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財務管理類的畢業論文(2)
大學財務管理類的畢業論文篇2
試談高校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范策略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高校進行高度的控制管理,嚴格預算管理高校的辦學經費收支。在這種管理體制之下,我國高校財務狀況總體上較為穩定且財務風險相對較小。但是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教育大眾化,高校大規模的擴大招生,逐步構建了高校自主辦學的新體制。這種自主辦學的新體制雖然確立了高校的法人實體地位,在辦學經費的收支上,高校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是,高校在財務管理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局面,招生規模變化不定,經費使用捉襟見肘,高校經營也不再是無風險的。因此,高校在發展過程中要像企業主體一樣關注高校財務風險。
一、高校財務風險的類型
在籌資財務活動方面,由于我國高校多數都是由政府部門創建或者有政府支持組建,有強大的后盾支持。因此,高校相較于企業非常容易從銀行等信貸機構獲得資金。如果高校沒有做好合理的財務規劃或者超出自身還款能力,就容易引起債務危機。而在投資方面,高校盲目擴招,新建建筑物、購買教學設備,資金使用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使用效益較差。從目前來看,高校在日常運作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財務風險。
(一)資金收支失衡的風險
收支失衡是指高校長期存在收入低于支出的情況,它會造成高校的日常運作困難,資金流動陷入困境。其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對于財務問題的處理不當。它和企業的運作一樣,當管理者存在失誤時,會造成高校的運作困難。首先,若是管理者出現失誤,可能會造成高校的資源流失,整體綜合水平下降,它會阻礙今后招生工作的進行。其次,若是管理者存在失誤,高校可能會在驗收工作時不能達到國家的評定標準,從而會減少經費的撥發和來年的招生人數。這就會導致高校的惡性循環,讓其財務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收支失衡更加難以改善。
(二)日常運營風險
我國高校屬于非盈利組織,學校的正常運行主要靠國家撥款和學費收入。每年國家的撥款金額是有限的,高校發展就必須主要依靠收取學費來彌補其資金缺口。但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學費拖欠問題,學費的拖欠金額已經占到學費總額的15%,數額特別巨大,而且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大量的學費拖欠,導致高校難以保證資金的正常流通和學校的日常運作,為高校的日常工作展開帶來了很多困難和不便,長期下去會導致惡性循環,不利于高校的健康發展,而且學生也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受到影響和沖擊。
二、我國高校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生源不足和學費的拖欠
高考歷來是我國最熱門的話題,而高校招生人數也是每年呈一個遞增勢態。高校的學生人數也從2000年的700萬增加到了2008年的近3 000萬。這種情況下,高校沒有擔心過生源問題。但是在2009年,高校的報考人數在逐步下降,對應的生源也在減少。學費是除了財政撥款外最主要的收入,若是生源不足,學費收入也會大幅度減少。
(二)內部財務管理薄弱
第一,管理者風險意識薄弱。由于過去國家對高校資金統一撥款,高校受國家預算控制,并嚴格規定了高校資金的使用計劃,因此在過去高校不用考慮財務風險對自身的影響,管理者沒有危機感,在使用資金方面沒有合理的規劃和風險防范措施。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資金需求量大大增加,高校必須自己解決部分資金。在這種情況下,管理缺陷就充分地暴露了出來,不能充分預判和規避風險,使財務風險加大。
第二,內部制度不完善。高校針對現有的資金來源和管理方式都制定了自己的內部制度,利用工作人員的相互監督來合理調節,從而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這種內部控制制度的最大缺陷是:(1)信息不對稱,普通群眾無法參與監督;(2)監督機構和人員擁有相關信息,但囿于行政級別,無權監督;囿于情面,不愿監督;囿于利益需求,不會監督。這種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即使有不規范的資金使用方式也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無形中加大了高校財務風險。
第三,財務預算不科學。高校中現有的預算配置,都是遵循上年度的相應情況來制定的。這種方式雖然大大簡化了工作的復雜程度,但是在合理性上有所欠缺。它并不是應對本年突發的一些情況,以及一些額外的規劃等。這對于學校長期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不能將現有的資源做到最優化配置。
(三)財政投入不足
制度改革使得高校的資金來源從完全國家撥付到部分負擔,其余自行籌措。高校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每年撥付的金額所占比重在逐步減少,高校自行解決部分所占份額在逐步增加。2000年國家撥付所占比例為67%,到了2013年所占額度只有43%。而與此同時,高校招生規模卻在逐步減小,收取的學費相應減少。目前,許多高校都有著五十年以上的歷史,設施設備老化的問題極為嚴重。因此,高校發展的資金需求缺口較大,資金緊張,不得不尋求大量貸款,與資金的違規、不當使用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使高校財務風險大大增加。
(四)籌資渠道單一
在國外,高校的資金來源渠道是相當廣泛的。比如說社會捐資、校友資助等渠道,同時學校還設立對應的基金機構用來對富余資金進行投資操作,以獲取更多的效益用于學校建設。以哈佛和耶魯為例,它們的主要建設資金就是校友和社會的捐助。而在國內,資金的主要來源只有有限的幾個渠道。比如說:財政撥款、學費和銀行貸款,這是目前最常用的三個渠道。像社會捐助和校友資助等也存在,但是不論在數量上和普遍度上都遠遠不及國外。目前僅有有限的幾個學校和地區這種情況存在較多。雖然國家歷年在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但是主要部分是用來改善基礎的教育情況的。高等教育資金投入有限,而現有的資金獲取渠道的單一性制約了學校資金渠道的獲得。這種單一的資金籌措方式,讓學校的發展規模和未來規劃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三、我國高校財務風險的防范策略
(一)增強高校辦學實力和籌資能力
第一,要加強學習的自身辦學實力,從而讓學校能夠獲取更多的生源來推進學校的持續發展。現有的招生規模在逐步減少,這就導致了生源的有限性。高校要想獲得更多的生源必須用自身實力說話,從而贏得更好的口碑。而這種實力主要通過高校教學力量、學校的名氣以及未來的就業情況來確定。因此高校必須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斷完善自身條件,加大設備投入,并同企業合作為就業提供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獲得穩定的生源來保障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要加大對社會和校友資金捐助的募集程度。現有的教育經費來源有限,不可能有太大的增長空間。而社會和校友資源還沒有被充分開發出來。學校可以加大宣傳來利用好社會資源,增進和校友的合作,獲取更多的校友資助。
第三,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關系,利用學校的人力和科技資源來提高學校服務社會的競爭力。如四川農業大學與雅安市政府合作構建以大學為依托,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農村綜合服務體系――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雅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這“雅安模式”既可以讓學校獲取更多的研究費用,同時將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效益。
(二)完善高校貸款管理機制
第一,結合實際情況適度調整高校的貸款額度,讓這個額度在其所能接受的范圍內。這個額度的設定必須考慮到幾個因素,包括高校的償還能力、高校的資產運營情況、各層次學生招生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等。它主要由學校的目前運營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確定,貸款的金額也必須根據高校發展需要多少就實際貸款多少。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盲目貸款而導致無力償還的情況發生。
第二,完善并執行貸款資金監管制度,既要保證資金的妥善使用,又要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貸款必須用在高校最急需的地方,比如說教學設施的構建、科研設備的更新等。
(三)健全高校內部監督與控制制度
完善的高校內部監控制制度是合理運作資金、避免風險發生的基礎。只要通過完善的內部制度,才能對現有的管理模式進行有效運作,從而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完善的內部監控制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增強領導財務風險意識,強化法人經濟責任制,使高校籌資和投資決策更審慎穩妥,嚴格控制借款規模,落實還款渠道和計劃,切實消除隱患,合理規避風險。
(2)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加速推進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凡是學校的發展規劃、年度資產購置、預決算等重大經濟決策、重大投資項目,必須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相關專家進行科學論證、提供選擇的方案或建議,并經學校黨政聯席會研究后,提交學校最高決策機構表決執行。凡是出現重大投資決策失誤或引發財務風險的,必須追究領導的相關責任。
(3)健全財務審計和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全面、長效的監督機制。全面展開高校財務審計工作,包括年報審計、專項審計、離任審計等,并將審計報告以不同形式(如校報、校網)予以披露,使高校的財務行為、財務結果均處于全員監督之下,促使財務管理更科學有效,從而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