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環境經濟學論文(2)
淺談環境經濟學論文
淺談環境經濟學論文篇2
淺析生態經濟視角下的環境保護
【摘 要】本文先用數據為證描述了農村化肥、農藥、農膜等污染的現狀,提出了發展生態經濟的必要性。在農村發展生態經濟,首先要發展生態農業,根據目前情況分析了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技術、管理等制約因素,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生態經濟;生態農業;環境;保護
隨著農藥、化肥使用量的不斷增長,農村的環境變的日趨惡化,以前的“魚蝦滿塘、烏龜橫行”變成現在的“魚蝦死絕、烏龜滅跡”。同時,大量的農藥、化肥殘存在農產品里,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鑒于這種狀況,有必要改變以前的經濟形式,發展新型的經濟—生態農業經濟。
一、農村污染現狀
化肥和農藥及地膜等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也犧牲了良好的環境。
(一)化肥的大量使用污染了環境
造成我國化肥污染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主要過多的使用化肥,另一方面化肥的利用率低。
1.每畝化肥使用量多
我國化肥施用量從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4766萬噸,大約增長了4.4倍,每公頃的化肥施用量達367千克[1]。到2011年,根據筆者調查,農村每畝水田使用的化肥約為130斤(其中磷肥為80斤,氮肥為50斤),每畝旱地使用的化肥約為60斤,目前,我國共有水田31667.9千公頃,旱地67144.7千公頃[2],平均算起來化肥使用量達到630千克/公頃,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造成污染而設置的225千克/公頃的安全上限。
2.化肥利用率低
目前,我國化肥的當季利用率,氮為30%-50%,磷為10%-20%,鉀為35-70%,氮素的利用率低于美國和日本,美國和日本最高達60%-70%[3],而地域差異和養分不均又進一步降低了肥效。傳統的農作方式不但導致肥料資源浪費,同時導致嚴重的流失污染問題,例如灌溉前將化肥撒入農田,化肥可以進入地表和地下水體。試驗表明漫灌方式下春季灌水后和初冬灌冬水時大量隨田間滲漏水排出,排出的N和P的量占施肥量的33%和58%以上。年枯水期山丹河上游二壩水庫和黑河上游鶯落峽氨氮監測值分別為0.401毫克/升和0.385毫克/升,而山丹河下游與黑河下游監測值分別為3.701毫克/升和1.207毫克/升[4]。
(二)農藥的大量使用污染嚴重
現代農業使用農藥的量很大,品種復雜,而且地域分布范圍廣。經濟越發達,使用農藥越多。目前,世界農藥的年總產量已超過200萬噸,品種達1000種以上,每年農藥使用量已超過180萬噸。1983年農藥的使用量是862萬噸,到2005年就增加到146萬噸[5],從1950年到20世紀末,我國農藥施用量增加近110倍[6]。農藥大多以噴霧劑的形式噴灑于作物上,只有其中10%~20%附著在植物體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漂浮在大氣中。部分地區農藥低效率或不合理的使用不僅污染生態環境,而且通過多種途徑危害人體健康。我國每年因農藥中毒的人數占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7]。農藥的大量使用還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
(三)農膜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
近20年來,我國的地膜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塑料大棚及地膜覆蓋面積已超過1333萬公頃,而且絕大部分為不可降解塑料[8],2003年地膜用量超過60萬公頃,在發達地區更多[9]。隨著地膜使用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得不到及時回收,天長日久,農膜、碎片不斷積累于土壤,土壤的結構和可耕性遭到破壞,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礙作物根系生長,土壤中水分、空氣和營養元素的正常分布運行也被破壞,作物生長產生直接影響。
二、生態經濟、生態農業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上述農村環境的污染現狀,必須改變農業傳統的種植模式,發展生態經濟,保護農村環境,也為農業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生態經濟與生態農業
生態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核心,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把區域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的恢復與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培育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景觀,誘導整體、和諧、開放、文明的生態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態產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
在農業方面,發展生態經濟主要是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來實現的。
生態農業產業就是在建設與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本地生態資源為依托,以提高生態產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良性循環軌道。中國生態農業產業是在農業產業基礎上,通過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把“農民基地一高附加值的加工企業龍頭企業一大市場”三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生態實體,建立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系統。
生態農業產業把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的協調起來,把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有機的聯系起來,把生態農業的優質、安全和無害農產品有序地推向消費市場,既促進了經濟發展,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是一種高效益、高質量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和新型農業產業理念,生態農業產業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選擇與必然途徑。
(二)現階段發展生態農業的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發展受到理論、技術、管理體制、人員等因素的制約。
1.環境制約因素
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生態農業經營的核心是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相結合。現階段我國的主要農產品位居世界前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達到總量供給平衡,但農業的主要成就是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而取得的,水資源短缺、土地資源減少、溫室效應、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農業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這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技術因素的制約
當前,支撐中國生態環境產業的科技基礎相對薄弱,科技動力不足,很多還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缺乏,例如生物技術、無公害農藥環境友好型物料等;二是技術成熟度不足,很多技術還存在缺陷。
3.管理因素的制約
(1)農村土地經營體制妨礙了生態農業的建立
目前,我國小農經濟的味道仍然很濃,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非常突出,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均有較大影響。我國農戶數量為2.4億戶,每戶經營的耕地面積平均為0.4公頃[10]。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是我國的戶均占有數量的150-200倍以上,歐洲國家一般也達到我國戶均占有量的20倍以上,我們近鄰的日本在70年代末期,戶均耕地面積為1.05公頃,這個數值至今也沒有降低多少。顯然,依靠農戶的小塊耕地來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是非常困難的。
(2)綠色農產品市場管理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綠色農產品有了較大發展,但管理體系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國家政府對農產品安全的監管還很不規范,對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以及有機食品等認證在不少地區還比較混亂,甚至出現假冒偽劣的問題,有些地方政府繞開行業規范,只顧眼前利益,生產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坑害消費者,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產品的形象和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3)科技示范的薄弱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主要問題表現在機構設置較為繁瑣,管理不順,運行不暢,人員知識結構老化與配置不合理,業務經費不足和推廣方式落伍等,嚴重制約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普及。另一方面,正在發展的農民組織在科技推廣中的作用愈來愈為明顯,如何理順關系,將這一新生事物納入到我國科技推廣體系中,仍是擺在我國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
(4)生態農業組織形式不完善
但從發展全國生態農業的大形勢需求而言,目前生態農業的組織形式還很不健全,產業化經營還處于不成熟階段,農戶與企業之間還不夠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環境保護之間還不夠協調,生態農業組織形式與經營機制上還存在漏洞和不足,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
(一)加速生態環境建設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嚴格依法實行非宜農耕地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杜絕并嚴懲對天然植被的破壞,同時由國家扶持發展相關產業以解決有關地區人民的生活問題,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國家加大生態環境脆弱區,如黃河上中游的環境建設投資力度,嚴格控制各種危害農業生產的污染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提高人口素質加強農業科研支持力度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最大程度遏制新文盲的產生,在農村廣泛推行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這樣既有助于新技術的迅速推廣,也有利于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強科技推廣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國家應結合土地經營形式的調整,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龐大的農技推廣隊伍,通過增加農技人員的工資,增加和保證推廣經費保證農技推廣渠道暢通等途徑,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三)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體系,促進土地規模經營
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與使用權的相對集中,有利于規模經營和提高效益,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組織
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目前較為成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公司基地十農戶”,縱向組織形式有企業集團型、工商企業帶動型和合同約束型,橫向組織形式有社區合作型、專業合作型、科、工、農、貿一體化經營和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帶動型等。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一般有公司企業帶動型、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市場帶動型、主導產業帶動型和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帶動型等。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建設相結合。生態農業產業化具有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產業系列化、產品綠色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和管理企業化等特征,以實現生態農業發展的市場化、集約化、生態化和現代化為目標。因此,生態農業體系對運作形式和管理機制的要求遠高于傳統農業,需要結合新形勢的特點和要求,進行有效地創新。
在思路上,生態農業產業化必須遵守市場經濟規律,通過產業組織運作,對資金、技術、土地和勞動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組織,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聯結廣大的農戶,用農業科技裝備生態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利用現代管理手段組織產業系統,以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克服分散的小農戶生產弊端,實現區域性的社會化大生產,促使生產與市場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提高生態農業經濟效益。
在具體做法上,應發揮區域生態優勢,把資源潛力和優勢轉變為商業優勢與生態優勢發展主導綠色產業和特色產業管理模式創辦生態農業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延長產業,促進農產品增值,把生產要素和經濟要素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產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和經濟循環體系。同時加強生態農業商品基地建設,把基地建設和主導產業聯系起來,把龍頭企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緊密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劉培哲.可持續發展—通向未來的新發展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4,4(3):13.
[4]尉元明,朱麗霞,康鳳琴.干早區灌溉農田“石油農業”現狀及其環境影響因子探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4):154-156.
[5]田志,楊志新.城郊區農業環境問題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05(1):80-82.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7]林培英,楊國棟,潘涉敏.環境問題案例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8]劉桂平,周永春,方炎,等.我國農業污染的現狀及應對建議[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6,9(4):17-21.
[9]陳喜紅,姚運先,謝煜.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及解決途徑[J].生態經濟,2007(1):316-31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淺談環境經濟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