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療的毛概論文2000字
關于醫療的毛概論文2000字
實踐表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于改善農村地區的醫療狀況,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減輕農民求醫問藥的經濟負擔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于醫療的毛概論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醫療的毛概論文2000字篇一
《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點思考》
[摘要]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農村衛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進以來,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改進和完善這項制度成為不同學科領域研究者十分關注的議題。本文針對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農問題;醫療制度
[中圖分類號]R-01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3(c)-116-02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當前中國農村最主要的醫療保障形式,其政策設計要求政府為農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農民提供公平的醫療保障。實踐表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于改善農村地區的醫療狀況,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減輕農民求醫問藥的經濟負擔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因此,如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目前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1 提高農民參合率
1.1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許多地方的農民看不起病,即使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會為看病發愁,其最終根源就是農民的“腰包”不鼓,農村經濟發展依然緩慢,患了重病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承擔。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變農民“等、要、靠”的思想,將支農資金投資到提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幫助農民成立專業協會組織、拓寬市場信息渠道等方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從農村經濟最需要關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抓起,因縣施策、因鎮施策、因村施策,把現行惠農政策資源整合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上,構建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
1.2 注重農民現實利益,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
農民的風險意識相對較差,因此要加大對尚未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地區的指導和支持力度,特別對老、少、邊、山、窮縣(市、區)要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確保這些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順利啟動,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全面覆蓋。已經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地區應該根據不同地方經濟情況制定大病統籌為主,兼顧小病補償的原則,實行門診醫藥費補償制度,除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患者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門診醫療費用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報銷外,將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婚前檢查也納入補償范圍,制定慢性疾病報銷的優惠政策。同時積極探索住院與門診兼顧的統籌補償方案,應確保用于門診補償的基金比例不低于20%,讓農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得到早期的診斷和治療[1]。
2 擴大籌資渠道
在遵循農民自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下,保證籌資的穩定性,政府部門可以充分發揮職能,明確政府職責,規范政府投入,確定社會化多元籌資渠道,努力擴大資金來源,完善以政府資助為主的多方籌資體系,建立出資額穩定增長機制。在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中,要合理確定政府出資額應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并且政府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出資額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不斷增加,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額穩定增長機制[2]。同時鼓勵發動企業、社會各界和先富起來的個體工商戶等為合作醫療基金進行募捐。采取一些社會化、市場化的辦法統籌或轉移支付部分資金,充實合作醫療基金盤子,提高抗風險能力。
3 強化資金管理[3-4]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職能涉及到衛生、財政、農業、民政、扶貧辦等部門。為提高其組織、協調、管理水平,各級政府應組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事機構,負責具體業務工作。探索實行“征、管、監”相分體制。一方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事機構要定期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委員會匯報收支情況,接受監督委員會的監督檢查;另一方面強化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的監督檢查。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組織、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和醫療單位三方制約機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部門要抓緊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結報軟件開發應用工作,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監控力度,做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實施嚴格的報告、審計和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
4 完善監督管理機制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的專指性強,使醫療服務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競爭,因此政府的有效干預和積極介入是協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其指定醫療機構的服務合理運行的重要前提。政府可以對醫療產品和服務及其提供者的質量、價格進行監管;通過建立適宜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創造必要條件。通過對市場準入、公共補貼、非贏利機構不分配利潤政策執行和市場秩序的監管,建立和維護多元供給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醫療行業引入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優化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醫療費用的增長。
5 整合衛生資源
5.1 加大基層衛生資源投入,建立完善三級醫療衛生網
通過爭取衛生基金項目等方式,加大對鄉鎮定點醫院醫療設備、業務用房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鄉鎮醫療環境,縮小城鄉衛生資源的差距,使農民患病后有條件、有意愿就近診療。同時注意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高效運行的工作機制。①加快農村衛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的界限,統籌兼顧,合理配量,優化衛生資源,逐步形成以鄉鎮衛生院為技術指導中心,村衛生室為服務點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經濟發達地區可以推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工程,保證廣大農村腹地有合格的醫務人員坐診,有保質保量的藥品供應,有良好的醫療設施讓農民群眾共享[5-6]。②引導鄉村衛生機構轉變服務模式。逐步建立醫療中心與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兩級分工合理、雙向轉診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突出基層服務體系的建設,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提供各種優惠服務措施,充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內涵。合理分流患者,把門診患者、慢性患者、康復患者逐步分流到農村社區醫療機構,形成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合理格局。
5.2 加強農村醫療隊伍的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一方面應考慮通過在部分醫學院校實行社區全科醫生的定向培養模式。向鄉鎮提供全科醫學專業醫療人才,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選派部分熱愛衛生事業的初、高中畢業生到大專院校進行“定單培養”、實行定點分配,培養留得住的、高素質的鄉村醫生;建立城市與農村對口支援單位,免費培訓和接收基層人員進修,不斷提高醫務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提高廉潔行醫自覺性。采用自我評價和組織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把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作為醫德醫風考核的具體內容。同時有組織、有計劃地評選優秀醫務工作者,帶動全體醫務人員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和正確的效益觀念,真正做到“以德行醫、以技養醫”,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增強農民對醫療機構的信任度,提高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胡善聯.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運行狀況與評價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8,27(2):26-27.
[2]任延祿.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設計缺陷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8,27(10):42-45.
[3]邵彥敏,龐雅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籌資的制約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8,27(7):14-17.
[4]丁華軍.影響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7,21(2):95-96.
[5]鐘彬彬.淺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7,27(5):327-331.
[6]霍會愛,楊質秀,王蒙萌.借新農合之東風 促鄉鎮醫院發展[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4):1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