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論文畢業論文
林下經濟論文畢業論文
林下經濟結合傳統林業和現代農業成為林業發展形勢,可以解決傳統單一林業投資周期長、產生經濟效益的領域有限、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問題,提高林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我國林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增加林業在我國經濟建設的貢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林下經濟論文,供大家參考。
林下經濟論文范文一:果棉間作退棉后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近年來,棉花收益逐年下降,果棉間作方式正逐步退出,需大力調整林下間作作物,有效緩解農林用地矛盾,科學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一、果面間作發展現狀
1.棉花
棉花是阿克蘇地區傳統優勢產業,其中果棉間作面積占比較大,近年面積均在667千米2以上。但隨著果園樹齡的不斷增大,樹冠擴大逐步成型,進入了盛果期,部分林地已不再適宜繼續種植棉花,2012年,阿克蘇地區果棉間作面積1353千米2,到2014年已減少至667千米2。
2.林果業
阿克蘇地區林果業面積達到3000千米2,其中,種植年限在10年以下1666千米2,如此大面積的幼齡果樹為林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發展思路
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構建新型多元化間作立體套種模式,有利于逐步消除果棉間作地塊退棉給農民帶來的不良影響,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
1.5年以上林果地,不適宜繼續間作棉花,需改種其他作物。
2.10年以上大行距林果地,根據果樹遮陰避光情況,可以套種豆類、多年生飼草等耐陰作物。
3.根據市場需求,嘗試間作市場稀缺的特色作物,發展多元化林下經濟模式,提高經濟效益。
三、發展基本原則
1.優勢互補,和諧共生
科學選擇和配置林下作物,避免相克植物混交,林下作物與果樹共生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2.遵循規律,持續發展
尊重果樹和農作物生長規律,正確處理林上和林下的關系,堅持以林上為主,林下為輔,林上、林下相統一,推動林果業和林下種植(養殖)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適合本地的林下經濟模式。
四、發展模式分析與建議
1.果麥模式
在10年以下的大行距果園中,退棉地塊以間作種植小麥為主,果麥模式可起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作用,不但可以改良果園中土壤的理化結構,促進果樹生長,還可以在目前耕地資源較為緊張的情況下,較好實現“保糧”的目的。果麥間作模式中,棗麥間作模式可長期堅持,因紅棗葉片小、樹冠擴展速度慢,便于機械化操作,15年以內的棗樹都可與小麥間作套種。核桃、蘋果、香梨等大冠樹種間作小麥的園齡,最長不能超過10年。
2.果菜模式
蔬菜對土地條件要求較嚴格,要選擇在灌水條件較好的果園中間作蔬菜。春季果園間作蔬菜建議采用雙膜或拱棚覆蓋,幫助提早上市;秋季果園復播蔬菜,建議選擇后期需水量小的種類,以免造成秋季果樹二次生長。3~7年果園主要以套種果菜類蔬菜為主,7年以上果園主要套種耐陰的葉菜。
3.果瓜模式
西甜瓜市場需求量大,且耐貯藏,對土壤和灌水條件要求不高,是果園理想的間作作物。果瓜間作應選擇7年以下的果園,不宜選擇密植果園。在西甜瓜種植品種和種植時間上,可根據市場需求和果園條件自行靈活選擇。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發展拱棚西甜瓜,與溫室育苗、大苗移栽相結合,提早上市時間。
4.果豆模式
豆科作物較耐陰,間作種植對果樹樹齡范圍要求較寬,不僅可以在幼齡林下套種,也可在郁閉的中齡樹間種植,是很好的綠肥作物。另外,豆類的用途廣泛,且便于貯藏,市場銷售前景好。
5.果草模式
大力發展飼草種植規模,為畜牧業提供優質牧草飼料,既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林果業的增效,從而有效解決農區畜牧業春夏季飼料短缺和10年以上果園耕作困難的問題。
6.果禽模式
在林下種植牧草,果園周邊圍欄,養殖雞、鴨、鵝等家禽,樹木可遮蔭,還是天然氧吧,自然通風降溫,有利于家禽良好防疫,并與林木形成生物循環鏈。在果園發展養殖,省時省料、投資少,禽類糞便還可為果樹提供肥料營養,在果園生長的禽產品市場銷路好、價格高。
林下經濟論文范文二:積石山林下經濟調研
在花椒、核桃分布區,部分農民林下套種油菜、胡麻、甜菜等,合理地利用空間,生產一些農產品,或自用,或出售,增加了經濟收入。林下養殖主要集中在積石山麓一帶,這里高寒陰濕,植被覆蓋度高,森林主要分布區,草場面積大,發展林下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林下養羊、養雞、養牛,不破壞森林,充分利用林下雜草多和小昆蟲多的特點,生產出優質的肉類產品,動物糞便經過腐熟,成為優質的有機肥料,培肥了林地,形成了良性循環。臨近縣城的積石山麓一帶,氣溫涼爽,森林景觀眾多,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新鮮、生態環境優美。春夏秋三季,人們多到這里休閑,一部分搞服務行業的人士,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和機會,興辦森林人家和農家樂,開發旅游產品,發展餐飲、住宿、商品零售等服務業。
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林下經濟是一種方興未艾的產業,正在發展中,目前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一是對于這種新型經濟形式研究較少,某些方面尚存在空白現象,還處于經驗階段;二是還沒有統一的規劃,沒有統一的指導性文件;三是大部分林地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只是開發了一部分。
發展林下經濟的建議
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從積石山縣實際出發,文化牽線、政府引導,林地搭臺,人民唱戲,工業引路、積極培育,做強做大,使之成為部分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一)、要搞好總體發展規劃
林下經濟正在發展之中,各處農民和社會人士自發開發和經營,還沒有統一的規章制度,更沒有詳細的總體的規劃,政府影響力較弱。為使林下經濟健康發展,達到即保護森林資源,又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必須作出全面的規劃,規劃必須體現廣度和深度,廣度是指林地上的各類資源進行調查,包括各類型林地、草地、野生植物、野生動物、野菜、水域(小溪流)等,在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合理開發;深度是指經過加工做長產業鏈,比如將野生蕨菜經過保鮮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二)、政府合理引導,達到林地搭臺文化牽線的目的
積石山縣是花兒的故鄉,改革開放后民眾就有聚集游山唱花兒的傳統,這種風尚年勝一年。這幾年來,政府部門和民間人士的努力,原本沒有這種風尚的林區出現了這種可喜的變化,每逢端午節,在花兒會的引導下,各處森林里便人頭攢動,商販云集。這是民風文化牽線森林搭臺的很成功的例子,政府部門應當正確引導,不惜資本,年年舉辦,每年舉辦數次,真真使花兒會游山成為風尚,成為新型的林下經濟,成為積石山的特色。
(三)、抓龍頭,促帶動
在大力宣傳林下經濟效益的同時,宣傳林下經濟大戶、公司的成功經驗,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努力營造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鼓勵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強化內部服務、行業自律和自我規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協會促發展,以組織促規模。
(四)、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類型,它涵蓋林業、農業、畜牧、旅游、文化、工業等方面,不妨借鑒外地的經驗,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配備設備和人員,專搞此項工作,在加強領導的同時,搞好科技服務,做好林地流轉、開發等的引導服務工作。
林下經濟論文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3.學習啦在線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