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對圖書館的影響與挑戰研究(2)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4 以電子書為契機創新圖書館服務
4.1 提供電子閱讀器外借服務,將電子閱讀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電子閱讀器以其特有的閱讀便利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圖書館創新性地開展了電子閱讀器的外借服務,巧妙地將圖書館服務與這一新的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動態的渠道和較快的速度傳遞圖書館的資源,將電子閱讀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用戶隨時隨地閱讀想看的電子書。例如,京、粵、滬圖書館在外借電子書的基礎上開展外借電子閱讀器的服務,像廣州圖書館規定:讀者憑本人有效讀者證,在電子閱覽室交納押金1 500元,即可辦理電子閱讀器外借服務,借期一個月。上海圖書館規定:手持式電子圖書閱讀器須憑本人具有參考外借功能的有效讀者證外借,每證只可借手持式電子圖書閱讀器1臺,借期28天,不可續借。用戶通過借來的電子閱讀器閱讀三大圖書館的電子圖書(書、報、刊),還可利用無線網絡功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隨時進行借閱,并可實現自動還書。用戶不必購買電子閱讀器就能方便閱讀圖書館的電子書,也不用擔心在圖書館網上下載的圖書會有不良信息,可以放心體驗新的閱讀模式。這樣不僅提高了圖書館電子書的利用率,更方便了用戶的閱讀,使更多的人體驗移動閱讀的快樂。“我現在隨身攜帶著電子閱讀器,因為我可以隨時隨地從口袋里拿出休閑書來閱讀,可以拿出詞典來解惑,還可以拿出工具書來參考。”作為大學老師,鄭美試用了上圖的電子閱讀器后對之愛不釋手,“很多比較珍貴的文獻資料只能在這樣的大圖書館找到,以前玩過市場上賣的電子閱讀器,但只能看些暢銷書”。雖然電子閱讀器的外借服務受到了用戶的好評,但由于受到閱讀器成本和閱讀器與電子書格式不匹配的技術制約,目前要使更多的圖書館開展此項服務還是比較困難。隨著閱讀器成本降低,到閱讀器能適用多種電子書格式的時候,或許用戶到圖書館借出的將不是書而是電子閱讀器。
4.2 通過多方合作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數字閱讀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用戶比過去更能夠接受技術的發展,也愿意嘗試和接受結合了新技術的閱讀體驗,圖書館可以采取與多方合作的方式,使圖書館服務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電子書閱讀體驗,以新技術、新的閱讀環境共同培育用戶對電子閱讀的興趣,促進用戶養成閱讀習慣,形成合作方與用戶多贏的局面。例如,上海圖書館攜手盛大文學,雙方探討通過B2B合作模式進行電子書項目合作,盛大文學將通過“云中圖書館”向上海圖書館提供海量的數字版權,將上海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改成電子書體驗館,這樣用戶就可以閱讀大量擁有數字版權的電子書。國家圖書館與北京歌華有線公司合作,通過有線電視把適合數字電視發布的閱讀資源推送給電視用戶,使用戶體驗電視閱讀的輕松。sony閱讀器生產商在定位較高端的Reader Daily Edition電子閱讀器軟件中增加了新的圖書館內容服務功能,還與美國許多公共圖書館達成協議,sony電子書用戶可以免費借閱館藏電子書14—29天之間。
4.3 培養和配備版權館員,確保電子書服務的正常開展
為了豐富館藏,滿足用戶的需求,圖書館需要對各種資源進行充分組織和深度挖掘,構成新的數字資源,在此過程中可能會涉及一些版權問題;另外,用戶在利用電子書時因資源下載、資源復制或傳輸、私設代理服務器等原因很容易發生侵權行為;圖書館開展閱讀器外借服務時應考慮法律是否允許,如2007年美國sparta圖書館開始kindle閱讀器的外借服務時就受到是否合法的置疑,因為就kindle閱讀器服務條款來看,圖書館是不能外借kindle的。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使電子書服務不能正常開展,為使電子書服務健康正常開展,圖書館應該注重加強版權的管理,增加版權成本的預算,培養、配備版權館員,例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在預算中也明確提出版權圖書館員崗位問題,通過版權館員掌握的知識產權知識和技巧,幫助圖書館和用戶規避侵權行為的發生,并且為用戶提供各種版權咨詢,實現對資源的充分利用。
正如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那贊所說的,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有機體。面對挑戰,圖書館只有不斷吸收先進的信息技術,調整服務方式,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持續不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