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投資論文
環境保護投資論文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峻。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環境保護投資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環境保護投資論文篇1
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問題研究
【摘 要】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創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城市化與工業化建設速度,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成為限制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斷加大環境保護投資力度,環境投資資金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環境改善的程度來看,環境保護投資總量與治理效果不成一定的比例,總體來說,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呈下降的趨勢。本文主要針對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出有效提高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的建議。
【關鍵詞】 投資效率 環境保護 問題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峻。我國在十一五劃計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由此可見,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污染、城市建設污染等污染物排放量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污染物的排放量大于我國經濟的增長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呈現總體下降趨勢。雖然我國年都會對環境保護工作投入大量的資金,且資金總量逐漸增加,但由于環境污染速度過快、環境保護投資資金有效利用率低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根據近幾年有關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影響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的因素有許多?,F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環境保護投資資金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②在環境污染治理與投資資金運行方面效率較低;③環境保護投資資金運用不合理;④環境保護投資資金形式過于單一;⑤環境污染治理專業化程度低,缺乏市場競爭機制。
2 發達國家環境保護投資發展經驗
由于發達國家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科學技術方面都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因此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投資經驗,有效提高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
2.1 環境保護投資的重點工作在于“治本”
環境保護投資應從污染治理轉向以預防與清潔生產為主的道路上,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其實質就是從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做好環境保護措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先進的技術為基礎。所以想要做好環境保護投資,就必須要做好環境保護技術研究。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預防與清潔生產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例如美國成立了環境污染預防機構,成立專門的環境污染專家小組,對各行各業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提供環境污染問題預防與清潔生產的具體指導。
2.2 法律的強制作用
法律的強制作用是指通過立法的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美國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對各個行業建立了二十多項環境保護法律。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對已建立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開始嚴格的執行,對環境污染嚴重超標的行業實行全面的環境治理措施,并對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費用支出與所承擔的責任做出詳細的規定。采用法律的強制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環境保護執行力度,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此外,法律的強制實施,有效確保環境保護投資的持續性,資金治理的穩定性,從而有效提高環境保護投資效率。
3 提高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的建議
3.1 有效調整環境保護投資結構
想要做好環境投資,將環境污染治理轉向環境污染的預防與清潔生產的過程中,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高環境污染投資效率。將環境保護資金主要投資于具有清潔生產的技術領域中,有效做到從企業生產過程中原料選擇、生產工藝等多個環節預防環境污染。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對于有效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等生產技術進行評估,具有推廣價值與實踐意義的清潔生產技術可列為地方、行業或者是國家科研項目計劃。并且對于清潔生產技術研究過程中缺乏資金的,國家應給予一定的貸款支持。除此之外,對于一切有利于清潔生產與預防環境污染的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國家也可以采取免收各種技術服務費、評估費、轉讓費等措施,而企業研制清潔生產技術所花費的科研費等,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3.2 運用法律手段提高環境保護投資效率
政府部門通過建立環境保護法,運用法律的手段提高環境保護投資效率。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經驗,為了能夠使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與國際接軌,應加強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完善環境保護投資項目的相關規定,規范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資、運營等各個方面的規則。根據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資不同、項目類別不同,構建靈活多變的可行性的投資方式,做到環境保護投資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4 結語
近幾年來,伴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給各國帶來嚴峻的挑戰,人們普遍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國十一五計劃中明確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做好環境保護措施,有效提高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對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竟萌,王保娟,楊文杰.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問題研究[J].當代財經,2009,298(09):20-24.
[2]何平林,劉建平,王曉霞.財政投資效率的數據網絡分析:基于環境保護投資[J].財政研究,2011,32(05):117-119.
[3]譚志雄,王曉麗,李鵬宇.我國環境保護投資運行效率評價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2(02):131-132.
[4]逯元堂,周菁華,劉凌波.中央財政環境保護預算支出政策優化研究[J].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24(02):110-111.
[5]張雪梅,黃泉宏,薛海平.我國資源環境治理投資機制及決策[J].中國地質大學(社會科學版),2009,12(11):120-121.
環境保護投資論文篇2
外國在華投資與環境保護
摘要:資本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具有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大幅增長,這種國際性的資本在新時期對我國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由于種種原因,FDI也對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本文基于《資本論》的啟發,利用政治經濟學視角對資本與FDI的關系進行了闡釋,對中國吸收FDI的投資與中國環境污染現狀進行了說明,以此為基礎利用馬克思的物質變換原理提出了保護環境的措施。
關鍵詞:FDI;環境保護;物質變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快速增長,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使得中國逐漸變成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目的地。日益增多的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給中國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我國在引進資本、技術等的同時,FDI通過產業轉移造成污染等方式,也將環境污染從其它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本文基于這一現象,試圖通過研究FDI與中國環境之間的關聯性,探討FDI與環境的關系,進而得出FDI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一、資本與FDI
1.資本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資本生產是商品生產的最后形式,發達的商品生產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資本在現象上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生產資料,但“貨幣和商品,正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一樣,開始并不是資本。它們需要轉化為資本。但是這種轉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況下才能發生,這些情況歸結起來就是:兩種極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須互相對立和發生接觸;一方面是貨幣、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他們要購買別人的勞動力來增值自己所占有的價值總額;另一方面是自由勞動者,自己勞動力的出賣者,也就是勞動的出賣者。”①即只有在勞動力商品化的條件下,它們才被用來作為增加剩余價值的手段時才轉化為資本。
2.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關系
資本一般或最初形式的規定是以資本特有的社會形式規定為基礎的,資本的這一社會形式規定反映了資本特有的社會性質——社會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間特殊的結合方式。因此資本首先是資產階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資本增殖也不例外。“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②。
雇傭勞動是這特有的社會形式規定中的基本內容。馬克思在分析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資本的關鍵條件時指出:“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說,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雇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③在《資本論》手稿中,馬克思分析了土地所有權是如何過渡到雇傭勞動的,并把雇傭勞動看作是資本的能動的基礎。典型形式的雇傭勞動,即作為擴展到整個社會范圍并取代土地而成為社會立足基礎的雇傭勞動,起初是由現代土地所有權創造出來的,即是由作為資本本身創造出來的價值而存在的土地所有權創造出來的土地所有權反過來導致雇傭勞動。“……資本發展到怎樣的范圍,雇傭勞動也就發展到怎樣的范圍。”④
因此,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指的就是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交換關系和物化勞動對活勞動的支配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的特有的社會性質。
3.FDI是當代的新資本
隨著資本運行條件的新變化,國際資本流動也發生了變化。FDI本質上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新時期的外國資本的新形式和新手段。它是資本為追求剩余價值而在國際間流動而形成的。FDI為了資本增值,與國外資本階級結合起來,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新一輪的掠奪。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在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刺激下,FDI迅猛發展,呈現出全球化的大協作。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大行其道,對我國的經濟和環境帶來了重大影響。
二、中國吸收FDI的投資與污染現狀
1.中國吸收FDI的規模
圖1: 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規模迅速擴大,1984年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4.2億美元,2011年已經增長到1160.11億美元,1983年至2011年間中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1626.28億美元,是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圖1體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利用FDI的數量規模呈持續上漲的趨勢,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中國引進FDI在2003年之后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2.FDI的地區來源
在FDI來源地分布上,中國利用FDI的來源地分布呈現高度集中的特點。2011年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依次為:香港、日本、新加坡、韓國、美國、臺灣、德國、法國、荷蘭和英國,前十位國家/地區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1.42%。
雖然中國自2002年以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外資投入國,然而FDI在中國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從利用外商的來源地看,中國吸收外國或地區直接投資來源地主要集中在港澳臺地區,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的不斷加深,FDI來源地結構不斷改變,來自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在改革開放初期,FDI主要來自日本和港澳地區。最近幾年,伴隨著投資來源過程多樣化趨勢的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對華投資均有所增長。
3.中國污染現狀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頻發。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越演越重。而我國近年來的環境污染是伴隨著FDI在中國的投資加大而不斷加重的。 三、利用馬克思原理防范FDI給中國環境帶來的危害
1.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根本關系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所謂“物質變換”,就是指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界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實現物質的循環往復、不斷再利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然后把它們加工成為人類所需要的新形態——也就是產品——的過程,也包括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以及產品使用消費之后的殘骸釋放到大自然之中的過程。”物質變換不僅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于物質變換的實現途徑,馬克思主要從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提出了物質變換的實現方式,即促進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循環再利用。馬克思認為:“對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擴大。生產排泄物是指工業和農業的廢料。如制造機器廢棄的鐵屑是生產排泄物,但它在回收后又可作為原料進入鐵的生產中。消費排泄物則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費品消費以后殘留下來的東西。它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可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浪費很大。”⑤生產排泄物可以參與第二產業即工業的物質變換,而消費排泄物則可以參與第一產業即農業的物質循環。這是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在循環經濟中的具體運用。
2.促進FDI在物質變換中作用的發揮
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全球經濟空前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要促進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充分發揮外資在技術方面的優勢,利用外國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積極調整引資策略,引導外資企業發揮應有的環境管理能力,建立科學的FDI的環境效應評價指標,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82。
?、隈R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③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1。
?、荞R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7。
?、蓠R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117。
參考文獻:
[1] Baumol,W.J. and Oates.“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England,Cambridge Press,1988.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