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基于學科制的圖書館組織建構(2)
時間:
郭茂育1由 分享
三、圖書館學科化組織的建構策略
(一)整合圖書館資源、解構傳統組織結構,實現圖書館學科組織化與建制化
學科組織化與建制化,就是以學科為依據,以有利于知識的交流、匯集、共享為原則,建構新的學科組織。這個組織依據服務方向設若干知識服務團隊,每個知識服務團隊由方向負責人及相關成員組成。這樣,學科組織就有了明確的學術性服務方向和研究領域,每個方向有首席學科館員和相對穩定的知識服務團隊。當一個方向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又可衍生新的學科研究和服務方向,如此循環往復,滾動發展,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就會日益繁茂,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要進行組織內部結構的整合,首先要考量的是組織結構整合的依據及相關因素。一是環境因素。現代社會大環境的深刻變化,正在對圖書館組織結構變革起到推動作用。一方面,當代社會環境的信息化、網絡化、知識化對圖書館職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貫穿了圖書館活動的全過程,其作用日益突顯。二是人才因素。在知識服務中,參與活動的個人是影響圖書館組織結構變革的先決條件。未來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在圖書館機構重組中,人成為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三是技術功能因素。技術功能是影響圖書館組織結構變革的重要條件。圖書館學科組織中的技術功能就是推動學科知識信息的組織與傳遞的過程,以用戶為主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不斷地改進圖書館的傳統技術和操作程序,以提高服務效率。
通過整合,實現圖書館學科組織化與建制化的目標為:專業知識服務團隊成為圖書館學術性服務的基層組織,中層是大學科組織(部或室),頂層是圖書館,形成了圖書館——部(室)——專業知識服務團隊這樣的二級機構三級管理模式。學科知識服務的主要任務由首席學科館員和知識服務團隊完成,部(室)按若干相關一級學科或學科群組建,其管理職能主要是負責各首席學科館員的聘任與考核。這樣,圖書館的頂層管理可從過多的過程管理中解脫出來,根據用戶的需求,作好宏觀戰略研究和導向,制定各部(室)的工作目標并實施考核,為各部(室)提供必要的物質和人力資源以及必需的技術和后勤保障服務。
(二)完善學科服務組織的職能,履行圖書館知識服務的使命
學科組織的人力資源戰略目標是構建一個有利于知識服務和學術創新的“實踐社群”,以提高學科的組織智慧,從而達到提升學科服務組織的知識創新能力。其主要職能是:承擔文獻信息的搜集、開發和提供服務的任務;承擔學術研究任務,組織各類科研項目的申報;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其運行機制是推行首席學科館員負責制,營造首席學科館員和學科館員之間,學科館員和讀者之間進行交流、合作的共享環境。
專業知識服務團隊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基于專業學科信息門戶的知識導航與聚類服務。圖書館根據既定的標準和質量要求,對某一學科領域的館藏資料和網絡信息進行選擇、分類和標引,建立集信息資料、工具與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學科信息門戶,面向特定學科用戶提供服務。
2、基于學科館員與相關領域專家的知識參考咨詢服務。圖書館在數字化環境下,以網絡為平臺,通過實時或非實時的形式,向用戶提供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知識參考咨詢服務。可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專業知識、咨詢服務人員,網絡平臺的有機結合,構成透明的知識網絡,向用戶提供專業知識服務。
3、面向特定科研項目和任務的專題知識集成服務。針對科研項目的任務,面向特定的科研群體,聯合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情報分析人員,專業科研人員多方面的力量,以項目運作的方式,開展信息資源專項搜集和情報研究,開發多層次的專題信息產品、知識庫等。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服務門戶,提供集信息資源搜集、加工、組織、集成與應用為一體的全程服務。
4、基于多層知識產品開發服務。知識產品開發分為知識重組產品和知識增值產品兩類。知識重組產品指將分散在不同顯性知識中的有一定關聯的知識元提取出來,通過組織和加工,形成新的知識產品。知識增值產品是利用數據挖掘、知識發現等手段對各種信息進行增值處理,對其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揭示,借助專家資源,利用專業情報分析研究方法和手段,開展學術發展預測,趨勢分析等,形成知識增值產品。從長遠看,只有開發知識增值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知識信息要求,才能更好體現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水平。
四、結語
圖書館內部組織制度的創新,即學科組織化與建制化,并非是要套用學術組織中的學科制度,而是要體現出圖書館自身的文化特性和主體邏輯。中心問題是制度的規范化,這種規范可有效地將個人與組織的行動結合起來去承擔組織的義務。制度規范操作的基本層面就是圖書館內部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本文所謂的學科制就是這樣一種能夠體現圖書館文化特性和主體邏輯的基層業務組織制度。當然作為一項制度創新,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改革、充實和完善。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建立起與之配套的機制,才能達到學科制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