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商品經濟論文怎么寫
商品經濟作為一個在經濟學范疇,它不僅僅指的是一種經濟形態,商品經濟還代表著我們人類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商品經濟論文,歡迎大家閱讀。
商品經濟論文篇一:《試論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
摘 要:北宋建立后,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與歷代王朝不同,北宋一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確立了國家與商賈共利分利的經濟運行模式,采取重農不抑商的經濟政策,商業市場活動增強,人們的社會經濟觀念也隨之轉變,商人地位提高,這些都促進了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北宋;商業;政策;經濟
北宋時期,自然經濟仍然處于主導地位,隨著坊市制度的打破,商業大都市的形成,草市、墟市的繁盛與經濟型市鎮的崛起,商業活動的活躍,社會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稅比重的增大,都表明當時的商品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封建國家惠商政策的實行以及社會經濟觀念的轉變和富商大賈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一、北宋政府政策與社會經濟觀念的轉變,改善了經商的環境
1.北宋政府采取重農不抑商的方針
北宋統治者自立國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商業發展的惠商、恤商措施,“一切弛放,任令通商”,使其在盡可能廣泛的范圍內自由發展。其主要內容有:首先,嚴禁非法滯留和搜查商人。如宋太宗淳化四年“禁兩京諸州挾持搜索,以求所算之物。”對于非法滯留和搜查商人的官吏,也有明文的處罰條例,如“留滯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重者,徒一年”,并且許可商人越級告發官員非法行為。其次,保護商人利益,嚴禁官吏對商賈橫征暴斂。《宋刑統・賊盜律》中對于侵犯包括商人在內的私人財產的處罰規定相當嚴重,如“諸夜無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時殺者匆論”;有敢于“燒人舍屋及積聚之物而盜者,計所燒減價,并贓以強盜論”;“恐嚇取人財物者,準盜論,加一等”。再次,盡量減少過去為商業發展而設置的種種限制和障礙,如限制壟斷,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另外,還制定了征商稅則,打破了宋朝建立前各地為商品流通設置的種種障礙,擴大了商品在全國的流通范圍。
2.社會經濟觀念的轉變
北宋政府采取的惠商、恤商政策,不僅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人經濟觀念的轉變和重商思想的形成。不能否認,重本抑末的經濟觀念自產生的那一天起,歷朝歷代反對者便不乏其人,但從本末觀念演變的路程看,直到宋前,人們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農本工商末”的藩籬。在世人心目中,商賈所從事的商業仍是君子所鄙視的職業,商人仍作為“四民”之末而受到社會的歧視。然而時至北宋,伴隨商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地位的增強,傳統重本抑末的經濟觀念在宋人身上發生了動搖。宋人已經普遍意識到“行商坐賈,通貨值財,四民之益也”,商業不再被看作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末業”,而視商業同農業一樣,都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司馬光指出:“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農盡力則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盡巧則器斯堅而用有余矣;商賈流通則有無交而貨有余矣。”
二、市場活動的增強,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北宋市場規模的擴大體現在商業城市和市場數量的急劇增多,除了當時最著名的北宋都城汴梁,成都、建康、鎮江及揚州等眾多城市因商品經濟的發達而成為名噪一時的著名商業城市。有學者統計,唐代10萬戶的城市僅11個,而北宋則多達40個。其中,汴京人口大致有170萬左右,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無與倫比的大城市。伴隨宋代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率先打破了長期以來商業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形勢,開始逐步向南方發展并最終超越了北方。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換異常活躍外,眾多商業性集鎮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及全國各角落,這些集鎮多集中于海上貿易繁榮的沿海鎮市或水陸交通樞紐的內陸商鎮。除此之外,甚至在農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靜,于頻繁的貨品交換中逐漸形成了“草市”或“墟市”。
總之,宋代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大都市、商業集鎮和草市等規模不一的各級市場類型,特別是南方商業城市獲得飛速發展,首次突破以前大多集中在北方的情況,充分說明宋代市場規模較前大為擴大,商品交換活動隨之日益頻繁,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發達。
三、商人地位的提高,擴大了經商群體
商人作為商品交換活動的主體,商人的社會地位情況如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觀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商人因其從事領域的特殊性以及商業發展給傳統自給自足的社會經濟帶來的威脅,北宋以前的統治者都專門設立市籍,實施以“困商”和“辱商”為核心的抑商政策,極盡可能摧抑商人的經濟實力和貶低其政治地位。“在中國傳統社會,商人盡管‘富可敵國’,但始終都缺少應有的社會政治地位,始終是抑的對象。這一狀況在兩宋以前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改觀。”這說明北宋商人的社會地位較前發生根本改觀而獲得巨大提高,這是對北宋商品經濟繁榮興盛的現實回應,也是表現北宋商品經濟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宋商人獲準入仕是最能代表其社會地位提高的本質表現。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官本位的傳統社會中,政治地位是決定社會成員地位高低的最為關鍵因素。正因如此,北宋以前的歷代統治者才不遺余力從此處下手,嚴格禁止商人入仕,從而也就在根本上決定了商人地位的低下。發展至北宋,商人開始享有入仕資格,商人積極參政成為宋代政壇上的新現象。政治地位的提高從根本上抬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
商人通過科舉正途進入仕途。北宋科舉“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所交不限士庶”。只要“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以至于“糊名考校中,諸行百戶,何所不有”。這種唯才是舉、不問出身,科舉考試使宋代眾多商人脫穎而出,踏入仕途。
綜上所述,北宋時期,社會生產關系的轉變,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北宋政府采取的惠商、恤商政策,維護了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護了商人的利益,創造了一個公平交易的社會環境,不僅對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人經濟觀念的轉變和重商思想的形成。商人地位隨之提高,打破了對商人服飾的限制,使商人擁有了編戶齊民的戶籍,進而獲得入仕資格商業不再被看作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末業”,而視商業同農業一樣,都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進而促進市場活動的增強,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豐富了商品種類。這些都是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商品經濟論文篇二:《論商品經濟的文化基礎》
[摘 要]經濟發展是文化進步的源泉,而文化又是經濟發展與演變的動力和基礎。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全球化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必然內蘊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因素,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特定文化體系的配合。全贏的利益觀、契約思想與誠信原則、法制觀念與正義精神、多元文化和開放意識,這些都構成了商品經濟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支撐。
[關鍵詞]商品經濟;文化;文化基礎
經濟與文化向來是相生相榮的,經濟發展是文化進步的源泉,而文化又是經濟發展與演變的動力和基礎。一種缺乏文化支撐的經濟,其發展必然是畸形和無力的。弗朗奈瓦・佩魯曾經說過:“經濟體系總是沉浸于文化環境的汪洋大海之中。”[1](P19)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每一次經濟形態的演變都伴隨著社會文化的相應更新。廣義上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部分,我們這里所講的商品經濟的文化是狹義上的文化范疇,它是指與商品經濟形態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道德范疇、倫理習俗、行為規范等觀念文化。作為全球化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必然也內蘊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因素,那么,是何種體系的文化基礎促成了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過渡,而且后來又支撐了商品經濟如此高效、有序的發展呢?商品經濟究竟需要怎樣的文化為基礎?
一、“利利相生”的全贏利益觀
人性假設是與任一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觀念文化的核心,特定的人性假設是特定社會經濟形態得以形成和維系的邏輯前提。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家們就把人類行為動機的自利原則納入了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體系之中,即引出了“經濟人”的假設,長期以來,這一假設便成為經濟領域中實踐運作和理論分析的基點。然而,隨著人們的經濟實踐和經濟理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人類行為所表現出來的人的本性遠比“經濟人”假設要復雜的多。阿・瑪蒂亞・K・森在《論倫理學與經濟學》中明確指出:“對自身利益的追逐只是人類許許多多動機中最為重要的動機,其他的如人性、公正、慈愛和公共精神等品質也相當重要。”[2](P41)現實社會中存在三種利益:自我利益、他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在商品經濟時代,要弘揚“利人利己”的全贏利益觀,即承認個人利益,以個人為主體,但追求個人利益要在不損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原則下進行,以盡可能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商品經濟的有利之處就在于:它使得人們在追求利益的驅動下,能最大限度地將自身潛力挖掘出來。的確,競爭是極其激烈和殘酷的,但依靠你死我活的搏殺并不是取勝的唯一辦法,并且,經濟主體會在其經濟性的指引下,越來越發現在商品交易過程中,只有“利人”才能更好地“利己”,摻雜使假、強買強賣、假冒偽劣、欺行霸市、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等損人利己的行為將導致惡性的市場競爭,兩敗俱傷自食苦果。現代商品經濟中更注重“非零和博弈”,即達成共存共榮的合作互利關系,實現全贏的經濟增長。人們都遵守“各有所讓、各取所需、利己利他”的原則,形成大家都贏的利益“正和”關系,避免出現你虧我贏、你死我活的“零和”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確保商品經濟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二、契約思想與誠信原則
契約源于拉丁語conbtractus,基本意思為交易,而契約思想指的是商品經濟所派生的契約關系及其內在原則,是一種平等、尚法、守信的品格和思想。商品經濟需要契約思想。在西方商品經濟形態的萌芽、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契約思想傳統曾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條件發揮作用。但契約是不完善的,任何契約都不可能做到把所有情況都估計全面,這種不足就需要誠信的道德原則來加以彌補,這也是商品經濟文化本質的主要表現之一。商品經濟是以誠信為原則的經濟,誠信原則要求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的各行為主體之間在經濟交往過程中講究信用。信用意味著秩序,無論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還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誠信原則都是各主體和諧共處的道德準則。
人與人之間講不講信用,是決定商品經濟能否存在的基礎條件,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必須以交換者互相之間的身份認可和交換原則的共同認可為前提。一百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專營異地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山西平遙縣的“日升票”票號,在沒有公正、監督機關的情況下,它之所以能取得全國各地商賈百姓長久信任的最重要原則就在于講究商德、講究誠信。因此,契約思想輔之以誠信原則,是商品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文化基礎條件。
三、法制觀念與正義精神
商品經濟是法制經濟,商品經濟離不開法律至上的法制觀念,沒有法制保障的商品經濟,根本不是真正的商品經濟,既不會有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更不會有社會公正。因為在商品經濟大潮中,人們被各種各樣的利益包圍著,不時有誘惑襲來,抵御住外部誘惑、扼制人性中惡的沖動,僅僅依靠根植于心的道德信念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強制性的法律規則來約束和規范人的行為,使法與德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塑造穩定、有序的商品經濟秩序。一個公正公平的法制環境是商品經濟良性運行的有力保障,否則,市場就會嚴重變形,成為陰謀家的樂園、行善者的墓地。
現實社會中,人們的法制觀念淡薄,侵害他人利益時,抱著僥幸、投機、冒險的心理,行使一些違反規則的非法行為,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自身利益無端受到侵害時,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使違法行為一再得逞,甚至更加囂張。近年來,我國雖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大量存在,嚴重妨礙了經濟高效、有序的運轉,民眾法律意識的淡化和執法的疲軟,使法律懲惡揚善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但是,權大于法的現象在我國某些地區和部門仍然非常嚴重。法制觀念源于一種正義的文化精神,弘揚社會正義,懲治邪惡犯罪。只有培養起整個民族的正義精神,才能更自覺地遵守法律,并主動以法律為武器,打擊違法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增強全民族的法制觀念和正義精神,在加快推進立法的同時,切實加強執法力度,真正實現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為我國商品經濟的高效運轉提供基礎性的精神文化條件。
四、多元文化與開放意識
商品經濟打破了自然經濟的地域狹隘性和封閉性。世界市場出現,國際貿易交往日益頻繁,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這些都使得世界范圍的商品經濟文化體系呈現多元性和開放性。西方國家作為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其文化模式必然在世界商品經濟文化體系中占據優勢和主導地位,發展商品經濟,要以開放的襟懷,在挖掘和發揮本民族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吸收外國在發展商品經濟過程中積累的優秀經驗。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示。日本在立足于本國特點和傳統的基礎上,消化和吸收東西方文化,尤其是東方的儒家思想,把東西方文化有機地融合和運用于國力增強和經濟發展之中,高速地實現了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在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浙江地區,也正是強烈的開放意識使浙江人不斷超越自己,保持了經濟的強勁活力和發展后勁。浙江人在改革開放后,率先走向全國開拓市場,而如今,浙江人又不斷走出國門,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外向型開放發展道路的成功又反過來進一步激勵和強化了浙江人的開放意識。因此,我們也應該充分發掘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創造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符合我國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有益因素,使傳統文化現代化,使西方文化中國化,真正發揮文化在我國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支撐作用。
總之,作為全球性經濟發展形態的商品經濟具有其復雜和深厚的文化基礎,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特定文化體系的配合。全贏的利益觀、契約思想與誠信原則、法制觀念與正義精神、多元文化和開放意識,這些都是商品經濟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支撐。我們必須解放舊的文化觀念,將上述文化基礎的建立與弘揚融人經濟發展的總體考慮中,從而以先進的文化基礎條件推動現代商品經濟更高效、更高質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I法]佩魯.新發展現[M].張寧,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朱紹文.國富論中“經濟人”的屬性及其品德問題[J].經濟研究,1987,(4)
商品經濟論文篇三:《論貨幣與商品經濟的關系》
摘 要:文章主要闡述了貨幣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從貨幣的產生上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貨幣的發展上看,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貨幣形式的發展。而貨幣的出現及其形式的每一次變化又都相應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貨幣和商品經濟 互為因果 相互促進
貨幣的產生與發展同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1 從貨幣的產生上看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后期,出現了人類最初的商品交換。但當時還沒有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只是用滿足自己需要后余下的產品來交換,因而交換尚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質。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第一次社會分工的出現,剩余產品增加,參加商品交換的種類越來越多,物物交換不斷擴大。這時,一種商品經常和多種商品交換,交換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物物交換的缺點也愈益明顯,交換經常發生困難。因為物物交換必須是在雙方都需要對方商品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交換雙方不一定正巧需要對方的商品,所以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交換到需要的物品,往往要費很多周折。這種低效率的交換方式很顯然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
解決困難的方法總是伴隨困難的產生而產生。人們在長期交換中,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大家樂意接受,如果把自己的商品先換成這種商品,然后再用它換回自己需要的商品,這樣只要經過兩次交換,就能達到交換的目的,交換起來較以前要方便、快捷得多。那么這種商品就自然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并可以直接和其他各種商品相交換,這種商品就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即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解決了交換中舊的困難,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很明顯,這里擔任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已開始起著貨幣的作用。不過,這時一般等價物還沒有固定在某一種商品上,往往是在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由這種商品來充當,而在另一時期、另一地區又可能由別的商品來充當。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商品交換的范圍更加擴大,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日益增加,一般等價物的不固定、不統一使商品交換仍有許多不便,客觀上需要用一種商品固定地充當統一的一般等價物。由于金銀體積小、價值高、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特點,就逐漸地取代了其它商品而成為固定的統一的一般等價物,即貨幣。
可見,貨幣就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的產生是交換實踐的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貨幣的出現又解決了商品直接交換的困難,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簡化了交換程序,加快了流通速度,擴大了交換范圍,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 從貨幣形式的發展上看
貨幣產生后,它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到目前為止,主要有紙幣和電子貨幣兩種形式。
2.1紙幣階段
貨幣在流通中,最初采用金屬條塊的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交換行為的普及,人們感覺到金屬條塊作為直接貨幣也存在一些缺欠。由于金屬條塊形狀、大小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稱重量、驗成色,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了方便流通,有些大商人便在金屬條塊上打上自己的印記,用自己的信譽來保證貨幣的成色和分量,這就是初期的鑄幣。以后,貨幣流通超越一個地區的范圍,某個商人的信譽已經不夠,于是就出現了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形狀和面額的金屬鑄幣。
鑄幣在長期的交換流通中,會因逐漸磨損而減輕重量,由足值的貨幣變成不足值的貨幣,但它仍然可以同足值的貨幣一樣使用。這種情況表明,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可以由價值符號代替。于是,一些國家開始鑄造不足值的貨幣,當作足值的鑄幣參與流通。后來國家就干脆發行完全沒有價值的紙幣,以代替金屬貨幣在市場上流通。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它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在商品交換中起媒介作用。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做后盾的,僅僅以黃金的代表身份出現在經濟生活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紙幣逐漸與黃金脫鉤,成為經濟生活中普遍流通的貨幣形式。
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優點在于便于攜帶,可以大大節約作為貨幣材料的金屬以及貨幣鑄造和運輸上的各種費用。人們可以利用生產費用低廉的紙制貨幣來代替生產成本高昂的金和銀。貨幣的供應量不在因金銀的產量而受到限制,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發行不同票面的鈔票。這就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開辟了更廣泛的空間。
2.2電子貨幣階段
現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使整個世界成為統一的市場,交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此時人們的經濟活動又受到了新的困擾,那就是貨幣的遠距離攜帶、兌換、保管非常不便,盜竊、搶劫、假幣現象的存在嚴重損害人們的經濟利益,于是人們不得不開始新的探所和嘗試。
信用制度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給貨幣形式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電子貨幣的出現,幫助人們解決了這一難題。電子貨幣即貯存于電子計算機中的存款貨幣。它是一種純粹觀念性的貨幣、一種計算貨幣,它不需要任何物質性的貨幣材料,銀行只需要將錢存在電腦磁盤和電腦磁帶上,通過銀行電腦來貯存、轉帳、購買、支付,實現各種交易。電子貨幣的出現,使商品交易既迅速又簡便、安全而可靠,銀行也可以節省處理大量票據的費用。可以預見,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紙幣這種有形的價值符號會被電子貨幣這種無形的價值符號所取代,電子貨幣也將進一步極大地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總之,貨幣與商品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貨幣是商品經濟長期發展的產物,其形式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而貨幣形式的每一次發展反過來又更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程樹禮,張可君.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郭清海,鄭少峰.政治經濟學.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年6月.
6.關于市場調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