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傳統食物及養生知識大全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今年的秋分將要到了,冬眠的蟲子也開始準備了,雨水會越來越少,落葉開始多起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飲食養生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秋分的傳統食物及養生知識大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秋分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
吃螃蟹
秋分時節,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補的時候。螃蟹屬上等名貴水產,肉嫩味美。不僅如此,螃蟹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好幾倍,而且含有豐富的鈣、磷、鐵以及維生素A等營養元素。
螃蟹的種類很多,我國蟹的種類就有600種左右,螃蟹可分為淡水和海水兩大類。淡水蟹最有名的屬“大閘蟹”,俗稱河蟹、毛蟹、清水蟹,一般在9—10月成熟,正值每年的秋分時節。
市場上常見的梭子蟹、花蟹等都是海水蟹,由于海蟹分布廣泛,各地海蟹的成熟季節不同,一般從南到北,3~5月和9~10月為生產旺季,渤海灣遼東半島4~5月產量較多。吃蟹要選對季節,秋分正是蟹成熟的季節,吃起來蟹肥味香;其他季節瘦而無味。
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癥。
吃蘿卜
秋分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蘿卜要分生熟,中醫認為,生者味辛、甘,性涼;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經。
蘿卜生鮮狀態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療養生效果,即使曬干了也是萬能藥物。蘿卜干中依然含有大量維生素B1、鈣和鐵,可為人體補充食物纖維和礦物質。生吃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氣。
建議:脾胃虛寒者不要吃生蘿卜,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脹、痢疾或腹瀉、飲食不消、反胃嘔吐。
煮湯圓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嘴兒。煮好十多只實心的湯圓,放在盤子里晾著。從竹林里砍來帶葉的竹子,各家的孩童把一只只湯圓戳在竹竿的頂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希望糯米做的湯圓,能粘住偷食的雀兒的嘴巴,讓它受個教訓,今后不再敢來。
吃雞蛋
雞蛋“秋分到,蛋兒俏”。每年的秋分節氣,民間也有“豎蛋”的習俗,很多地方都要在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游戲或比賽。“豎蛋”后當然少不了吃蛋,雞蛋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少量歐米伽3脂肪酸,大量卵磷脂、葉黃素等保健成分。秋分吃蛋,益處多多。
吃鴨肉
秋分時節氣溫降低,很多人食欲漸增,偏愛吃肉。專家說:“過量吃肉不好,但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也并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肉的口味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群也各異,所以要根據體質、氣候,選擇最適合的肉類。
鴨子富含營養,不僅享有“京師美饌,莫妙于鴨”、“無鴨不成席”之美譽,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療首選鴨。
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相比之下,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鴨肉的脂肪最健康。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于消化。
秋分的養生秘訣
1、精神調養
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2、飲食調養
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于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于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
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
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3、運動調養
秋分是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隨“長夏”到“秋收”而相應改變。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運動、起居、飲食、精神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秋分的養生要點
1、加強精神調攝
秋分過后,容易情緒低落,悲憂傷感。此時應調整精神狀態,保持樂觀的情緒,胸懷豁達,寧神定志,收斂神氣。要多出戶外,經常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培養廣泛的業余興趣愛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以此減輕秋季對人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干擾。
2、適度增添衣物
秋分的著裝很有講究。由于天氣轉涼,氣溫下降,宜適時添衣,注意保暖。然而,秋分時節雖涼風習習,卻不甚寒冷,秋高氣爽,景致宜人,是秋凍的最佳時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尤其是青壯年和無病健康人,這樣既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蓋而致身熱汗出,損陰傷陽,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人體御寒能力。
3、飲食宜潤宜酸
秋分時節正是秋燥襲人之時。根據“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可適當多吃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等,另外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等。
4、起居早晚守時
從秋分開始,天氣逐漸變得晝短夜長,此時應適當調整“生物鐘”,將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時間調整為早睡早起,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休息,注意不要熬夜,以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腎病、胃病患者莫要“貪黑”,切忌過勞。
秋分的傳統食物及養生知識大全相關文章:
★ 秋分節氣如何養生
★ 中國傳統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