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起源和介紹
農歷七月七七夕節的起源和介紹
七夕實際上是非常浪漫的,在古代,七夕節是很多女性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的起源和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是一個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節日,最早的起源說法是從中國漢代時期說起,在《西京雜記》中所記載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而這個也是最早的乞巧的記載。也有著自然崇拜之說,也是七夕原來與星宿的崇拜,在3000-4000多年前,人們就對待紡織的技術和天文都是有所認識,而對于牽牛星和織女星也是同樣就有著相關的自記載了。七夕中的七是和“吉”為一個諧音,而“七七”也是有著雙吉的意思,這也是時間崇拜之說。
七夕節的介紹
七夕在農歷七月初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七夕節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日,七夕節也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
七月七是什么節日
在我國的七月七是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這些都是七夕節的傳統的習俗。
七夕節的風俗
一,七夕節等的時候七夕節找喜鵲。說也奇怪,每年七夕節前后,不管是不是喜鵲真的飛上天去搭雀橋了,孩子們為了驗證牛郎織女故事真實性也好,還不管農村的討債鬼孩子們怎么找,也往往找不出幾只喜鵲來。
二,晚上吃過晚飯,躲到葡萄架子,花架子下面,或者躲到黃瓜架子下面,豎起耳朵,聽牛郎織女到底有沒有在說悄悄話?
三,半夜十二點的時候,也是斷斷不能睡的,假如運氣好,是個晴朗的夜晚,就可以看見夜里南天門打開,各路神仙出來現身顯圣。如果這時候對天許愿,神仙們聽見了,心情好,大發慈悲,基本上是一定能夠實現的了!
四,斗巧。其實就是野地里面,拔幾根車前草的穗子,兩兩交叉,看誰的先斷,誰的不斷。斷的一方為輸,不斷的為贏。這樣的游戲,一般女孩子玩的居多,小時候的快樂總是那么簡單。
七夕節的忌諱
在古代的傳說中,“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可以說,七夕是超級吉祥的日子。所以,古人也說:“初七日勿想惡事”。在這種雙吉的日子里,不要說想壞事了,做壞事更是不行。所以,這一天大家都盡量學雷鋒,適合憧憬一些美好的事,說不定會心想事成。在古人眼里,農歷三月三、端午、還有七夕、這些日子因為陰陽特殊的角度,具有某些特殊精氣神,總會有些神奇的事情,所以這一天大家都要小心謹慎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