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有沒有火把節
漢族有沒有火把節_漢族火把節是哪個地方
火把節是我國云南各地以及四川和貴州部分地區彝族、白族、傈僳族、納西族、布朗族、哈尼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那么漢族有沒有火把節呢?今天小編整理了漢族有沒有火把節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有沒有火把節
江蘇省南通地區是整個漢族中可以說是唯一進行火把節的地區,每年的冬至那一天,當地的精壯男子都會拿著一大把由稻稈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澆上油,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火把節主要是哪些民族過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少數民族火把節的舉辦時間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1、拉祜族: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后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并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2、納西族: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男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男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于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3、白族: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不同地區火把節的區別
火把節在西南地區氐羌系民族———彝、白、納西、基諾、拉祜、哈尼族、普米族等中流傳甚廣,因而,多元性不可避免地存在。
第一,火把節節期的細微差別。這些民族的火把節皆在夏日舉行,但彝族、納西族、基諾族等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四川冕寧地區藏族火把節在每年農歷六月中旬舉行。貴州部分彝族多在夏歷六月初六左右舉行。
第二,關于火把節起源的多種敘事。在西南地區氐羌系諸民族中,關于火把節起源的集體記憶各不相同,甚至是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或不同地區都表現出某些差異性。
譬如,僅在彝族內部便有多種說法。涼山彝族中流傳著天上的大力士斯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阿體拉巴之間的摔跤比賽之說:斯惹阿比的被摔死惹怒了天神恩梯古茲,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到田里去燒蟲。從此,彝族人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此說被許多詮釋者認為很好地說明了火把節在彝民農耕生活體系中的合理性存在(驅蟲害)。
生活在云南地區的彝族支系撒尼人則在同樣構建了人間與天上二元對立關系的敘事中,著重強調此節日對人間英雄或群體智慧的紀念:善神偷開天門,撒下五谷,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善神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后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石林縣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于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紀念之情。當然,石林縣撒尼人還有一說,古時有個魔王,殘酷壓迫百姓,群眾無可為生,遂合而攻之,但其堡壘久攻不克,于是利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雙角和后腿上綁火把,驅羊進攻。為了紀念這次戰斗,乃于每年六月二十四耍火把相慶。
又如,居住在云南省寧蒗縣的普米族關于火把節的記憶,和其對火種起源的認知相關。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并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的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四川冕寧藏族火把節的起源也和火神有關,但敘事有不同之處。據說,有一條惡龍要把農田變成大海,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存土地,廣大農民齊心合力驅趕惡龍,天黑以后繼續點起火把追趕它,直到把惡龍趕到了都江堰,并把它牢牢地鎮在二王廟下,因為怕它再作怪,便決定每年趕一次。此后每年這天,都要舉行盛大的火把節,人們到農田里燒死害蟲。這樣的除蟲方法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祈求豐收的火把節,同時也是人們向火神祈求豐收的傳統節日。
再如,云南大理地區白族、彝族的火把節起源敘事中,較為流行的乃是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不管是“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還是“郭將軍殺夫欲霸妻,阿南夫人火海自焚”,這些敘事皆與該地區的歷史敘事息息相關,故事情節上也大體一致。
當然,在大理白族地區,這樣的敘事也有其村落樣本。像云南大理劍川縣石龍村的火把節,就有本村內流行的版本:據說,有一對夫妻,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幾個女兒都出嫁了。農歷六月二十五這天,兩人請女婿回家吃飯。岳父用松樹搭成亭子,全家在亭子里最高的一層吃飯,吃到差不多時,岳父偷偷下了亭子,偷偷點燃了亭子,把所有女婿都燒死了。
此敘事很明顯是大理地區流傳的《火燒松明樓》的異文,石龍人認為以前做官和財產豐厚都是世襲的,只是父傳子,因此為防止外族人奪走,就要燒死女婿。由此來看,該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石龍特色,它與當地的婚姻締結方式,以及人性中一些微妙心理有關。
第三,火把節活動內容上的多元性。在通行的扎火把、?;鸢鸦顒又?,差異性也是同時存在的。
彝族的“火把節”常常以松木為燎,高丈余。入夜,各村寨火把爭燃,炬火散布于山鄉田野,用以照田驅蟲、占歲豐收。此外,男女青年們以共桿火把為嬉,歡聚于山鄉田野,舉行篝火晚會,有賽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雞、跳舞等社交游藝活動的開展。關于這些活動,有的彝民認為“過火把節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有的認為“不玩火把,莊稼就會被火燒焦,耍?;鸢芽蓪⒌叵碌幕鸱N引出來”,有的說“要火把是為撲滅秧苗的病蟲害”。這些說法樸素地表達了火把節與農業生活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