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常識有哪些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冬季的正式開始,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下面給大家分享立冬節氣養生常識有哪些,歡迎閱讀!
立冬節氣養生常識
1 養腎吃“黑”、搓腰
冬天天氣寒冷,寒邪最易傷害腎的陽氣,也就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冬季養生應以調攝腎之陰陽為重點。
“對于老年人來說,飲食調攝對養腎防寒非常重要。冬季是匿藏精氣的季節,要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牛奶、豆漿等食物。”吳曉晶介紹。
中醫認為,“黑色入腎”,故以食“黑”為補。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滋肝養腎、明目黑發,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黑木耳滋陰潤肺、養胃補腎等,皆是補腎佳品。
按摩也是養腎的有效方法。常采取兩種方法:一是搓擦腰眼。兩手搓熱后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增強腎臟功能。二是揉按丹田。兩手搓熱,在腹部丹田按摩30~50次。
2 飲食以溫熱為主
立冬后,宜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但溫補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可以從溫補的粥類食物、湯羹類食物開始,比如喝些蓮子大棗小米粥、桂圓核桃芝麻栗子粥都不錯。通過溫補脾胃改善了運化機能,隨后就可以增加溫熱類食物的攝入,可以適度吃些燉肉、燉羊蝎子等。適當吃一點偏辛辣的食物,也是對身體陽氣的良好補充。
立冬后,氣候更加干燥,溫補的同時不要忘記肺腎陰精的保護。飲食中可注意選取銀耳、百合、荸薺、蓮藕、木耳、梨、柑橘類水果、各種新鮮蔬菜等養陰增液的食品進行搭配,以防止燥火傷陰后出現煩躁、口眼皮膚干燥、牙痛、口瘡、鼻血等癥狀。
3 進補膏方前先辨體質
立冬后,也到了進補膏方的好時節。秋冬季吃膏方對于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等是不錯的調理方式。但吳曉晶提醒,吃膏方補身體之前,最好請中醫綜合辨證:先看你的身體是否“虛”,是否需要進補。
臨床上,不同體質的人群,進補的藥物也有不同。比如氣虛體質者神疲倦怠、動則氣喘,可選以人參、黃芪、白術等為主的膏方;血虛體質者面色蒼白、頭暈健忘,可選以阿膠、當歸、白芍等為主的膏方;陰虛體質者形體消瘦、口干咽燥,可選以生地、麥冬、沙參、龜板、枸杞等為主的膏方;陽虛體質者畏寒肢冷、尿頻遺尿,可選以鹿角膠、杜仲、核桃仁等為主的膏方。
4 早睡晚起,養精蓄銳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冬季睡眠應該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則,隨著太陽的升起和降落來調整作息。冬季白天短,白晝為陽,夜晚長,夜晚為陰,正是因為冬季要養陰,所以晚上睡眠時間要比夏季更長,晚上早點睡覺,早上睡會懶覺,等太陽初升后再起床。如果違反了陽氣的活動規律,身體容易受邪氣的困擾而衰弱。
立冬后,年老體弱人群易發感冒,建議每天用熱水泡一次腳,可以改善足底部血液循環,散風驅寒、預防感冒。用艾灸灸雙側足三里穴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還可以通過燃燒艾葉或艾條對室內空氣進行艾熏,以驅逐空氣中的病毒、細菌,但呼吸道過敏者慎用。
5 恬淡安靜暢快心情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靜,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于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郁郁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老年人可以跳舞、下棋、看書、欣賞音樂、運動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南方立冬有什么習俗
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后,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后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有雨會爛冬是什么意思
如果下雨的話預示著整個冬天都會陰雨綿綿,并且十分寒冷。這樣的冬天很難熬,特別是農村地區,人們在冬天的時候沒有農活可以做,幾乎沒有收入,冬天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如果再遇到一個冷冬,對于農民來說就死雪上加霜。
在立冬到來時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逐漸寒冷了。而氣候也逐漸從干燥的深秋逐漸過渡到寒冷的季節。在農村當中,人們長期的從事農業勞動,對于立冬天氣變化也是比較有經驗的。
對于我們農村而言,人們種植各種農作物很大一部分是“靠天吃飯”,天氣變化對于農作物生長有很大影響。而關于“立冬落雨會爛冬”這里的爛冬就是指寒冷而又陰雨持續的天氣,這種天氣人們稱為“爛天氣”。
因為寒冷而又陰濕的天氣對于村民們外出務農是有很大的不方便的。而過分的降雨也會導致很多農作物根部故意作用受阻,最終影響農作物生長。
因此對于以前農村而言,爛冬的天氣是人們不愿意看到的。而經過人們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很多人就認為立冬下雨會影響到整個冬季后期的天氣變化。當然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人們經驗的總結而已。就比如關于立冬的諺語還有“立冬晴,一冬晴;“一冬雨,一冬雨”,也是說立冬天氣跟后期天氣的關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