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別名有哪些
中國的端午節一向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農歷的五月初五,然而端午節還有很多的叫法,據我們了解端午節的叫法就有二十多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盤點端午節的別名,歡迎參閱。
端午節的別名有哪些
端陽節、端五節、端節、重午節、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夏節、惡日節、采藥節、送藥節、艾節、菖節、蒲節、菖蒲節、沐蘭節、浴蘭節、浴蘭令節、斗草節、小兒節、娃娃節、香包節、龍舟節、龍船節、解粽節、粽子節、粽包節、苦瓜節、詩人節、衛生節。
上述這些別稱,最好理解。如端陽這個稱呼,是因為“五”為陽數(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故端午又稱端陽。惡日、艾節、蒲節、浴蘭節、斗草節、小兒節的稱呼,則是因為在端午這一天,古代認為是毒月惡日,傳統民俗要求人們上山采藥,舉辦門上或堂中插艾葉、菖蒲等屬于藥物的植物,飲雄黃酒,用蘭花湯沐浴,兒童要佩香囊,以五色絲繩系在脖子、手或腳腕上(大人則系臂),為的是禳毒祛惡辟邪,并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舉行賽龍舟、吃粽子以及踏百草、蕩千秋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從節日基本內容的介紹人們就可看出上述名稱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后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基本簡介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_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_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名列其中。
端午節的別名有哪些相關文章:
★ 端午節有哪些名稱
★ 端午節其他別稱
端午節的別名有哪些





上一篇:端午時節有什么含義
下一篇:端午節吃粽子有什么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