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
為什么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含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元宵節是一個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時刻,人們在慶祝節日的同時,也會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為什么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供大家參考學習。
為什么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
元宵節是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有一部分意見建議將其也設立為國家法定節日,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考慮到目前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不宜再增加,而元宵節距離春節較近,中秋節雖然也與國慶節相鄰,但相比之下中秋節影響更大,因此此次暫不將元宵節增設為法定假日。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關于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 :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2020-2030年元宵節時間表
2020年2月8日星期六
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
2022年2月15日星期二
2023年2月5日星期日
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
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
2026年3月3日星期二
2027年2月20日星期六
2028年2月9日星期三
2029年2月27日星期二
2030年2月17日星期日
元宵節的一般習俗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是外婆送給女兒的孩子的,祝福小朋友健康成長,如果是家里還未添丁的,就是寓意早生貴子,因為送燈又諧音“送丁”。
舞龍舞獅: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到處敲鑼打鼓放鞭炮,人們會在街頭舞龍舞獅表演,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插楊枝:在一些鄉村地區,人們會在元宵節的夜里,于大門口插上楊枝,表示樹木春天生發的意思,“楊”和“陽”還是諧音,其義相同。祈禱身體健康,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希望。
元宵節吃湯圓據說是為了紀念誰呢
相傳,在西漢時期有一位叫做元宵女子在當地賣湯圓,她做湯圓非常好吃,相貌也與眾不同,因此生意非常興隆,后來連一些遠在異地的人都來品嘗她煮的湯圓。而這件事也傳到汗武帝耳里,而漢武帝也就立即召她進宮,讓她做湯圓。
最開始她是不愿意去宮里給漢武帝做湯圓,畢竟她家里也有媽媽和姐姐,如果元宵進宮了就必須和她媽媽、姐姐分離。可是皇帝已經下指令,元宵不得不進宮服侍漢武帝,不然會因為違抗圣旨全家人都會被殺死,所以元宵也就只好進宮。
到宮里,元宵既是皇帝宮女,也是皇帝御用廚師,只要皇帝想吃湯圓,元宵就去做,日子一天一天就這樣過去,轉眼間他在宮里生活三年,和她姐姐和媽媽都沒有任何聯系,元宵看到春節大家都喜氣洋洋就只有元宵獨自一人,想要自殺,被人制止。漢武帝知道后非常愧疚于是就讓元宵出宮。因此元宵節,是漢武帝為記念元宵而來對一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