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軍事航天技術論文
發展軍事航天技術論文
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現代戰爭的空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發展軍事航天技術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發展軍事航天技術論文篇一
試論軍事航天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摘要: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現代戰爭的空間,使現代戰爭空間由陸、海、空三維發展為陸、海、空、天四維,使太空成為現代戰爭的新的“制高點”。從航天器的軍事應用中,我們可以看出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戰爭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關鍵詞:航天技術 現代戰爭 指揮控制
一、極大地增強了偵察能力和軍事指揮控制能力
今天,包括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導航衛星、預警衛星、通信衛星等在內的各種軍事航天器和軍事空間系統的應用,為軍事指揮員實時獲取并提供所需的有關敵方軍事目標、軍隊部署與調動、軍隊的武器裝備的數量和性能等各方面的重要情報創造了條件,從而保證作戰方案的正確制定及對整個作戰過程實施正確的指揮。現在,許多國家軍隊建立的C3I系統,無論是戰略C3I系統還是戰區或戰術C3I系統,都越來越依賴空間系統獲取情報和傳輸信息能力。可以說,在高技術戰爭中,如果沒有軍事航天器提供的獲取和傳輸信息的能力,軍事指揮員就難以根據瞬息變化的戰場形勢作出正確的決策,實施有效的作戰指揮。
實際上,軍事航天技術已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甚至關鍵因素。例如,在1973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在埃及和敘利亞的聯合進攻下幾乎陷入絕望的境地,但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美國的俗稱“大鳥”的照相偵察衛星“鎖眼一9”所提供的關于埃軍的照片給以色列帶來了絕處逢生的良機。美國傳送給以色列的衛星照片表明,渡過蘇伊士運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軍團因收縮兵力于主攻方向,在結合部出現了一個寬10千米的間隙地帶。于是,以軍立即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從這個間隙地帶偷渡大苦湖,插入運河西岸,切斷了埃軍的退路,摧毀了埃及沿運河西岸用蘇制防空導彈筑起的“空中屏障”,一舉扭轉了這次中東戰爭的戰局。又如,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至少動用了72顆衛星為多國部隊的軍事行動提供偵察、導航、通信服務,使多國部隊對伊軍情況了如指掌,因而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這無疑也是多國部隊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冷戰結束后的今天,許多國家仍在穩步地發展航天技術。相應地,航天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也必將更加廣泛。
二、軍事空間系統可以改善和充分發揮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
利用軍事空間系統可以為火炮、導彈、飛機、艦艇提供敵方目標的精確位置,并為它們導航,引導它們準確攻擊和摧毀目標,甚至還可通過空間系統的偵察對作戰效果進行評估。
一般地說,利用軍事空間系統可以及早地監視與發現敵人,增加武器裝備的部署方式和作戰距離,提高命中的精度和毀傷效果,并可提供殺傷效果的信息,決定是否需要再次發起攻擊。所有這些是一般地面系統或空中系統難以做到的。
三、軍事航天技術是建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部隊和數字化戰場的關健環節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的支柱之一。21世紀的今天,各國在高度重視研究和建立“高速信息公路”的同時,也非常重視信息技術的軍事應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軍隊近年來一直在研究、試驗和建立數字化部隊和數字化戰場的問題,并認為這是未來軍事革命的關鍵所在。信息技術的軍事應用,數字化部隊、數字化戰場的出現或建立,一刻也離不開軍事航天技術。所謂數字化部隊和數字化戰場,其物質基礎是從單兵武器到彈藥、火炮、坦克、直升機、作戰飛機、軍艦及指揮技術器材等,都要裝備數字化的處理與傳輸設備或裝置(即計算機與數字通結裝置),它們都需要各種軍事偵察衛星和通信衛星提供和傳輸數字化的戰場信息,即使是一個小分隊,甚至是單兵,都必須攜帶并使用衛星終端。沒有軍事空間系統的支持,不但數字化部隊的規模極小,數字化戰場的覆蓋范圍有限,而且根本不可能通過地面的通信網絡將它們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不可能做到實時、準確、可靠地獲取傳輸和利用數字化的戰場信息。實際上,在美軍計劃建立的數字化部隊和數字化戰場中,作為其神經中樞或核心的綜合性C3I系統,完全是建立在“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戰術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能實施全球監視與通信的軍事空間系統的基礎上的。
因此,軍事航天技術對于未來的軍隊建設、作戰指揮、武器裝備及戰場的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未來的軍事革命的特點和歷程。
四、“天軍”與“天戰”
前蘇聯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空間防御司令部。蘇聯發生劇變后,1992年8月,俄羅斯在前蘇聯國防部航天器部的基礎上正式把軍事航天力量組建為一個獨立的新兵種,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發射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定位衛星在內的各種航天器,負責軍用航天系統的管理、使用和作戰指揮,負責空間反導彈系統、反衛星系統和衛星防御系統的指揮和控制。
天軍是陸軍、海軍、空軍(甚至還有“戰略火箭軍”)的擴展。目前,天軍擔負著偵察、預警、指揮、導航、通信、控制以及搜集軍事氣象資料等任務。太空中的空間站既是住人的軍營,也是天軍的軍事基地。空間站還可以作為太空指揮所、太空武器的試驗基地、太空航天器和太空武器的修理所,以及用來裝備定向能武器、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和導彈的平臺。
建立了天軍,就必然有天戰。60年代以來,美國和前蘇聯所進行的一系列反衛星和反彈道導彈的試驗,特別是80年代美國提出并實施的“戰略防御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更大量地將未來天戰的圖景展現在人們面前。但從目前的國際形勢看,將武器部署在空間作戰平臺上進行天戰并不是十分遙遠的事情,或許不可能成為現實。
在現代戰爭中,作戰指揮活動的焦點是奪取戰場信息的控制權,軍事航天技術對于作戰指揮活動產生的巨大影響主要表現在:極大地提高了戰場信息獲取能力;極大地提高了戰場信息傳輸能力;可以更好地建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部隊和數字化戰場;此外,軍事航天技術還為在外層空間部署C3I系統創造了條件。
發展軍事航天技術論文篇二
美國軍事航天戰略轉型大揭秘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一系列局部戰爭,就信息化戰爭的主體階段而言,如海灣、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在軍事上都是相當成功的,其主體階段僅為38、78、73和42天。值得深思的是:美國在軍事上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推進的軍事轉型,使美國極力謀求制天權,并以制天權為主導,贏得先發制人的非對稱優勢。
適時修正的頂層設計
美國的軍事轉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而軍事轉型頂層設計的開篇之作可追溯至1997年。1997年12月,美國國防研究小組向國防部提交了《國防轉型——21世紀國家安全》的研究報告,其核心理念是“面向未來的戰略:轉型”。報告以前瞻性思維,分析了2020年的世界、2020年的美國國家安全和應對2020年國家安全的挑戰,提出了“能力”和“轉型戰略”的整體構思。該報告開了系統謀劃美國軍事轉型的先河。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軍事轉型的勢頭未減,“9·11”恐怖襲擊事件更成為刺激美國加速軍事轉型的催化劑,加速軍事轉型因此成為美國軍政的第一要務。圍繞第一要務,以轉型、戰略、構想、條令、評估等為主題,美國軍政高層出臺了一系列軍事轉型的相關文件。
橫向“轉型”主線的展開示例如下:
轉型目標——如國防部2003版《軍事轉型-戰略途徑》
轉型指南——如國防部2003版《轉型計劃指南》
轉型要素——如國防部2004版《國防轉型要素》
轉型計劃——如空軍2004版《轉型飛行計劃》
轉型路線圖——如空軍2006版《2006~2025路線圈》
橫向“戰略”主線的展開示例如下:向未來的持續過程,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轉型文件也不會一成不變,轉型文件必然隨形勢的發展而適時修正。因此轉型文件必須注明版本的年份,從同名而不同年份的文件版本,可以比較適時修正的背景和內涵。
理念解讀
基于威懾轉型為基于能力
2001版《四年國防評估報告》明確了基于能力的發展理念,2005版《美國國家國防戰略》和2006版《四年國防評估報告》,進一步確認了“基于威懾轉型為基于能力”的國防發展模式,傾力打造足以戰勝現實和潛在的任何對手的實戰能力。
例如在繼續保持絕對核威懾優勢的前提下,美國的AGM-86B空射核導彈,從AG M-86C型起改型為適于局部戰爭實戰需要的常規空射巡航導彈。其射程從2400千米縮短為1200千米,其精確打擊能力的CEP精度,隨著天域C41SR軍力結構和精確制導技術的不斷升級,從B型的30米逐步提升至C型的10米,至D型則進一步達到5米的水平。D型/Block Ⅱ具有末段機動和對準目標呈垂直俯沖的特性,并采用先進的侵徹戰斗部,從而對地下堅固目標形成更精確有效的打擊。AGM-86C/D常規空射巡航導彈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實際使用數量達到153枚。
基于軍力轉型為基于效果
基于效果的精確打擊已經取代基于軍力的大部隊對陣,唱響了現代局部戰爭的主旋律,“基于軍力轉型為基于效果”也已經成為轉型的焦點理念之一。2001及2006版《太空作戰軍事條令》、2002版《太空聯合作戰軍事條令》和2004版《太空對抗作戰軍事條令》,都確認了基于效果的作戰方式即效基作戰方式,通過效基計劃、效基實施和效基評估,形成空天一體和空天制勝的非對稱優勢。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系列局部戰爭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基于軍力轉型為基于效果的理念價值。
如左圖所示,二次大戰中,1000架次B-17,攜帶9000枚250磅炸彈,以1000米的CEP精度,打擊目標效果僅為1個;越南戰爭中,30架次F-4,攜帶176枚500磅炸彈,以120米的CEP精度,打擊目標效果也僅為1個;在沙漠風暴中,一架次F-117隱形戰機,攜帶2枚2000磅精確制導武器,以3米的CEP精度,打擊目標效果達到2個;科索沃戰爭中,1架次B-2隱形轟炸機,攜帶16枚2000磅精確制導武器,以6米的CEP精度,打擊目標效果高達16個。
平臺中心轉型為網絡中心
平臺中心,即單一兵種的武器平臺中心,已不適應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格局,信息化戰爭各作戰平臺之間互聯、互通、互操作的發展趨勢,必然促使平臺中心轉型為網絡中心。
以網絡中心戰示意圖為例,圖5中第一層面是處于軍事制高點的天域C4ISR軍力結構,現階段主要包括導彈預警、軍事通訊、全球定位、照相偵察和氣象環境等五大系列軍事衛星,第二層面是以預警機等現代特種裝備飛機為主的空域C4ISR軍力結構,第三層面才是裝備精確制導武器的作戰平臺。這三個層面的高技術裝備,必須通過如圖所示的數據鏈16(Link 16)、寬帶信息網絡技術(WIN-T)、戰術目標定位網絡技術(TTNT)和寬帶網絡波形(WNW)等,才能實現數據瞬間鏈接和互聯、互通、互操作,即通過作戰信息的實時共享,實現以網絡為中心的聯合作戰。
優勢理念
適時修正至2004版《空軍轉型飛行計劃》,美國空軍從航空部隊轉型為航空航天部隊的完整計劃綱要已經形成。2005年12月7日,空軍部長和參謀長聯名簽發了《美國空軍使命宣言》,宣布“美國空軍的使命,是為保衛美國及其全球利益做好一切準備,隨時強勢出擊——在天空、太空、網空飛行和戰斗”。宣言表明美國航空航天部隊的作戰空間,不僅從現實空間的天空擴展到太空,而且從現實空間擴展到虛擬的網絡空間,即網空。而優勢理念,則不僅從空中優勢的制空權擴展到太空優勢的制天權,并進而擴展到網空優勢的制網權。2007年12月29日發布的《網空司令部白皮書》進一步強調,“沒有制空權就沒有現代戰爭的勝利;沒有制空權、制天權和制網權,就沒有未來戰爭的勝利”。
中國理念
美國國防部1997版《四年國防評估報告》只字未提“中國”,因為當時美國根本沒有把中國放在眼里。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公然肆無忌憚的轟炸我駐南使館,這不僅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也促使我們重塑經濟結構和重振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壯大,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理念”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2008版《美國國家國防戰略》17次提到“中國”,文件強調“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與美國具有潛在競爭的國家。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將必須防范中國成長中的軍事現代化及其對國際安全戰略選擇的沖擊。中國將繼續壯大其常規軍事能力……發展遠程全球打擊、太空戰和信息戰的能力。”
美國國防部一年一度提交國會的《中國軍力報告》2006版、2007版和2008版,連續三年引用了2006版《四
年國防評估報告》第29頁的一句話——“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潛在軍事對手”,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今日美國軍方的“中國理念”。
美國執意發表的2009版《中國軍力報告》,3次提到“中國的軍事轉型”,4次提到“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并妄加評論稱中國“正在改變區域軍力平衡”。
無縫整合的體制建設
2000版《航空航天力量——保衛21世紀美國》是一份航空航天整合的白皮書,文件的卷首引用了空軍瑞恩將軍的一段話,“美國空軍正在以一支無縫整合的航空航天部隊挺進二十一世紀”。
從1982~2000年美國軍方包括各軍種,相繼成立或調整過7次有關航天的指揮機構。2002年10月1日航天司令部與美國戰略司令部合二為一。合并之后最重大的體制調整是2005年跨軍種聯合機能司令部JFCC體制建設,成立了太空作戰-聯合機能司令部(JFCC-SPACE)、集成導彈防御-聯合機能司令部(JFCC-IMD)、全球打擊和集成-聯合機能司令部(JFCC-GSI)、網絡作戰-聯合機能司令部(JFCC-NW)和情報監視偵察-聯合機能司令部(JFCC-ISR),有效整合了軍事航天的指揮體系,全面提升了軍事航天的強勢地位。
太空三化的終極挑戰
2006年8月31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的《美國國家太空政策》表明,美國拒絕就任何可能會限制其進入或使用太空的協議進行談判,美國有權不讓任何“敵視美國利益”的國家或個人進入太空。換成大白話就是“太空領域美國想怎么進就怎么進,想不讓誰進就不讓誰進”。難怪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決策系主任瓊-約翰遜-弗里斯撰文稱:“這個新政策以直言不諱甚至對抗性的語言將美國與其它航天國家的重點利益對峙……其語言……如此無所顧忌,簡直更象是太空霸權主義的一攬子宣言……。”
2008年2月12日中國和俄羅斯共同向裁軍談判全體會議提交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白宮迅速回應,稱美國“反對任何阻止和限制利用太空的條約”。顯然太空霸權主義已成為美國的基本國策。
“2009年1月新任總統奧巴馬上任伊始,即通過白宮網站發布政策意向,希望在世界范圍禁止反衛星武器以確保太空的自由,似乎美國的太空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國的太空政策將向何處去,世界各國正拭目以待,目前判斷奧巴馬上臺后美國太空政策的實質變化還為時過早。因為第一,奧巴馬對美國現役的具有太空對抗及潛在太空對抗能力的軍事資產保持沉默,對美國現行的一攬子太空武器及潛在太空武器計劃諱莫如深,己所不欲,何施于人;第二,何謂太空武器難以明確界定,此意向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美國已經變化的只是收斂強硬姿態和修復多邊外交,而不變的依然是不容撼動的太空霸主地位。”
太空軍事化——既成事實
冷戰時代美國與前蘇聯在太空領域的激烈爭奪,促成了美國太空軍事化的發展模式。1991年底前蘇聯解體,巧合的是1991年初海灣戰爭爆發,加上之后的三場高技術的局部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2年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凸顯了美國軍事太空資產的用武之地。如圖8所示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發現一定位-瞄準一攻擊-評估”的打擊鏈時間從100分、40分、20分縮短至10分,精確制導武器占總投彈量的百分比從7.6%、35%、56%上升到68.3%,通信帶寬需求比從1、2~2.5、7增至10。上述數據的背后凝聚了美國軍事太空資產的技術優勢,而反映的實質是四次局部戰爭太空軍事化程度的躍升,充分證明太空軍事化已是不爭的既成事實。
太空武器化——難以逆轉
2004版《太空對抗作戰軍事條令》明確了太空對抗作戰的整體格局。太空對抗作戰的基礎是太空態勢感知(SSA),太空態勢感知是保持太空優勢的首要條件和行動基礎,具體項目是天基太空監視系統(SBSS)。在太空態勢感知的基礎上,太空對抗的兩翼是防御性太空對抗(DCS)和進攻性太空對抗(OCS)。
2008年美國國防信息中心發表了兩份有關太空武器的分析報告,一份題為《2009財年國防預算中太空武器的份額》,另一份題為《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潛在太空武器計劃》。2009財年美國國防預算中太空武器的份額明細,見表1。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潛在太空武器計劃明細,見表2。
從美國國防信息中心公開披露的信息可見,美國在導彈防御太空計劃、防御性太空對抗與進攻性太空對抗和敏捷全球打擊等領域,正緊鑼密鼓的發展太空武器及潛在太空武器。美國控制太空獨霸太空的戰略意圖+分明顯,即在當今和未來的戰爭中,確保軍事制高點——制天權的非對稱絕對優勢。為此美國不惜大肆炒作中國的反衛星武器威脅,為發展太空武器計劃的提速一再追加撥款。顯然美國太空武器化的發展態勢已難以逆轉。
表1和表2所列計劃,如作戰快速響應航天、戰術星、F6航天器系統和軌道快車等,本刊在2009年第一期已作精彩介紹。這里再簡單介紹一下多攔截器。
美軍目前使用的攔截導彈,每枚彈上僅攜帶1個能摧毀來襲彈頭的攔截器。為有效應對多彈頭的威脅和誘餌的干擾,美國導彈防御局推出了多攔截器防御計劃。多攔截器的主體集成了微型的推進和姿控系統,多個微型殺傷攔截單元圍繞主體形成“子母式”結構。多攔截器通過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和本身的探測器——探索導引頭,進行目標跟蹤和識別,并最終以“多對多”的策略有效摧毀多個來襲彈頭。多攔截器將成為美軍反導能力的倍增器。
2008年12月2日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洛-馬公司研制的多攔截器MKV-L全尺寸試驗樣機,在約7米高度跟蹤目標的同時機動飛行20秒,成功完成了自由飛懸浮測試,見圖9。從圖9可見,多攔截器MKV-L全尺寸試驗樣機攜帶12個微型殺傷攔截單元。按計劃多攔截器下一步將進行飛行試驗。
在2009財年美國國防預算太空武器的份額明細表中,多攔截器的份額高達3.545億美元,可見美國軍方對多攔截器的重視程度。
太空戰場化——未雨綢繆
在基于能力、基于效果和網絡中心等轉型理念的指導下,美國軍方正不遺余力的布天網、鑄天劍和組天軍。“布天網”的重點是導彈預警、軍事通訊、全球定位、照相偵察和氣象環境等五大軍用衛星系統,構成網絡化的天域C4ISR軍力結構,見圖10;“鑄天劍”的重點是導彈攻防和天基武器系統;“組天軍”的重點是無縫整合的航空航天部隊。信息化戰爭的主戰場向太空轉移已是大勢所趨,美國太空軍事化的既成事實和太空武器化難以逆轉的發展態勢,布天網、鑄天劍和組天軍的整體部署,都在提醒我們必須防患于未然,如不有效遏制,太空遲早會成為大國角力的主戰場。
2001年4月美國空軍大學指揮學院的杰姆遜,以《X-37:開創控制太空的新紀元?》為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以太空是否是下一個珍珠港,作為太空戰場化未雨綢繆的警示,并詳細探討了X-37作為太空多功能平臺的潛在軍事價值。
2006年11月17日,美國空軍宣布推進新的X-37B軌道試驗機計劃,為原X-37計劃注入新的軍事生命,據報道,X-37B調整后的首次軌道試驗飛行將于2009年年進行。
在太空力量增強、太空支援、太空控制和太空力量運用等領域,由于太空無人機可作為太空平臺,其潛在的整合能力和戰略價值,使X-37B所隱含的太空戰場化背景備受關注。
結語
信息化戰爭的主戰場向太空轉移已是大勢所趨,太空作為軍事制高點必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美國之所以認定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潛在軍事對手,主要是因為中國潛在的太空優勢和未來的制天權挑戰。對手之間自然力圖知己知彼,因此唯有清醒解讀美國軍事航天戰略轉型的背景信息,我們才能在未來的風云變幻中立于不敗之地。
看了“發展軍事航天技術論文”的人還看:
1.軍事科技發展論文
2.航天科技論文
4.軍事高科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