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思修課程論文范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學生在公共必修的課程之一,目的是加強學生自我道德修養,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法律意識和樹立法治精神。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2017大學思修課程論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2017大學思修課程論文范文篇一
《淺談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營養”》
【摘要】本文將營養學中的營養這一術語引入了大學生思想教育中,具體論述了外界情感“營養”、內在情緒“營養”和綜合快樂“營養”三種營養,從而順利實施德育無痕滲透和有目的培養,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大學階段;思想教育;德育滲透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際營養學界把營養定義為:有關生命物生長、維持和修復整個生命體或其中一部分過程的總和。真正的健康必須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而要幫助免疫系統的正常均衡營養是關鍵。要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的自我免疫力也同樣需要一些“營養”因素,從而促使其思想上的健康與成熟。營養能自然無痕地滲透到人的機體中,并發揮作用,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促進人體的生長和發育。同樣在大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注重對他們品格因素的引導和滲透教育。根據這一觀點,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知識和本領的優秀人才,就應將大學生思想上的“營養”教育看做是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階段是學生品格、意志、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時期,如果能注意挖掘和開發教育中的“營養”因素,尋求恰當的切八點。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不僅能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對消極思想的抵御,而且對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新情況
根據我們在本校教學工作中的了解和對周邊高校學生的調查。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有如下一些新情況:伴隨市場經濟,大學生們對自身利益更加關注,在價值取向上產生有功利化傾向。表現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識淡漠,政治立場不明確。大學生文化生活緊緊圍繞著網絡和手機。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他們盲目攀比、追趕潮流、追求時尚。由于打破了自我封閉和外部封鎖的雙重限制,大學生熱衷于追求自由、民主,敢于在網上發帖子以發表不同意見和看法,尤其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上。但由于缺乏對唯物史觀上的認知和全局分析問題的能力,看問題往往過于片面或偏激。
二、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總體上是積極的、健康的。他們思想活躍,在變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選擇;他們渴望成才,準備投身事業,報效祖國,其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
1.社會環境的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競爭促進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平等觀念、競爭觀念等新的道德觀念得以強化,大學生趨于務實。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使青年學生在思想行為方面呈現出新的特點。
2.高校自身的因素
當前高校對現時代的深層次理論研究不足,對大學生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未能給予及時、準確的回答。存在著回答較蒼白或說服力不強。使部分大學生對一些原則性問題產生模糊的認識。
3.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也是基礎文明教育的起點,耍教育子女成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然而現實表明,家庭的基礎文明教育是不容樂觀的,文化教育的普及面還不夠,家長文化程度的偏低,決定了學生接受家庭基礎文明教育是低層次的、不全面的,同時對他們期望較高,把分數作為衡量子女好壞的標準,對其品德塑造關心甚少導致大學生對現實社會存有逆反心理。
三、如何增加內在情緒“營養”
近年來,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經濟大潮的沖擊,同時也受到了西方價值觀念和利益獲得結構的沖擊,加之一些社會風氣不正和黨內的一些腐敗現象以及改革過程中一些制度程序不完善的影響,導致了一些學生對社會現實的懷疑心理,心態上出現了一些復雜的矛盾,正確與錯誤對峙,希望與困惑交織,有序與無序同在,并伴生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消極心理,出現了理想虛無、個人主義膨脹、道德價值觀畸變和對優良傳統的否定,這些消極的因素構成了學生對思想教育的不接受心理,也使德育教育地位和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外在情感營養只在表面做文章遠達不到良好的效果,而需耍內化到學生的精神意志中,滿足其心理需要,指導其言行舉止,促使其形成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擴展自我的關鍵一自我認定。
輔導員不僅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心理,還耍通過自己人格的感召力去影響受教育者的接受力。和學生們一起學習研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陶冶情操、培養信念:學習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先進人物的事跡。從正面獲得積極“營養”;向同學們展示這些問題學生的案例,從反面受教育,敲警鐘,抵制消極“營養”;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心得體會,將自己的經歷,對社會現象的體驗溶于討論的內容中,使其接近社會、接近現實、接近學生。注重情理交融,培養互信心理,做到以情感人,以理化人。按照心理規律去把握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思想品德修養,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潛移默化積極情緒“營養”,凈化大學生的思想,提高思想上的免疫力。從而能主動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
四、綜合快樂“營養”
大學生人群中,獨生子女已占很大比重。獨生子女沒有經過真正意義上的艱苦生活的磨練和心理挫折的考驗,缺乏堅定的信仰和頑強的追求,對生活更多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也導致有的學生因一時的挫折困惑而走向自殺的道路。不少學生由于長輩們過于悉心的照料和呵護,逐漸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擊和挫折,遠離了家庭生活中的優越。就立即帶來了不適應;家庭經濟的貧富懸殊造成的大學生活差距過大,給許多大學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焦慮程度增加,生活壓力沉重。大學階段是人生走向社會的準備時期,也是心理漸趨成熟,實現初步社會化的關鍵期。因此,抓住這個關鍵時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是輔導員的重要職責。
日常生活中營養素的種類不同,功效也不同;同樣思想教育中的“營養素”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只是通過內外營養因素的結合,手段與目的的結合來探討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營養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各種“營養”還需合理調配、合理補充、合理吸收,才能更好促使大學生的思想健康發展。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大學思修課程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