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是不是鬼節_中元節和下元節的區別
對于中元節很多人還是比較了解的,但是下元節并不被很多人知道,有人就好奇下元節是鬼節嗎?中元節和下元節有什么區別?今天小編整理了下元節是不是鬼節_中元節和下元節有什么區別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答:下元節不是鬼節。下元節只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很多鬼節,分別有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圣節。
下元節是三官中水官的生日,所以大家應該在電視里看到過放水燈的場景,這個就是為了祈求三官賜福,保佑我們明年再大豐收。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舉行慶祝的儀式來過下元節。下元節這一天的儀式非常的隆重,人們在這一天里都會放松心情,也代表著忙碌了一年,在這天來放松心情休息休息。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的地方已經不過這個節日了。還有的地方用跳舞的形式拜祭灶王爺的習俗。隨著一些古老節日的慢慢復興下元節以后會慢慢的被更多的人熟知,所以就算是為以后做鋪墊也要好好了解下元節的知識。
在古代,朝廷有在下元節這一天禁屠以延緩死刑日期的規定。而在民間,下元節這天,人們都會準備豐盛的菜肴享祭祖先;大多數人會在家鄉的祖先堂、家廟等地祭拜,以求祖先保佑后世子孫免于災難、平安成長。有些地區會專門進行神賽會,而有些地區在祭祀祖先時會為祖先送上紙制的寒衣元寶等物;當然了咱們國家這么大,一眼望不到邊,難免會有地域差異,所以各地慶祝下元節的方式也各不一樣。
所謂的中元節是陰歷的七月十五,而下元節則是陰歷的十月十五。
二者都內是用來祭祀的,但是二者是容有區別的。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
中元節是我國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這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鬼魂們紛紛出動,因此這一天祭祀的是自家已經故去的先人,包括親戚和朋友等等。是一個比較接地氣的節日,因此在這一天祭祀的人十分多。
而下元節屬于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主要是來祭天的,進入民國之后這個節日慢慢的就會淡忘了,這一天祭祀的主要是祖宗先人和下元水官,聽起來這個節日就比較高大上,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齋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這個節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下元節是不是鬼節_中元節和下元節的區別相關文章:
★ 下元節的節日由來
★ 下元節是什么節
下元節是不是鬼節_中元節和下元節的區別





下一篇:下元節習俗與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