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氣的由來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或早一天,或晚一天,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清明節氣的由來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氣的由來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風俗
清明節氣的風俗有祭祀掃墓、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箏、吃青團子等。
1、祭祀掃墓:清明節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在這天,祭祀掃墓,緬懷先人,表達對先人的思念與感恩之情,是弘揚孝道的節日。
2、踏青:清明時節,陽光明媚,草木青青,是踏青的好時候,踏青也就是春游,因為祭祖往往在郊外,就把祭祖和郊游結合起來,既緬懷了先人也健康身心。
3、插柳:在清明節這天很多人會在門頭上、屋檐下插柳,俗稱可以祛疫鬼,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也有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4、蕩秋千:蕩秋千也是清明的習俗之一,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5、放風箏:清明時節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在過去還有人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吃青團子:清明還會吃青團子,為了紀念先人,團圓的意思,青團是用艾草搗碎了后擠壓出綠色的汁液,跟糯米粉混合后揉面,再包上各種餡料,做成青團。
清明歷史淵源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岸墓潥狻迸c“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岸墓潥狻笔歉芍v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上古時代以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惫?,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