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摘要如何寫(2)
畢業論文摘要如何寫:畢業論文范文
淺談生態水利和河流生態系統
摘要:本文介紹了生態水利的相關要求和河流生態系統的特點,闡述了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關系,提出了實現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過度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生態水利;河流生態系統;特點;關系;建設措施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水利,從普通的工程水利進入到生態水利是水利發展史上的一次新的飛躍,它將樸素的水利上升到高級的水利,從單一、局部的水利進入到整體的、系統的、可持續的水利,從簡單的單維的水利進入到復雜的多維的水利,滿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續發展和平衡要求,讓水利工程造福于人類社會。
1 生態水利的定義及其要求
生態水利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規律的法則和要求建立起來的滿足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的水利體系。
1.1 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要求
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要求是生態水利建設的第一要求和基本準則。它包括水資源和水土保持二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保護、建設和滿足良性循環要求的可持續中的可持續利用。
水土資源是萬物生存的兩個根基,是第一生存因子,一切生命的存在都離不開水土,或者說離不開良性生態的水土做保證,沒有良好的生態水土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就無法實現生命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由于水土資源的不良而出現生命及產業的生存桎梏和危急。因此,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保護、建設和使用是當前水利行業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更是生態水利建設的第一要求。
1.2 對水工程的生態性要求
生態水利對水工程的生態性要求在生態水利建設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對水工程的生態性要求,就難于實現生態水利的目標。水工程是生態水利的橋梁工程,它的一端是資源水,另一端是產業水,其形象表達式為:資源水→水工程→產業水,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要通過水工程這個橋來實現,因此,生態水利必須對水工程提出生態性要求,主要表現在對水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運用、供給的全過程都必須滿足生態規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不是單一的為一時一地的需要去建設水工程,如果失去良性生態的可持續性,我們對這樣的水工程不能立項、更不能建設,這是生態水利對水工程建設的必然要求。
1.3 對產業水的生態性要求
生態水利對產業水的生態性要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水的開發與利用;二是水的排棄與處理。在水的開發與使用上,要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那就是不能超量開采、過量使用,確保資源水的可持續利用。違背了這一點,我們的產業水就不可行,我們必須限制產業水開采和使用的可續度。在排棄和處理方面,生態水利首先要求,無論是工業用水、農業用水還是生活用水,都必須排棄合理、除污達標,并同時考慮處理水的再利用,也就是資源的二次利用(或叫循環利用)。即使水資源的開發使用與排棄處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考慮使用的科學性和生態性要求,更要考慮排棄水的科學性和生態性要求,使二者更加協調統一,使產業水走上健康發展的生態軌道,實現生態水利的建設目標。
2 河流生態系統的定義及其特點
河流生態系統是河流水體的生態系統,是陸地和海洋聯系的紐帶,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起著主要的作用。概括地講,它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2.1 生物群落與生境的統一性
這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有什么樣的生境就造就什么樣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2 河流生態系統結構的整體性
生物群落一旦形成系統,其內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開,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備整體性的特點和功能。在一個淡水域中,各類生物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鏈結構。
2.3 自我調控凈化與自我修復功能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同種生物種群間、異種生物種群間在數量上的調控,保持著一種協調關系。水體自我修復能力,也是淡水生態系統自我調控能力的一種。在外界干擾條件下,通過自我修復,體質水體的潔凈。由于它具有這種自我修復功能和自我凈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態系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以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
3 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關系
大家知道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有敝。一方面,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有積極作用,即通過興建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護了生態系統,使其免受其害。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也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主要是一些水利工程設計造成河流形態的均一化和不連續化,造成生物群落多樣性水平下降。
3.1 水利工程造成河流形態均一化和不連續化改變了生境的多樣性
所謂河流形態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網化;所謂河流形態的不連續化是指在河流筑壩形成水庫后,造成水流的不連續性。有的河流進行梯級開發,更形成河流多級非連續化的格局。水庫蓄水后,淹沒了原有的河流兩岸的陸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島嶼化和片斷化,陸生動物被迫遷徙;被搬遷的城鎮及廢棄的農田沉入庫底,為清除的垃圾、工業廢料及化學農藥殘留統統進入水庫。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改變了生境的多樣性。
3.2 水利工程造成河流形態多樣性降低使生物群落多樣性降低
水利工程入河流的渠道化和裁彎取直工程徹底改變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態,急流、緩流、彎道及淺灘相間的格局消失,而橫斷面上的幾何規則化,也改變了什坦、淺灘交錯的形式,生境的異質性降低,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隨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生物群落多樣性將隨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態系統退化。具體表現為河濱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積減少,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降低,魚類產卯條件發生變化,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的棲息地改變或避難所消失,可能造成物種的數量減少和某些物種的消亡。河床材料的硬質化,切斷或減少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有機聯系通道,本來在沙土、礫石或粘土中辛勤工作的數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環境,水生植物和濕生植物無法生長,使得吃食兩棲動物、鳥類及昆蟲失去生存條件。本來復雜的食物鏈在某些關鍵種和重要環節上斷裂,這對于生物群落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4 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措施
4.1 增強生態意識,強化水利規劃
加強水利工程和生態建設是面向“三農”的重心所在,因此,提高廣大水利工作者的生態水利意識的意義非常重大。首先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生態水利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抓好現有已建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使其真正實現從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的過渡,完善現有水利工程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實現水利工程的持續發展。其三是大力推廣節水農業,在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
4.2 堅持生態標準,做到標本兼治
眾所周知洪澇災害的頻發主要是由于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建設要緊密結合在一起,堅持生態治理的目標不變、標準不變,做到標本兼治。繼續抓好各地的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工作,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3 開展科學研究,實現技術治理
在目前情況下,各級水利部門都要在科研上做文章,力爭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加強庫區生態群落調查,開展已建水庫生態系統的健康評估與預測;合理調度水庫及其它水利設施,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保持河流的蜿蜒性來保護河流形態多樣性。即在河道整治工程中,應尊重天然河道形態,避免直線和折線型的河道設計;保持河道斷面的多樣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斷面;河道防護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長的透水材料,特別注意采用當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設計應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提供魚類產卯條件以及鳥類、水禽棲息地和避難所;利用生態系統自我凈化和自我修復功能,開發與推廣生態系統治污技術。
參考文獻
[1]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
[2]李博主編.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馮敏等.淺析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J].中國水利水電市場,2006(11).
[4]陳進,黃薇著.水資源與長江的生態環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5]詹道江,葉守澤合編.工程水文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看了“畢業論文摘要如何寫”的人還看:
4.論文內容摘要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