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財務分析論文
關于財務分析論文
風險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市場環境,現代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善于駕馭各種風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財務分析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財務分析論文范文一: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控制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迅速全球化,市場經濟發展日益完善,企業并購成為企業迅速實現規模經最主要的方式。文章詳細介紹了企業并購過程中產生的財務風險的各個方面,針對各財務風險給出應對策建議,為以后的企業并購活動提供減小并購風險、降低損失、成功并購的科學方法和理論。
關鍵詞: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風險控制
1并購和財務風險
1.1并購的界定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并購(Merger&Acquisition,簡稱M&A)的涵義闡述多種多樣,也并沒有非常統一的概念,不過本質上看來各種闡述是一致的,區別在于闡釋的角度和立足點不同。一般而言,企業并購是指為實現自身突破性的發展或者彌補當前發展的困境而通過支付一定的成本以獲得其他企業部分或全部的終極控制權。根據角度不同,人們把并購的概念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一般而言狹義的并購是指企業兼并和收購,而廣義的并購除兼并和收購外,還包括其他的資產重組形式。①兼并。國外企業兼并通常是指吸收合并,用公式表示為:“A+B=A(B)”通常由其中一家占有優勢的公司吸收其他的的公司來擴大自己的規模1,按照這種兼并方式,只有一家公司可以在并購完成后保持其法人地位。另外,還有一種兼并方式是新設合并,用公式表示為:“A+B=C”,是兩個或幾個公司合并成為一個新公司。我國在探討企業兼并時一般是指“一個企業通過變換法人主體的方式來獲得目標企業的產權”。②收購。收購是指企業通過一定的手段擁有某特定企業的部分或者全部的控制權。現金和股票收購是并購企業的兩種收購方式,而通過這兩種方式可取得被收購企業的實際控制權。目前普遍將收購劃分為資產收購和股權收購兩種形式。資產收購是指買方企業在收購完成后最終獲得賣方企業部分或全部資產;股權收購是買方企業在完成收購后獲得賣方企業部分或全部終極控制權。兩種收購形式區別在于:資產收購僅僅涉及到雙方的資產,而股權收購不僅涉及到資產,買方應按持股比例承擔相應的權力與義務。
1.2財務風險的界定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在投資、定價、融資、支付過程中決策不當融資而造成企業在并購后的償債能力降低甚至喪失,從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不符的風險。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財務風險是重要且客觀的存在,企業管理者不可能完全消除并購活動帶來的財務風險但是可以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減小風險發生的概率,從而減少風險發生帶來的的損失。并購的實質是一項產權交易活動,在風云詭譎的并購浪潮背后,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產生風險是必然的,風險始終伴隨著整個并購活動,財務風險更是在并購的活動中稍有不慎就會誘發,在并購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業并購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2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來源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在投資、定價、融資、支付過程中決策不當融資而造成企業在并購后的償債能力降低甚至喪失,從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不符的風險。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財務風險是重要且客觀的存在,企業管理者不可能完全消除并購活動帶來的財務風險但是可以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減小風險發生的概率,從而減少風險發生帶來的的損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定位以及不同的關注點使得財務風險有廣義涵義和狹義涵義之分,狹義的財務風險一般僅僅是指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而廣義的財務風險則認為風險不僅是指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包括盈利的不確定性。并購企業對目標企業的投資選擇、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融資結構、支付方式的確定以及并購后的重新整合是一項成功并購活動的重要環節。
3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的特征
在企業并購的風險中,財務風險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現,是指由于承擔債務過多而引起的債務到期后不能夠及時還本付息,具體表現為企業用現金償還高息債務的不確定性、動態性、可控性、決策性和結果二重性特征。
3.1不確定性特征
財務風險最本質的特征就是風險和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風險是否發生取決于不確定性的大小。一般而言,財務管理中的“不確定性”是指債務過多、利息過高而導致資金短缺從而引起企業未來收益的不穩定性。
3.2動態性特征
企業并購活動過程中的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可能會隨時出現誘發財務風險的因素,這些因素始終存在于并購過程,一旦出現將會造成巨大的財務風險。
3.3可控性特征
不確定性和動態性特征決定了企業并購中產生的財務風險很難控制,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任其發生而坐視不理。我們可以通過采取科學的手段來提高信息的處理質量,從而確保企業并購的順利實現。
4企業并購控制財務風險的對策建議
4.1投資決策風險控制
企業投資的方式多種多樣,而預期收益不是所有投資方式能夠實現的,如果在計劃的時間內沒有達到預期的收益就會造成償債能力下降和企業盈利下降。企業在重新涉入一個領域時必定進行一番投資,在投資前期充分的做好并購的調查,只有這樣在進行風險投資時才能最大可能的獲得超額利潤。此外,在企業做相關的投資決策時還要克服冒險思想、樂觀思想和冒進思想,從而盡可能的的避免風險及降低風險損失的影響。
4.2定價決策風險控制
企業并購是一項關于資產和權益的交易活動,而交易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是在交易過程中對交易資產和權益的合理定價,因此價值評估是整個并購定價過程的的關鍵和中心環節,在進行價值評估時要求對資產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和最終選擇適合雙方企業的定價模型。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的方式主要包括:①現金流量貼現法;②市盈率乘數法;③股利資本化法;④資產基準法;⑤股票市價法;⑥相對價值法。根據企業具體的情況選定適合的價值評估方式,最終做出最合理的定價決策。
4.3融資決策風險控制
在企業并購活動中融資是開端,如果企業管理制度不完善則會導致資金使用效率的降低,繼而引起融資風險。融資渠道主要有借入資金和所有者投資兩大類。企業在獲得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也就使得收益具有了不確定性,甚者喪失企業的償債能力。所以,必須對負債經營規模給予控制,合理利用杠桿融資。
4.4支付決策風險控制
最終支付價格的多少和企業并購成功與否都會受支付方式的影響,目前企業并購中使用的主要有現金、股票和混合證券三種支付方式。目標企業所有者,即被并購方如果對企業未來信心不高時比較樂于接受現金支付方式;而如果被并購方對并購后的企業前景看好,希望在企業的長期發展中分得紅利,則可能更愿意接受換股并購的方式;混合證券則是在遵循雙方意愿的情況下,綜合現金、股票和其他支付方式,選擇一個滿足目標企業而又符合并購方實際情況的支付決策,那么在并購定價談判中,并購方就能處于主動地位抓住有利于自己的機會,從而降低目標企業的最終成交價格,降低成本,減小風險損失。
參考文獻:
[1]李金田,李紅錕.企業并購財務分析與防范[J].經濟研究導刊,2012,(2).
[2]王凱,李婉弟.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J].中國證券期貨,2011,(16).
[3]劉振峰.企業并購財務風險評價模型建構[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
[4]陳共榮,艾志群論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14).
[5]韋緒任,吳健,張莉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3,(3).
關于財務分析論文范文二:企業財務稅務風險成本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經營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想要在日益增長的壓力下順利地發展,降低成本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同時隨著企業對財務管理工作重視程度的逐漸增加,使得財務管理中稅務風險成本的相關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就企業如何有效地利用稅務資源降低成本提供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稅務風險;成本
飛速發展的經濟為企業帶來了機遇,使得企業向著集團化、規?;姆较蚯斑M,同時才給企業的經營造成了挑戰,面對業務越來越繁雜的現狀,企業對財務管理的工作越來越重視。而對企業稅務風險的預測和防范可以為企業規避損失,保障企業利益,合理利用稅務法規甚至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
一、我國企業財務管理中稅務風險現狀與分析
(一)主觀性風險
主觀性風險是指由于納稅人與稅務部門對稅務相關政策的解讀存在主觀上的差異,導致了雙方在征收稅款的數額等問題上存在分歧,另一方面,不同的稅務部門對同一條稅收法規或政策的理解也無法完全統一,由于主觀理解存在差別所導致的稅收風險就是企業的主觀性稅務風險。
(二)客觀性風險
首先,國家征收稅收是強制性的,但上繳的稅款會使得企業經營所得的凈利潤減少,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企業可能通過主動逃稅來增加企業收入。其次,即便企業遵紀守法主動上繳稅款,但由于企業納稅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所以可能會存在對稅收相關法規認識不足從而違反國家稅收規定,這樣的情況是企業與相關從業人員本身并沒有偷稅漏稅的意愿,但造成了企業沒有及時足額上繳稅款的既成事實。因此也造成了企業稅務風險的存在。
(三)制度性風險
我國企業比起國外老牌的企業來說,建立時間晚,經營時間短,因此很大程度上沒有健全完善的公司制度。這一問題表現在稅務工作上就是缺乏有效監管稅務工作和有效控制相關工作的制約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會為公司的經營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無法及時獲得準確的稅收政策的變革情報,可能會使得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無法享受本來可以享受的國家優惠政策,繳納本可以減免的納稅金額。這也是當今一些中小企業在稅務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執行性風險
執行性風險是指企業在營運過程中企業的管理層對稅收風險不夠重視,或者征收稅款的相關政府機關對納稅人的重視程度太低。一般來說,后者出現的原因是因為中小企業由于政策及營業額原因所創造的稅收額遠遠不及大企業的納稅金額所為國家的財政收入的做出的貢獻大,因此相關稅收部門對這些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及其他的大企業,這可能會導致部分中小企業繳稅納稅工作的執行力不足。
二、對企業財務管理中出現的稅務風險可以采取的對策
(一)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總體素質
對稅務工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內財務管理人員的總體素質,而只有保證企業涉稅人員能夠正確地完成納稅工作,才是防范企業稅務風險發生的最有效途徑。具體的培訓內容應包括:國家最新頒布的企業納稅相關法律法規條例,重點強調其中涉及到的納稅比例及期限等關鍵內容;另外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額外的補充與教授。以中小企業為例,涉稅員工應當知曉本企業可以享受的國家納稅優惠政策并在日常工作中應用,以防止企業蒙受不必要的納稅損失。企業應采取措施提高企業管理者對稅務風險成本的重視。企業管理層應當正視企業納稅對國家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本公司合法納稅的重視度。只有了解稅務風險可能會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才能夠讓管理層站在更加長遠的角度審視企業納稅問題。招聘專業素養高的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很多時候中小企業陷入稅務風險的原因是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招聘該領域具有專業素養人員補足公司專業知識的欠缺,從而掌握國家關于稅收業務的最新動態,只有把握國家政策變化,才能保證公司不少納稅、不多納稅、及時納稅,不會陷入稅收風險的困境。
(二)完善企業稅收業務制約制度
避免企業遭遇稅收風險,建立一套稅務風險識別—評估—反應的制約機制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防范方法,這一套制約機制可以監控企業每一筆稅收支出的過程,做到實時監控、細節監控、全程監控等。具體的內容有對稅務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映策略三個步驟。除了建立制度以外,制度的執行者也很重要,企業應當設立納稅業務的監督部門和稅務風險防范委員會等機構,隨時掌握企業的納稅狀況,一旦出現風險和問題,可以立刻提出應對措施,從而降低公司陷入稅收風險困境的可能性。
(三)認真研習稅務相關法律法規,與公司來往稅務部門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細則也在適應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地做出調整,而關注這些與公司納稅息息相關的政策是企業必須擔負的責任。企業可以建立專門負責的部門或機構來完成此事,也可以委托專業的人員或機構協助公司開展納稅業務。同時,企業應當與稅務部門建立定期、有效的溝通,從而盡量避免因為主觀性而導致的納稅業務發生錯誤,從而避免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擔負法律責任。
三、結束語
企業隨著不斷地擴大規模,財務管理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如何讓企業健康地發展是企業經營的重要目標,這就需要企業采取措施加強企業稅務風險管理。但究竟如何有效地防范稅務風險目前在我國的相關領域還未得出統一的結論,需要在企業的實際經營過程中積累經驗,以完善相關理論,指導企業有效規避稅收風險所帶來的成本支出。
參考文獻:
[1]朱光武.基于企業財務管理中稅務風險成本的研究[J].中國商貿,2014(22):132-132,133.
[2]譚緬.基于企業財務管理中稅務風險成本的研究[J].經濟師,2015(06):104-105.
[3]吳家鳳.企業財務管理中稅務風險成本控制建議[J].統計與管理,2015(12):108-109.
關于財務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3.有關財務分析論文
4.財務分析論文參考
6.企業財務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