神。夜里下到船艙,找尋著并親吻了女孩,這是一見鐘情嗎?那份沒送出的樂盤,是他對觸摸不到而又渴望愛的體現,這么形容對吧?可是這種愛,為什么又不能讓他真的步下郵輪。
他只學會了在那片空間大小的環境下演繹他的人生,甚至隨著郵輪炸毀而結束自己的一生,為什么不能嘗試去改變呢?
馬克斯跟我一樣,但是他最后是理解了1900嗎?他哭了,而且也離開了郵輪,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樣,無盡的盡頭,在清楚了解的情況下,這算是退縮的行為吧。
為什么不能去嘗試一下呢?共同奔赴毀滅卻留下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追求??赐炅耍行└锌淖值牧α?,也很佩服別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對“思考”所做的反饋。而我還需要在點滴中慢慢積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隨意地把看過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完這個,內心的恐慌感,空虛,還是沒能散去。借著看電影消磨時間,也借著記錄觀影感覺來鍛煉文字能力,也消除內心一直惦念著的東西。
順道的,不明白為什么,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對內心真實地追崇吧。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4
音樂是全世界相通的“語言”,它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
音樂的魅力來自于大自然,我國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春花,夏蟬,秋雁,冬雪,也伴隨動物的“低語”,一聲聲“布谷,布谷”預計著農耕,蛙聲在稻田里細語,知了不停地飆著高音,夜晚蟋蟀彈奏著它的大提琴……
這一場場動物的演奏會,似乎此刻能與人類產生共鳴,想到有一部《海上鋼琴師》關于對音樂純粹地追求,一個孤兒被遺棄在游輪的鋼琴上后被水手撫養長大取名為1900,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并且他這一生都待在游輪上。在大海的波濤中演奏著他的鋼琴曲,從未想過用音樂來成名盈利,通過音樂他讀懂了許多人,看透了人性。因為一個長久居住陸地的人,來到船上在談話中他有了想看另一面世界的渴望想過下船,但那一望無際的城市建筑讓他選擇放棄,他說:“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在船與陸地中間,他最終選擇轉身回到船上保持著以前的生活,也許看到這一幕,可能就算是為了彈鋼琴,哪里都可以,選擇到陸地接觸新的事物,這是件多么美妙的事,但他是一個經常后悔的人,他的后悔是為了更好地保持他對音樂的純粹,最后油船被人們所拋棄炸毀,而他也選擇與船一起炸毀在海上。
這世界總是說要接受新事物,改變自我去適應社會,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少的人保持初心,用一生來踐行一件事,始終如一地做一件事的勇氣我們無法匹及。在當下的社會,對于我們所追求的是能有一定的專注那也是彌足珍貴了。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5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沖擊與心靈震撼之后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著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于音樂的人群蜂擁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內,伴著他的鋼琴。
對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注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為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眾人為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云。
萬家燈火捧出一世輝煌,與他無關。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為他駐足流連,趕著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于他們。他們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為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于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為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間里講述著的庸常繁瑣,兀自生動與凋謝。
許許多多“執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為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贊譽更為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瓣懙厣系娜死速M太多時間在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著哪里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說:“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p>
他說:“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p>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F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6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系、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里跳蕩亂舞,我為自己的固化思維惡心。
1900是個象征,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范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蛘?,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里讀出了一些什么。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并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后,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于船,長于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范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里。你屬于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p>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7
我在船上看了人間百態,遇到了千千萬萬種人,但出現的愛情還是錯過。我在海上終其一生創造了千千萬萬首曲子但終究沒有聽到過海的聲音。我在城市和海洋之間選擇了海洋;在自由和死亡中選擇了死亡,因為我不想在沒有盡頭的末知中茫然;不想在上帝的琴鍵里茍活,我要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屬于自己的無限的音樂和價值。
這短短的幾句話便涵蓋了海上鋼琴師“1900”的一生。電影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在海上出生的棄嬰,憑借與生俱來的天賦,自學成才成一代天才鋼琴師,但他只在Virginian號游輪上演奏,一輩子從沒踏足陸地,最終跟隨輪船炸毀、殉身大海的故事。
主人公叫做1900,他的故事之所以動容,就是因為他哪怕結束自己的生命都不愿上岸,而我們上岸了。海上是已知,看似不自由,但琴鍵在自己手上,可以很純粹的創造快樂。上岸是未知,看似自由,但是把琴鍵交給上帝,任由上帝把每個人都雕刻成一樣的樣子,疲于生活的樣子。
美好的東西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它求而不得,甚至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要面對衣食住行,面對競爭,面對壓力,這就是命啊,但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人人贊頌《海上鋼琴師》,用來寄托我們精神之自由。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8
中午吃過飯,找到《海上鋼琴師》,用電視看跟影院后果差未幾,很美的片子!我喜歡整部影片洋溢的鋼琴聲,讓我恍如置身其中。
我愛好像一九零零那樣天馬行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一點不感到他的生活又多悲慘。他是個孤兒,誕生在船上,畢生也沒下過船,沒有身份。在人們眼里,他能夠用他出色的琴技換來良多錢,過著人們眼里奢華的生活。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屬于自己世界中的樂曲,他不屬于海洋,他已經離不開這艘船了,即便取舍逝世亡,他也絕不在乎。結局看似悲涼,但我能感觸到他當時的心情,炸船那一刻他有了歸屬,回歸到屬于他的世界――大陸。
固然終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樣子,要么下船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涯,要么跟著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終他都忠于本人的抉擇。電影中有一段他坐在鋼琴前隨著鋼琴到處挪動的鏡頭,太歡樂!太美了!在船身激烈搖擺的進程中,他沉迷在美好的樂曲中,不被當時的情景嚇到,好像這只是一場游戲。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樂細胞與生俱來的充斥他全部身材,一個純潔的人物!
很多人無奈懂得他的行動,他完整可以馳名世界,賺許多的錢,有享不盡的富貴,但他就是那么動搖,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曉得自己屬于哪里。我信服他的執著!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9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里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彈琴,甚至夸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弦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鐘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并想找機會送給她。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托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里,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里,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0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蕩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以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位名為1900的鋼琴天才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采用浪漫主義風格,以嫻熟大氣的拍攝手法,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溫柔抒情的音樂,以及演員出色的表演,成功打造了這部經典影片。
但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我相信99%的人會被這個電影里頭這種情節打動。這個片子拍攝起來既磅礴大氣,而又低沉深婉。有好多地方通過優美的音樂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這部電影在音樂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電影配樂史上,它現在經常被當做一部教材來使用。
這部片子它獲得一種巨大成功還在于這里邊對于人生價值,社會內涵的一種變現。其實,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會有體會,象征著我們人生過程中一種儉樸淡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不就追求過分的欲望。這個船象征著我們理想當中淳樸的人生觀。陸地象征著無邊無際的欲望。1900堅守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被物欲所俘虜。而這部電影最后,1900和弗吉尼亞號一起沉到海底象征著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對這種樸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基本堅守。這個電影的最大隱喻應該是我們人生在世的時候,你可以被一些無窮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在合適的時候,回歸自己的心靈。在自己心靈里放著一艘像弗吉尼亞號這樣的船。在適當的時候,我能不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當中。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1
本片《海上鋼琴師》,顧名思義,有大海。所有一切發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藍藍的,是一種冷色調,給人有一種憂郁,冷靜,孤獨。這也是鋼琴師1900給人們的感覺,把快樂帶給別人把憂傷帶給自己。給我帶來比較遺憾是他在錄制唱片的時候偶然看到并且愛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風琴匠的女兒),對愛情的憧憬使他曾經“下定決心”要離開船去開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張唱片送給她(唱片最終沒有送出去,所以被他親手毀掉),這或許也算是他唯一一次愛情來得那么突然,但卻是無可能的結局。最后他同這艘船一樣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1900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悲劇而又短暫的。似乎一切都那么憂傷和憂郁。但是同看全文除了開頭和結尾,給我都是一種暖色調的,亮麗的船上舞會,一切似乎都在熱鬧中進行。1900盡管是悲劇的,沒有父母,而養育他的丹尼父親又在他小時候不幸遇難,唯一美好回憶估計就是他的好朋友MAX和他那段不完美的朦朦朧朧的愛情。
當然本片的音樂也是獨樹一幟,一部好的影片離不開好的音樂和好的鏡頭剪切和轉換?!逗I箱撉賻煛范嘟嵌?,有的地方近乎于整個屏幕都是一個部位(Jelly Roll Morton輕蔑的微笑卻露出自己嘴里那兩顆門牙之間巨大的縫隙,其中一顆上面還有一小塊鉑金來補齊牙齒)都有深深的。而1900去偷偷親吻那個姑娘時,鏡頭是偷偷跟著1900,而后又在他前面、側面。鏡頭轉換也用的十分合理??偨Y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具有浪漫主義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2
重溫電影《海上鋼琴師》,又有了些許體會,這是一部關于音樂、關于命運、關于困境中成長的影片。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被拋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鋼琴上的棄嬰“1900”在蒸汽船上成長成為一名以海為家的天才鋼琴師,并最終殉船于海底的故事。這看似虛構了一名悲劇的藝術家的人生,其實電影充滿了對生命和存在意義的思考。他在海上出生,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他隨著弗吉尼亞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他有著非凡的鋼琴天賦,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1900”從出生到船被爆破拆除的時候至始至終未曾離開大海,一生與鋼琴相伴,他認為外面的世界非常不著邊際,上岸的話怕迷失了自我。
雖然有人看過后會說,這是一個懦夫,但我不這樣認為,反而被主人翁的那份信念所打動,現在社會太過浮躁,很多人忘記自己當初的夢想,能堅持信念的人是偉大并需要偌大勇氣的。也許有人會覺得“1900”有點固執,不懂變通。要是他下船了,以他的才華,肯定能有很好的生活,干嘛非得和一艘船共存亡呢,這不正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嘛?縱使外面的世界有著千千萬萬的誘惑,他依舊追隨著自己的內心,一生都只為自己熱愛的事情而活。
“1900”寧愿離開自己的生命也要守住自己初心,帶著音樂與船共存亡,讓我感觸萬分——生命不在于長短,有的人活了一百年,但卻像只活了幾十年一樣唯唯諾諾,可有些人,雖然只活了幾十年,卻勇敢的活成了一百歲的樣子。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3
??偸禽d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鋼琴師》美得讓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麗的云之裳。
這是一個關于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選擇。他一直對陸地懷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觸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決定離開,他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對他如此陌生,以至于不知何去何從,對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對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藥炸飛。因為他說:“陸地沒有盡頭?!边@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電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樂。音樂就是電影世界里的天堂。因為我們站在音樂的天堂俯瞰上帝眼中的世界,所以只有一世的我們才得以享受幾生的愛恨情仇。這整部電影與音樂緊密結合、血脈相連,宛如一對雙生花。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4
"hey kid,give us a tarantells。"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確是在1900心上又劃了道寂寞的傷疤,他的單純就像游走在琴鍵上的旋律,給一批批暫局的行人共饗。音樂的縈繞下,人們都浸浴的欣喜的純粹的音符中,隨之徜徉隨之躍動。
然而時間的步伐卻不允許時人停歇,一但到達目的地,余音未止,人去樓已空。
這樣一個對比,僅留下1900苦澀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顫動,這是他的寂寞。縱使寂寞,1900并未去尋找他那份沖蝕寂寞的快樂——上岸。這是為什么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們,他們,“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樂并不在岸上,它只是欲望的一張封面,這個一顆單純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僅沒有快樂可言,連唯一的鋼琴天賦都要付之東流。
還有,他與那女孩邂逅時的心動,他一系列舉措想刻意接近那個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來時,他正躊躇著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過,這也是暗示著這份感情的羸弱,一個愛人,當沒有相遇,或者沒有相識時,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于另一方是虛邈的,這點又是何等可悲,愛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遠達不到的。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15
近來天氣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閑時就宅在床上看電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電,看過的多部電影中,唯有《海上鋼琴師》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是憂郁、單純的1900個人非凡的鋼琴天賦?是為了堅守精神家園而舍棄愛情的勇氣?……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該片以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位被命名為1900的鋼琴天才,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心靈深處,影片采取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嫻熟大氣的拍攝手法,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溫柔抒情的音樂,讓我這個樂盲的人都感到繞梁三日,非常好聽。
1900年,在一艘豪華游輪的頭等艙里一個被遺棄的男嬰,被一個手水收養,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媽媽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給他取名叫1900,隨著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長大,展示出非凡的鋼琴天賦。長大后,在船上的樂隊當鋼琴手,他把這艘弗吉尼亞號船當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從這個船上走下去,來到船所停靠的繁華都市。他身邊有個朋友吹小號的,叫麥可斯,多次勸他,“你鋼琴彈得這么好,應該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陸地上去。”而1900堅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為此錯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愛情,他不肯下船。
后來隔了多年以后,麥可斯早已經從船上離開了,他得到一個消息,說這個叫弗吉尼亞號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還沒有下船,他回到這個船上,放起當年1900彈奏的曲子,這個1900真的從一個角落里出來了,和他見面了,他說,“我生在這條船上,死也要在這條船上,我不下去。”后來麥可斯很無奈地離開這條船,遠遠的看著1900和這條弗吉尼亞號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