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成 人免费va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黄网,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亚洲毛片多多影院,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无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論文>經濟學論文>經濟學理論>

國際貿易地理相關論文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國際貿易地理是融合國際貿易理論和地理知識的綜合性課程,是國際貿易專業的理論必修課程,并且是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前修課程。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國際貿易地理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篇1

  試談國際貿易專業經濟地理課程改革

  【摘 要】以XX高職院校為例,根據國際貿易專業經濟地理課程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 經濟地理 國際貿易 高職 措施

  一、經濟地理課程的基本情況

  目前,XX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以服務泛北部灣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通過產學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創新,為中國—東盟經濟第一線培養系統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知識,具備專業素質,實踐技能強、富于創新精神和職業素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經濟地理作為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世界各國家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了解,熟悉通行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更全面、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完善知識結構。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除了講授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等系統知識,還引入經濟環境的概念,闡述國際、區域經濟及政治格局的發展,使地理科學研究和經濟理論研究相輔相成。為更好的適應經濟發展對高職院校人才的需求,使學生掌握經濟地理基本知識與一般規律,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去分析和解決經濟地理問題,強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專業中專門開設了經濟地理課程。其教學內容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切合當前國際、區域經濟建設實際。

  二、經濟地理課程的主要特點

  第一,涉及面廣,課程綜合性強。經濟地理課程內容涉及地理學、國際貿易、國際關系、國際政治與經濟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等學科。因此該專業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需要建立多學科基礎理論的概況,在綜合性思維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第二,實用性強,針對專業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經濟地理課程的設置是針對性培養和增強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的國際經貿能力,提供實用的各經濟區域知識和理論,使學生能將相關理論和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通過課程學習,還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知識結構的縱深,形成綜合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培養和加強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對各種經濟行為效應的分析能力。

  三、經濟地理課程現存問題

  目前經濟學科綜合性和實踐中綜合素質受到重視,XX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都逐步開設了經濟地理課程。但隨著教學實踐的開展,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

  (一)缺乏有針對性的教材

  首先,現階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多為地理概述,分析問題的視角基本上建立在地理知識的陳述,與經濟類理論知識結合較少;其次,教材內容缺乏科學性,知識結構欠合理,導致教學實踐環節薄弱,教學實踐任務不明確、不系統,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切實可行的實踐措施,尚未形成一套培養學生經濟地理實踐能力的實施方案。最后,教材的知識模塊與相關課程重復較多,同一內容在教材總論和分論中重復較多,學生重復學習,既浪費寶貴時間,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二)教學條件、方法單一

  經濟地理課程屬于綜合類學科,在教師配置上,既具備經濟學理念和知識,又具備扎實的地理學知識的教師數量較少,往往只能選擇偏重其中一項的教師擔任授課,教師無法很好地把握課程的深度與廣度等;在教學手段上,多采用“填鴨式”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單一。

  (三)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由于缺乏針對性的教材,師資不足,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經濟地理課程理解程度低,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還有的學生單純地從字面上去理解學科內容,片面認為這是一門單純的地理課程,因此忽視課程的學習。

  三、經濟地理課程教學的改革

  (一)明確教學思路,重設課程教學

  1.合理定位教學思路。

  經濟地理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基礎理論性、綜合交叉性、典型區域性、實踐應用性等特點。基礎理論性要求我們主動吸收學科發展新成果,主動借鑒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邊緣交叉性要求我們不斷借鑒歷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典型區域性要求我們主動根據特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手段和方式,讓課程教學和經濟產業走向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教學的針對性和應用性。經濟地理課程與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理論等課程一樣,是國際貿易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該受到重視,合理安排教學,不能簡單的作為輔助類學習或者興趣類學習。

  2、優化教材與教資。經濟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不能單純的使用地理環境概述、經濟環境概述類或者寫實類紀錄性作品作為教材,經濟學專業教師與地理學專業教師應共同開發新的教材以適應該學科教學的需要。同時,應注重選擇既具備良好的經濟學類理論和實踐經驗,又具有豐富的人文素質和理知識的綜合性人才任教。

  3.豐富教學內容。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中需要學習國際貿易、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等理論的運用。因此,經濟地理教學就需要教師在講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知識的同時,巧妙地引入上述相關理論,使學生更深刻地把握課程教學的內容。

  (二)多手段相結合,強化課程教學

  地理知識的修養可以增加知識厚度,經濟的思維可以強化分析、處理問題能力。高質量的經濟地理教育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格、思辨能力和創造素質,使他們更加全面客觀的看待事物。所以,教師應該以多種手段強化教學。

  1.以講授法夯實基礎知識。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運用講述、講解、講讀等方式,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具有傳遞信息密度大,學生接受知識效率高,教學可控性強的優點。同時,通過對世界經濟發展分析及相關基礎理論的教學,教師可以使用講授法最大限度地將國際政治經濟基礎理論,如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知識傳輸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

  2.以多媒體教學豐富知識載體。

  通過多媒體教室的硬件條件,借助視頻、音頻、課件等軟件條件,以其圖、形、聲、色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創造條件。如在介紹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五國地理知識時,引入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同飲一江水》,讓學生對該地區的人文、物產有更加直觀的認識。講述紛繁復雜的交通線路時,可以引入3D立體影像,將眾多交通線路、地名等地理事物和現象更加生動的反映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

  3.以案例實踐增進課程互動。

  案例教學的出發點是激發學生個體的探究興趣和動機,適合教學內容的案例所創設的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動尋找答案。國際貿易是一項復雜的經濟活動,它涉及法律、法規、慣例等,有很多經典案例可供分析和借鑒。在講授專業課時,可引用典型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以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實踐。

  國際貿易行業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單純依靠書本理論知識和傳統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是遠遠不能反映該行業的特性的。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注重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確保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訓練,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2004年以來,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XX南寧市,不僅大力發展地區間經濟貿易往來,也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了實際項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項目的實踐,親身參與博覽會,研究東盟各國,研究東盟經濟貿易區,置身于一系列真實案例中進一步去掌握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還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對經濟地理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呂虹.經濟地理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探討[J].教育科學,2011(12)

  [2]劉存明.與時俱進,拓展高職中國經濟地理教學新思路[J].職業與教育,2011(7)

  [3]陳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今日南國,2009(6)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篇2

  新經濟地理與國際貿易

  【摘要】20世紀末,經濟地理引起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的關注。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打破了傳統的國際經濟學中的國家界限,從區位的角度討論規模收益遞增、外部性、比較優勢等對產業的區位分布產生的影響。本文總結了新經濟地理近年來取得的主要成績,并著重分析了新經濟地理在國際貿易理論方面的發展和應用情況。

  【關鍵詞】新經濟地理 關聯作用 聚集力

  一、新經濟地理的主要理論基礎

  1、新貿易理論

  傳統的貿易理論是在完全競爭和要素不可流動的條件下由李嘉圖模型發展而得,認為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是國際分工和貿易的根本原因,具有不同資源稟賦的國家會生產并交換不同的產品。傳統貿易理論只能解釋具有不同資源稟賦的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而對于產業內貿易則失去了理論意義。新貿易理論則是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為了解釋產業內貿易而發展起來的,它在傳統貿易理論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各國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是為了利用其收益遞增的優勢;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歷史條件的影響,具有“路徑依賴”性;由于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各國可以制定策略性的貿易政策,創造比較優勢,改變專業化模式。

  2、區位理論

  1826年馮?杜倫(Von 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國》中提出了著名的圈層布局論,奠定了區位理論的基礎。100年之后,在繼承和發展馮?杜倫理論的基礎上,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的《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以及勒施(Losch1940)的《區域經濟學》提出了“中心區位理論”。但是對新經濟地理影響最大的還是哈里斯(Harris,1954)和普雷德(Pred,1966)在區位理論方面的貢獻。 哈里斯(1954)認為制造商會選擇接近市場的地方建立工廠。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利用“市場潛力指數”測量美國各縣接近市場的程度,該指數實際上是與各縣附近市場購買力的加權平均,其權重取決于該地區與市場的距離并與距離成反比。結果表明:美國工業集中地區都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而且生產的聚集能夠自我加強。廠商選擇離市場較近的地區進行生產;但同時接近市場的地區也是其他廠商會選擇的地區。普雷德(1966)則關注于地區經濟增長的動態變化,他采用了 “基礎乘數”分析法。他認為收入中用于當地支出的份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取決于當地市場的規模,那么隨著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市場會大到足以支撐一個高效的規模企業,從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圍的商品和服務變得有利可圖,如此反復,便會啟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積累過程。

  3、規模經濟和外部性

  新經濟地理和傳統的經濟地理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規模經濟的引入。因此,要理解新經濟地理,就要從規模經濟和外部性開始,其中影響最甚的當然要數馬歇爾模型。該模型將規模經濟看作是外部的,是由于勞動的專業化分工而引起的。馬歇爾認為廠商之所以集中有三種不同的原因:首先,廠商的集中形成了勞動市場的集中和共享;其次,產業的集中能夠降低投入品的獲得成本;最后,集中還會帶來技術的外溢。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被克魯格曼用來解釋產業地方化的動機,而這種解釋也漸漸被后人所接受。因此我們在新經濟地理的許多文章中都能發現,其實所謂的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正是這種外部性理論的延伸。

  二、新經濟地理的基本理論

  克魯格曼(1991)第一次試圖用經濟學的模型來解釋哈里斯和普雷德所提出的觀點。他利用DS方法,建立了一個最簡單的兩個地區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只存在兩個行業:農業和制造業,農業是規模報酬不變的,制造業規模報酬遞增;農產品沒有貿易成本,而制造品的貿易存在運輸成本。為了簡化模型,他將生產要素分為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和專門從事制造業生產的工人,并且限制農民不能在兩個地區之間自由流動,工人則是可以自由流動的要素。

  在均衡的形成過程中,要受到“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影響。“向心力”是指使得制造業集中于一個地區的作用力,其作用與外部經濟相似。向心力主要來自于規模經濟、運輸成本和要素的流動性三個方面的互相作用。簡單的說,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的存在使得廠商總是想聚集在靠近市場和供應商的地方進行生產;但同時靠近市場和供應商的地方也是別的廠商選擇的地方。這樣的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就造就了經濟中的“聚焦”現象。而“離心力”則是那些阻止廠商聚集在一塊兒的力量,例如農業生產受地理限制。

  當運輸成本較高的時候,很少有區域間貿易,工人的收入主要取決于當地的競爭,隨著工人人數的增加,收入減少。此時的均衡就是制造業人口均勻分布于兩個地區。當運輸成本很低的時候,一個典型的廠商會在兩個地區都銷售其產品;但是如果它位于人口較多的地區,就會更加接近市場,因此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資;反過來,工人由于接近市場,其工資能夠轉化成高的購買力。因此,在低運輸成本的情況下,實際工資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此時,生產集中于兩個地區的任何一個都是均衡的,因為工人不會有離開的動機。除此以外,人口在兩個地區均勻分布也是一種均衡,因此,運輸成本較低時存在三個可能的均衡。當運輸成本中等程度的時候,離心力和向心力旗鼓相當。如果兩個地區的差異較大,向心力占優勢;而當兩個地區條件相似的時候,離心力占優勢。

  因此,在運輸成本中的時候,存在五種可能的均衡狀態。是否所有的均衡都能穩定存在?答案是否定的。當經濟中具有很高的運輸成本時,均衡只有一個――制造業在兩個地區之間平均分布;若運輸成本逐漸降低,經濟會達到一種臨界狀態,這時對稱分布的均衡不再穩定。只要某個地區的制造業少許增長就會導致幾乎全部制造業集中于該地區,最后該區成為了制造業的“中心”。經濟的這種自發調節過程,可能只依賴于一件十分偶然的歷史事件,但歷史并不是全部起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預期也會影響經濟的走向。克魯格曼對歷史與預期給均衡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歷史與預期究竟哪個起決定性作用,取決于三個參數:貼現率、外部經濟的影響力大小和調整速度,如果貼現率很大、外部經濟作用小或者調整速度很慢,歷史會起決定作用,克魯格曼的這些理論給經濟學家們留下了引路石,后來的研究雖然引入了新的元素,但是其基本的結構和建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響。

  三、新經濟地理和國際貿易

  目前,新經濟地理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以區域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為主要目標,研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是以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為代表的國際經濟學家,致力于將新經濟地理模型引入到國際貿易的研究中,分析國家之間差異的形成原因,聚集對經濟的影響等等。

  1、基本模型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逐漸加快,際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是,真正用地理模型來說明國際貿易還是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1995)的模型。這個建立在克魯格曼(1980)和伊希爾(1982)基礎之上的經濟地理模型,既不同于傳統的國際貿易模型,也不同于克魯格曼的模型(1991)。為了體現國家和區域間的區別,該模型取消了勞動力具有流動性的假設,而加入了中間品貿易。這樣一來,導致產業活動集中分布的不再是廠商和工人之間的聯系,也不是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而變成了廠商和廠商之間的聯系。

  而這種聯系又進一步被解釋為成本關聯和需求關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地區擁有較大的制造業部門,該地區便能為中間品提供較大的市場,這就使得這個地區能夠吸引來更多的制造業廠商,這是所謂的需求關聯(其含義類似于后向關聯)。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地區能夠生產較別地更多的中間產品,那么該地區的最終產品生產成本就要比別處低,這是成本關聯(其含義類似于前向關聯),這兩種聯系使得廠商越來越多的聚集于該地。當運輸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世界經濟就會自發的形成以制造業為中心,非工業化地區為外圍的產業分布。

  他們還進一步解釋:如果制造業部門足夠大,還會造成國家之間的工資差異。前向關聯和后相關聯會使得工業化地區的勞動力需求增大,而其他地區的工業逐漸衰落則會降低該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這樣一來,成為制造業中心的地區實際工資會上升,而非工業的外圍地區實際工資下價,全球的經濟一體化導致了不平衡的發展。但是如果運輸成本繼續下降,廠商會逐漸失去由于接近市場和供應商所帶來的前向關聯和后相關聯的優勢。同時,外圍的非工業化地區,由于具有較低的工資率從而具備了較低的生產成本。

  當運輸成本降低到足夠低時,外圍地區低成本的優勢將足以抵消遠離市場和供應商帶來的不便。此時,制造商將搬出中心地帶,到外圍地區進行生產,從而使得中心和外圍地區的工資率差距逐漸縮小。所以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漸增大,各國的工資差異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再變小的過程。

  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1995)采用了更極端的模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地區不再是可分的斷續的數值,而是完全連續的。他們認為,一個“平坦的世界”――所有產品和要素均勻分布的世界即使存在,也是不穩定的。勞動力的分布若發生些微變化,整個世界就會自發的形成一個個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距離的中心-外圍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中,參數的變化將會導致“斷續均衡”,即一旦區域專業化結構建立起來,即使經濟體中的條件發生改變,在一定時間還是會繼續存在下去的。但是當條件的改變達到一定的臨界值,專業化結構就會變得不穩定,從而出現另一種經濟地理結構。

  2、聚焦與經濟增長

  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1995)邁開了經濟地理邁向國際貿易的第一步,他們建立起了產業聚集和國際貿易之間的橋梁,這篇文章被后來的學者們認為是經濟地理在國際貿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帕格和維納布爾斯(Puga&Venables,1996)在多產業的均衡方面又進一步深化,提出了聚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們從工業化的角度出發,分析產業聚集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他們將制造業的發展作為聚集的一個動力,而不再僅僅局限于運輸成本的降低。我們已經知道,不完全競爭、運輸成本和投入――產出關聯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刺激廠商在接近市場和供應商的地方生產。而這種聚集使得某些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提高,同時也具有了較高的工資。

  如果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繼續膨脹,會使得該國的工資過高,刺激廠商從該國轉移到非工業化的外圍進行生產。如果產業繼續膨脹,外圍國家也會逐漸變為工業化國家,進而廠商會繼續向更加落后的國家轉移。這種過程不斷重復,工業化就猶如一股浪潮,從中心國家逐漸波及外圍國家。在不同的行業中,產業間關聯較弱的行業,處于上游位置的行業或是勞動密集度較弱的行業,在工業化的蔓延中會先行調整,然后再波及到其他行業。

  鮑德溫和福斯里德(Baldwin&Forskild,1997)借助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一種新的地理和貿易模型。這個模型中的循環因果涉及到的不是要素的流動而是要素的積累,擁有較大市場的國家往往會進行較多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又進一步擴大了該國的市場。

  3、貿易政策與經濟福利

  新貿易理論認為,單邊貿易壁壘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該國國內產品的價格。鮑德溫(1999)利用存在聚集力的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并指出聚集力的存在強化了貿易保護的降價效應。然而這種效應是從一系列簡化的假設結果。雖然單邊貿易保護政策,從提高本國工業生產份額這個意義上說,可以促進本國工業化的發展,但這也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的,這需要一定的條件,其實貿易自由化也可以促進工業化的發展。

  帕格和維納布爾斯(1997)首次對貿易自由化促進工業化發展的可能性進行了研究,指出單邊自由貿易政策與進口補貼雖然在吸引外資的效果上較為接近,但是前者能夠產生更高的經濟福利。鮑德溫和福斯里德(2002)詳細分析了自由貿易協定所帶來的經濟影響,他們指出全球經濟自由化有利于大國而不利于小國。在多邊自由化過程中,最小的國家首先失去其所有工業,隨著自由化的推進,其他國家依市場規模小于平均市場規模的程度,依次變為“邊緣”國家。

  當貿易完全自由化時,所有工業將集中于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這些國家之間取消貿易壁壘,就會形成很大的市場,從而引起投資創造和投資轉移效應。而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立會使成員國的居民實際收入增加,非成員國的經濟利益受損。而貿易集團的形成,也會產生一種自我強化的作用,從而導致一種“多米諾”效應,導致貿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擴散。

  地理和貿易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新經濟地理打開了一扇大門,為貿易理論的研究引進了區位的分析方法。而經濟學家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答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經濟學家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地理的重要性,并且應用到了模型中去。

  【參考文獻】

  [1] 藤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著,梁琦主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保羅?克魯格曼著,張兆杰譯:貿易與地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安虎森:空間經學原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 Martin,R.&Sunley,P.1996.Paul Krugman'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A Critical Assessment.Economic Geography Vol,72,No.3.

  [5] Krugman,P.1998.Space:The Final Frontier The Journal of Econ-

  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Spring,1998.

  [6] Puga,D.and A.Venables,1996“The spread of industry: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EPR Working Paper #1354,1996.

  [7] Puga,D.and A.Venables,1997“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mport substitution vs trade liberalisation,”CEPR Working Paper#337,1997.


猜你喜歡:

1.大專國際貿易與實務論文

2.有關國際貿易研究論文范文

3.國際貿易學術論文

4.國際貿易理論論文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國際貿易論文”

28141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与公狍交酡女免费| 免费视频爱爱太爽了|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一区| 国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免费视频|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日韩精品一卡二卡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大香j蕉75久久精品免费8|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日日猛噜噜狠狠扒开双腿小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天堂| 久章草在线毛片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 男女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亚洲女人天堂|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日韩有码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av天堂综合网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新婚之夜| 大尺度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欧洲码亚洲码的区别入口| 日韩精品福利一二三专区|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精品| 中文字幕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人人97超碰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 激情在线网|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下载| 蜜臀av午夜精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