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代發建筑工程論文
建筑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建筑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北京代發建筑工程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北京代發建筑工程論文篇1
房屋建筑節能施工技術方法分析
摘 要:房屋建筑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是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期我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事業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文章擬從房屋建筑墻體的節能施工、門窗的節能施工和屋面節能施工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為從事房屋建筑行業的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性研究。
關鍵詞:房屋建筑;節能;施工技術
房屋建筑節能指在房屋設計、建設、改建和使用的過程中,嚴格執行節能標準,運用最先進的節能技術和最新的節能材料,減少照明、供熱、制冷系統的能耗,提高房屋的用能效率和其外圍結構的保溫性能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加強建筑物的保溫隔熱,對于改善人的工作、居住環境,對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所起的作用既直接又實際。
1 墻體的節能施工技術方法
1.1 房屋墻體的施工材料選擇
墻體施工材料以磚體為主,特別是空心磚和實心磚應用最多,但從節能角度分析,可大力使用空心磚,如陶粒空心混凝土砌塊磚的棱角整齊、規格一致,可以有效避免砌筑時的灰縫不均勻現象發生。砌筑時需要預留洞口、管道、溝槽等的位置,在空心磚砌塊的墻體上不得隨意打鑿,所以在各種管道以及預埋管線的位置要用實心磚,以方便砍鑿出需要的形狀,不能隨意用水泥漿等填埋孔隙,以避免外墻體出現通縫、不密實、冷熱橋等不良狀況。在施工前,施工部門要結合建筑的具體要求設計磚體排列圖,排磚時應該以采用主規格砌塊為主,對孔錯縫搭砌,控制搭接長度不小于砌塊長度的1/2,水平灰縫厚度為8-12mm。豎向排磚時經過梁下的是整磚,控制縫寬為3~5mm,砂漿強度要達到設計要求的70%以上才能拆除梁下模板。砌筑完成后,要灑水養護3~5天。
1.2 房屋墻體的保溫施工技術
墻體的內外兩側,是墻體保溫施工的關鍵環節,也是其節能施工的關鍵環節。內側的保溫效果比外側的保溫效果差很多,而墻體外側保溫效果強,還不占用房屋內部的使用面積,所以施工時對內側的處理較為簡單,更側重于外墻體的保溫施工。目前EPS板薄抹灰外墻外保溫,膠粉EPS顆粒保溫漿料外墻外保溫,EPS板現澆混凝土外墻外保溫三種節能系統是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對外墻體進行保溫施工時,要進行以下處理:第一,對表面臟、不易粘貼的梁柱體等部位清洗并使用粘結劑。第二,對有一定強度的底層面墻體,再抹一層灰以增加其抹灰厚度,控制每層的抹灰厚度為10mm左右。對抹灰面進行灑水潮濕養護,在墻體沒有完全干燥凝固前,要避免對墻體的撞擊。第三,窗戶下的位置加一層玻璃纖維網格布,以防止抹灰面與保溫材料間形成孔洞。要對墻體外表面進行防潮處理,如涂抹水泥砂漿摻5%的防水劑制成的防水砂漿或氯乙丁型等防水粘漿,涂料干燥后再噴一層隔離劑,就可以防潮保溫了。
2 門窗的節能施工技術方法
2.1 提高門窗的氣密性
研究表明,通過門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熱和室內熱源散熱情況,對居住房屋空調能耗影響很大;通過門窗縫隙進入室內的冷空氣對居住房屋采暖耗能的影響也很大。因此,提高外窗氣密性能對減少居住房屋耗電量效果顯著。使用密封性較強的門窗材料,在其內外側設置泡沫型的塑料密封隔離層,均可大大提高外窗的氣密性。具體做法如下,用松軟的彈性密閉材料或密封膏填補墻體與門窗框之間的縫隙;用泡沫型密封條或橡膠密封,設計成回風內槽或高低縫,解決門框或門扇間的空隙問題;配合使用各種彈性壓條,解決玻璃框與玻璃間的密封性問題。
2.2 使用新型的門窗材料
使用低輻射玻璃,在玻璃表面上鍍上多層金屬和金屬氧化物薄膜而制成的產品。它是一種既能像浮法玻璃一樣讓室外太陽能、可見光透過,又能像紅外反射鏡一樣將二次輻射熱反射回去的一種控制陽光、節約能源、調節熱量的新型鍍膜產品。這種玻璃對紅外光和可見光的透光率十分高,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陽光能,又對這些光的反射率很低,可以減少太陽光能的損失。該玻璃對于波長較長的紅外熱光線的透光率很低,反射率很高,所以能很好的保溫。該玻璃還能有效阻斷紫外線透過,防止家具及織物褪色。也可以使用雙層玻璃進一步加大室內的保溫效果,但玻璃層之間的氣密性必須足夠好。
2.3 合理安排建筑的窗墻比例
窗墻面積比,簡稱窗墻比,指外窗戶面積與房間立面單元面積的比值,即指窗戶面積與房間層高、開間定位線圍成的面積的比值。同一建筑的不同方向窗墻比、不同的建筑的窗墻比,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房屋的窗墻比越大自然采光效果越好,越具備通透感,越顯現出現代感。因此大窗墻比是現代建筑施工發展的方向之一。我國的民用建筑規范中,對于不同朝向、不同種類的居民住房、商業區、廠房的窗墻比都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一般這個比例越大越好,最少應該不小于30%。
3 屋面的節能施工技術方法
3.1 采用合適的節能保溫材料
我國建筑保溫隔熱工程中,保溫材料吸水率高、耐久性差是兩大難題,它降低了材料的保溫性能,影響保溫隔熱的效果,增加空調系統的能量消耗。而且吸水后,保溫層變成了蓄水層,會使防水層起鼓破壞,造成滲漏,在雨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舊漏水。在屋面構造中,由于保溫隔熱的需要,需將屋面加厚以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由于目前尚無保溫材料能取代混凝土塊、瀝青珍珠加水泥巖板等作為屋面材料,只能采用外貼保溫材料進行保溫隔熱,所以需要重量輕、保溫性能好、耐老化、不吸水、易粘結的材料,如泡沫玻璃,它不論用于屋面或外墻都是一種優良的保溫隔熱材料。
3.2 進行屋面綠化建設
進行屋面綠化建設,土壤吸水飽和后會形成一層憎水膜,可起到阻水作用,植物也可吸收雨水,實現雨水零外排和屋頂抗滲防漏。綠化后,植物和土壤也保護屋面免受夏季陽光的曝曬、烘烤,延長屋頂防水層的使用壽命。夏季,綠化后的房屋周圍溫度比普通建筑周圍的溫度低6℃左右,室內溫度比普通房屋低3℃左右。所以,這種美觀又節能的措施,在房屋建筑中應該被廣泛采用。比如,在屋頂的種植土層上,可以先栽薔薇、葡萄、南瓜等棚架植物,再栽種普通草皮。
3.3 研發新型多功能節能環保材料
近日,中國建材聯合會發布了《中國建筑材料工業新興產業發展綱要》,明確規定了建材新興產業未來要重點發展輕質高強、多功能復合一體化、安全耐久、節能環保、低碳綠色、施工便利的新型多功能材料,主導產品分板材、砌塊、新型房屋三類。展望未來,以節能環保等理念為主導的新型保溫材料將大行其道,必將推動包括建材新興產業在內的建材工業實現跨越式、可持續健康發展。
4 結束語
總之,節能房屋建筑的墻體、門窗、屋面的保溫、保濕、隔熱施工是取得節能效果的關鍵。施工單位要結合建筑物特征,做好節能施工設計,要嚴格把控好節能材料的選用,要熟練掌握各個工序上節能技術的運用,才能確保施工高效安全運行,建設出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物。
參考文獻
[1]王軍威.新時期房屋建筑節能施工技術探析[J].知識經濟,2013(08):79.
[2]朱立杰.房屋建筑工程節能施工技術初探[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1):221.
[3]溫克勇.建筑節能施工技術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3(10):157.
北京代發建筑工程論文篇2
關于生態建筑學的探討
摘要:生態建筑從早期的局限于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的運用新型替代能源、重視建筑生態高技術的研發,人們對生態建筑的認識在不斷突破與創新,由此引出生態建筑學話題,生態建筑學是研究人類建筑環境與自然生物共生關系的生態學,本文在介紹生態建筑學含義的基礎上闡述當今世界建筑生態學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建筑學;生態意識;發展前景
引言
自有了人類伊始就產生了建筑學,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建筑多樣性的發展,人類逐漸對居住的建筑公寓提出更高的要求,從生態的角度來說,建筑是生態系統中人的元素組群的外延,而人具有非凡能動性,從自然生態系統其它元素組群中解脫出來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組群外延構成了一個新的組群,這個組群在人的觀念的實施建立,用以滿足人的活動場所或空間的需要,被稱之為建筑。生態學原理就是生物在其存在的各個水平上的相互關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而生態建筑學就是建立在對自然界生物與其生存環境共生基礎上的生態學思想和方法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
一、生態建筑學的含義
生態建筑學的產生掀起了人類居住環境的一場新革命。生態建筑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將綠色理念貫穿到人居環境中去。生態建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建立在生態基礎上,是生態學與建筑學相結合的產物,其研究對象是由人、社會、建筑、自然共同組成的人組生態系統。建筑生態系統的邊界范圍可大可小,既可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生態系統,也可以小到建筑物單體及其環境共同形成的生態系統。它是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筑建造、建筑設計、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
生態建筑學是以生態學為切入點,以生態思維、生態哲學為理論導向,以生態美學為依托,以生態技術為保障,以生態法規為制約,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南,研究建筑與自然、人、環境、生態、美學、藝術等諸多種和諧關系的一種具有綜合性、共生性的后現代建筑范式,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系統,真正實現建筑的生態化。
二、研究生態美學的直接因素
環境危機與生態危機的頻發是學者開始深入研究生態美學的直接動因。生態美學既傳承了傳統美學的價值取向,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突破了主客二元對立的困境。作為綠色生態價值觀的倡導者,它把人與自然的生態聯系放到宏觀大背景中,強調兩者的整體性并存,并且以二者的和諧共生、相得益彰為最高的生存智慧。環境危機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三重經濟轉型的衍生物,經濟轉型的不兼容已經威脅到了中國的環境保護努力。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政府與社會大眾必須同心同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建設的利益關系,切不可忽略環境規劃。企業、政府和其它利益相關方都要參與公開透明的討論,環保標準制訂過程中要確保透明和廣泛地接觸到所有人,使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努力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切不可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政府必須跳出思維慣性模式,采納可持續發展標準進行生產。其中自愿性標準提供了透明且可靠的機制,能在環境危機全面爆發之前使污染和破壞的現狀不至于無法收拾。
研究生態建筑學的意義:生態危機是發展中國家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帶來的必然結果之一。但同時,若國家能在經濟發展的一開始就遵循穩態經濟模式,則類似棕色土地問題、森林銳減之類的現象就將在可控制、可整改的范圍之內。因此以治理污染來化解環境壓力,以資源節約來優化經濟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良性循環的軌道,是以后環境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大趨勢。
三、生態美學的發展路徑思考
生態美學將重建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這場美學革命必將走向生態美育。生態美育可以實現生態美學多重話語資源的平等對話,最終達到融通化合。多重生態智慧將引領生態美學繼續朝著多元化發展,而生態美育觀是生態美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1、生態美育之自我觀
生態美育自我觀實際上是“自我”不斷地從狹隘的局限于人類中心的“本我”擴大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大我”的過程。其自我實現的過程是人類不斷擴大自我認同范圍的過程,隨著自我認同范圍的擴大與加深,人類與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疏離感就會減小,到達生態美育自我的階段便能在所有存在物中看見自我。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主張通過心性修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并從而“參天地、贊化育”的美學思路相契合。目前歐美大部分國家已經實現生態現代化,實現了經濟增長速度超過環境壓力的增長,這是全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與此對比之下的溫州,生態環境狀況十分嚴峻,河灘和濕地逐漸消失殆盡,生態問題凸顯。因此政府和市民該如何充分認識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以及針對此類問題該如何應對,顯得十分迫切。
2、生態美育之同情觀
“生態同情”是生態美學所提出的重要的倫理原則,是指在生態平等觀的前提下對自然萬物的存在及價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任何生命都是超越了我們理解能力的奇跡,甚至在我們不得不與它進行斗爭的時候,我們都必須要尊重它。它強調的是人類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倫理責任,提倡人類對自然生命的精神關愛。自然資源總是有限而寶貴的,節約資源的意識無論何時都不應該舍棄。因此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現象,如何應對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高生態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尤為重要。中國傳統哲學倡導天人合一,把人的自我實現和實現自然的目的統一起來,而生態美育同情觀更包含著人與自然生命的親和關系的審美體驗。相比于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生態美學及其所倡導的生態倫理更像是停留在語言和文字上的后實踐主義。但生態美學體現的是生命間的和諧,生態脆弱性與生態服務功能正順延美學的實際功效,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溫州為例,雖然市場經濟發展較快,但遠遠沒有建成生態城市。它是全國典型的經濟建設遠遠趕超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城市,這雖然與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一直強調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政策有關,但也與人民環保生態意識淡薄有關系。在生態美學的視域下,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辨證之思,雖然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保持在一種不平等的關系上。
結束語
資源在建筑物和自然界之間的流動導致對環境的影響。在生命周期不同的階段影響程度不同。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因此,以保護資源為宗旨的建筑物設計應該將能源需求最小化,保障建筑物有盡可能長的使用壽命。目前,我國生態建筑設計已經逐步體現出一些趨勢,總體來說主要表現在開始重視節約能耗、環保的設計,并在設計中開始注重提高室內健康舒適性,以及重視與周圍環境結合的生態環境設計等方面。節能與環保往往相輔相成,在注重節能的同時,還要注意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最少程度占有資源。我國現階段的生態建筑學體系并不完善,還應該在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化龍. 探討風水學和生態建筑學的設計及實踐[J]. 城市建筑,2013,20:328.
[2]王軍. 積極研究和發展生態建筑學[J]. 中華建設,2013,06:78-79.
[3] 王新. 關于建筑學的若干分析[J]. 經營管理者, 2012, (12): 12-13
[4] 李延喜. 促進建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2, (02): 7-8
北京代發建筑工程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