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的傳統風俗
2023立冬節氣的傳統風俗
立冬就會吃餃子的規矩,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冬節氣的傳統風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立冬節氣的傳統風俗
1、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2、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全國冬泳可劃分為四個層次區:氣溫以17℃作為冬泳的起點;水溫以8℃作為冬泳的冷度標志。17℃以下的水溫給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則有冷、麻、強冷刺激的感覺。
3、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5、喝羊肉湯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御寒效果極佳。
6、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伙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樣,都代表著季節的開始。在古代立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甚至還有比較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為了“祭冬神”。
當然立冬的意義不只有這些,中國的農業發展比較強大,最早的.時候農業是中國經濟命脈,為了更好耕種所以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讓人們可以依據節氣進行播種豐收。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過了立冬之后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起來。尤其是北方地區會下雪,而南方地區也逐漸變冷,在過去人們會在冬天到來之前存儲足夠的食物度過漫長的春天,當然現在沒必要了。
立冬比較適合吃什么
以增加熱量為主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羊肉、牛肉、雞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較好。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有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補充維生素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往往一個冬季過后,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導致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
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
此外,選擇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蔬菜,其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要增苦少咸
冬天腎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
因此,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如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可適當食用。
不可盲目“進補”
需注意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建議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
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于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
立冬節氣后,日照時間持續縮短,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進入寒冷的冬季。
立冬,冬季的第1個節氣,斗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度,公歷11月7-8日交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補冬、吃餃子、吃生蔥等習俗。
中國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說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古人認為雉入大水為大蛤了,因為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在氣候上,也從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陰雨寒冷轉變。
根據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是以立冬為始點,但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會真正入冬。
對于南方地區來說,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
隨著時間推移,強冷空氣南下頻繁,并越過南嶺,天氣才會越來越冷,而北方地區在立冬前就已經很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