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的美食有哪些
春節能聽見大街小巷的鞭炮聲,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春節的美食有哪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春節的美食有哪些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稱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稱之為“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魚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獲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在的習俗。
春節的具體含義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變化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的由來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于以前的人們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祖先恩德,以及祈福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以前的人們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春節有什么風俗文化
傳統節日儀式與習俗活動,是節日元一直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歲節(年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春節是指哪幾天
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才算正式的結束。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