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如何評估經濟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什么是統計學?統計學有什么作用,對于寫好一邊統計學的論文十分重要,那么該如何來寫好這篇統計學論文呢?
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它的使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
一、統計數據準確性的定義和理論依據
怎樣定義的統計數據才是準確的,當然不可能絕對的精確,但要在合理的范圍內,能夠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即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與大數定律有著某種聯系。當然在不同的環境、場合下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也是相對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成立在另一種情況下卻不準確。即統計數據的準確性隨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在具體情形下定義統計數據的標準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我們不可能全部搞準,應抓重點統計數據,確保其準確性。例如涉及國計民生、社會經濟運行的統計數據一定要盡量準確。同時又不能僅僅追求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也要考慮到統計調查數據的經濟性和時效性,從而把握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大數原則和中心極限定理為理論依據,在統計估算的過程中要科學的選取樣本,采樣相應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進行周密的分析和研究,從而使統計數據的誤差保持在適當的范圍內,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二、統計數據準確性的評估標準和分析方法
對于統計數據準確性的評估主要是為了確保統計數據的精確度較高和統計數據的變化趨勢符合邏輯和實際情況。以便及時改正錯誤,對數據進行修正。
1.定性分析法
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驗證和評估統計數據的變化趨勢和規律。即觀察是否符合客觀情況下的發展規律,也可以和相關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例如可以進行縱向對比即和上年或前幾年的同期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蜻M行橫向的對比即和類似的單位所統計的數據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比較分析。檢驗是否符合客觀情況的變化趨勢和發展規律。
2.定量分析法
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統計數據的評估指標,對統計數據準確性進行定量分析。即統計數據的誤差必須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所建立的評估指標必須統計數據的指標含義明確,計算簡單,資料較易獲得。同時所建立的統計指標應具有現實意義。要求可以在各個不同部門、行業和地區之間的統計數據作橫向比較,也可以在不同時期的統計數據進行縱向比較。
三、如何評估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如何評估統計數據準確性即對所獲得的統計數據進行驗證、分析和評價。通過評估統計數據得到數據誤差,再對誤差進行調整分析得到更加準確的統計數據。
1.對統計數據進行基礎性評估
主要是對統計工作的規范性、統計基礎的可靠性、統計報表的準確性和統計數據的合法性進行評估。具體包括1、統計過程的規范性評估。即對統計數據的搜集和整理的各個過程和環節進行評估。2、統計的原始數據的可靠性評估。即主要看所記錄的原始數據是否規范和健全。3、統計報表的準確性評估。即對統計報表的數據差錯率、合格率、報表種類是否齊全和報表指標是否完全進行評估。4、統計數據的合法性評估。即統計數據的產生過程是否符合《統計法》相關法律法規,檢查統計數據是否遭受篡改、虛報、隱瞞和偽造。
2.對統計數據進行邏輯性評估
評估統計數據的變化趨勢符合邏輯和實際情況。可將各種統計數據集中從數據的合理性、可靠性和邏輯性角度進行分析。1、運用差額平衡方法進行評估。綜合觀察各種增減關系的數據,觀察運算結果差異大小。2、運用通項相等的方法進行評估。綜合觀察同一項指標,在不同表上出現的數據結果是否相等。3、運用相關平衡的方法進行評估。即在多個指標中必然存在某種邏輯關系。如果數據反常,則需認真評估。4.運用現實使用和數據的相關關系進行評估。
3.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評估
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評估。即將調查所得數據帶入公式進行計算,與規定的評估標準進行比較。1、抽樣調查。對抽樣調查的統計數據進行現場核實,并計算填報誤差率或調查誤差率,來評價數據準確性。2、回歸分析法。利用統計的方法尋找一個數學方程,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并利用自變量的給定值來推算和估計因變量的值。同時考慮現實因素。3、趨勢預測法。根據統計所得的各種資料,通過繪圖分析其變化趨勢。4、方差分析法。根據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隨機變量及其分布的規律,對隨機事件和規律進行檢驗,找出原因。即將所得的統計數據進行隨機分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方差分析,若方差的各組之間確實存在明顯的差異,則可確定該組統計數據是否存在統計誤差。具體如下:
(1)、將樣本容量為ab的樣本分成個a組。
(2)、計算組間平方和m和組內平方和n。組間平方和是組平均數與總平均數的離差的平方和;組內平方和是各組的觀測值與組平均數的離差平方和。
(3)、求組間方差 和組內方差 。將組間平方和和組內平方和n,分別除以它們的自由度。即可得到組間方差和組內方差。
(4)、求出F的值,并判斷是否存在誤差。
若 ,則說明各組的均值之間有著差異,則存在著誤差。
4.運用相關性的方法進行評估
由于反映某現象的各統計數據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一個統計數據發生變化則另一統計數據也會發生變化??捎每煽啃暂^高的指標去檢驗另一指標。即1、相關對比法??砂延袃仍诼撓档闹笜说南嚓P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所得統計數據的準確性。2、分組評估法。觀察某總量指標按結構分組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據此判斷統計數據的準確性。3、平均數和相對數法。對于沒有直接聯系的各個指標,可以運用平均指標和相對指標進行對比,找出差異。4、邏輯推理法。對于以有聯系的統計數據為依據,進行類比,驗證該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例如利用序時平均數差值檢測法。對于各個別影響因素對統計數據準確性的影響的強弱不同或是統計數據不準確,則采用該種方法。即把所考查的范圍擴大,調查一定時期內變化的平均情況,由于這種長期的變化趨勢不受個別影響因素變化,找出平均變化發展水平。
注意在該模型中序時項數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歷史數據的規模較大,慢速序項數可以大一些。如果歷史數據的穩定性較好,快速序時項數可以小一些。顯著性水平 的數值根據歷史數據的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