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故事有哪些
抗日戰爭故事有哪些
關于抗日戰爭的故事有很多,比如武漢保衛戰以及徐州會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抗日戰爭故事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抗日戰爭——武漢保衛戰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后,這里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
日本侵略者妄圖攻占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1938年6月后,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火田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托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筑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托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筑陸地防守;并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岳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斗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于我方單純防御,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于10月25日撤出武漢。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后,日軍由于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指1938年1月至6月間,中國軍隊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省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次重要的會戰。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取得殲滅日軍1萬余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斗志。這是臺兒莊戰役中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云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御戰役。其中,三四月間的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史稱之為“臺兒莊大捷”。徐州會戰,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占南京后,第13師團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10師團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占領濟南后,進至濟寧、蒙陰、青島一線。1938年2月3日徐州會戰開始。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先后調集8個師另3個旅、2個支隊(相當于旅)約24萬人,分別由華中派遣軍(1938年2月18日由華中方面軍改編)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占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隴海鐵路(蘭州─連云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后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會戰至同年5月19日結束。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取得殲滅日軍1萬余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斗志。
此役,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于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臺兒莊會師的計劃。在臺兒莊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采取積極防御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后,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后期陷于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抗日戰爭——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是1937年繼淞滬會戰之后,日軍向中國首都南京推進所發生的戰役,日本稱為南京攻略戰。該戰役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與日軍抵抗作戰。由于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六個星期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后,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于下達撤退命令過于倉促,后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變為潰敗,雖然錫澄線上的江陰保衛戰對阻擊日軍海軍逆江而上進犯內地有重要意義,但南部無錫的快速陷落使錫澄國防線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此戰,中國軍隊以10萬之眾浴血奮戰,英勇地反擊了日本侵略軍。但日軍以8個師的兵力分兵進逼,使守軍處于三面被圍。背水一戰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軍事當局在組織指揮上采取消極防御,使守軍處處設防被動挨打,最后決定突圍又未擬定周密計劃,致使大量部隊團于城內,慘遭日軍殺戮。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約5萬余人。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八個多星期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大屠殺。
猜你感興趣:
3.中國抗日戰爭故事
4.抗日感人故事大全
5.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8.抗日戰爭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