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的發展論文參考范文(2)
交通運輸的發展論文參考范文
交通運輸的發展論文參考范文篇2
淺析交通運輸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
【摘 要】本文闡述了綠色交通運輸的內涵,分析了交通運輸對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提出了實踐綠色運輸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綠色發展 交通運輸 影響 措施
報告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等三項發展,充分體現出我國政府實現綠色發展的強烈意愿。倡導綠色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容。而近年來高速發展的交通運輸業,因其對資源、環境的重要影響,迫切需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向著低耗能、低污染的綠色交通方向邁進。
1 交通運輸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1.1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
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近年來交通運輸業迎來了大發展。從2006―2010年我國年貨運總量及各種運輸方式的貨物運輸量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我國貨物運輸量以平均約1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
1.2交通運輸業的能源消耗
隨著我國運輸規模的擴大以及汽車工業的發展,交通運輸行業已成為我國能源消耗增長最快的行業領域。從1990年,我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能源消耗總量以及占全社會能源總消耗量的比重呈遞增趨勢;石油消費逐年上升;自2000年以后,石油消費占全國消費總量的比重穩定在7.7%左右,在當今石油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仍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從汽車交通來看,其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車交通運輸過程中汽油的總能量利用效率僅為0.3%―0.5%。
1.3交通運輸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交通能大量消耗液體燃料。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kg CO2,交通運輸業成為產生CO2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之一,約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5%。汽車尾氣中的其他有害成分主要還有被列為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和破壞生態系統的氫氧化物等,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并影響人的生存空間。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如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客貨運輸站場、港航碼頭、機場以及相應的運輸服務區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占用土地。而目前我國耕地資源方面人地矛盾尖銳,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2%,耕地卻只占世界總耕地的7%,人均耕地少。伴隨著交通運輸業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必然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所有這些,都凸顯出交通運輸業向綠色發展轉型的重要性、緊迫性。
2 綠色交通運輸的提出
發展綠色交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綠色交通是指充分利用現有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從人的需求出發構建交通運輸體系,并能降低交通運輸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2.1 以人為本。從人的需求出發,關注人的發展,注重社會公平,建立高效舒適、環境友好、以人為本的交通模式。
2.2 協調性。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和市民對交通質量的要求相一致。為此,要實現交通與土地利用、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網絡與樞紐、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建設與使用的高度協調和整合。
2.3 服務性。提供暢通、安全、舒適的交通服務,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間的快速轉換,實現人和物的高效移動。為此,要建立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的綜合交通體系。
2.4 可持續性。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既保證交通運輸業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又能夠強有力地支撐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3 實踐綠色交通運輸的政策措施
3.1宏觀層面
3.1.1 建立綜合運輸管理體制。
該管理體制下,通過對各種運輸方式進行優化配置和銜接配合,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以較少的資源占用和更高的整體效率,達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運輸需求層次不斷提高的目的。
3.1.2 制定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標準體系,交通運輸規劃環境保護標準、建設環境保護標準、運營環境保護標準、維護環境保護標準,來系統地控制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影響并能提高運輸系統效率,并且實施中不斷根據情況調整標準,如通過不斷提高強制性的營運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促進汽車改善燃油效率,減少環境污染。
3.1.3 大力發展綠色運輸方式,倡導公共交通。
相關數據表明,各種運輸方式中,在等量運輸下,鐵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為1∶9.3∶18.6,鐵路CO2排放量是公路運輸的一半,是短途航空的四分之一。從運輸效率角度來看,海運和鐵路運輸最環保,公路運輸次之,空運效率較低。因此,應加強水運(特別是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充分發揮水運運量大、占地少、能耗低、碳排放少的比較優勢。在城市交通中,大力發展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增加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的利用,積極引導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轉移。
3.2中觀層面
3.2.1 保證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相協調。
交通與土地利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交通發展與土地利用相互促進。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將引發更頻繁、更長距離的出行,導致較高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應將土地利用規劃與交通規劃相結合,促進土地多功能用途的開發,以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和綜合客運樞紐為導向,引導城鎮和城市空間向公交走廊和樞紐地區集聚,形成緊湊布局,既減少城鎮漫延發展,又便于人們乘用公交,減少小汽車依賴。同時還要倡導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配合,減少跨區出行,實現交通減量。
3.2.2 建立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一般來說,人們的交通出行時間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在交通工具內時間(在途時間)和等車換乘時間,其中等車換乘時間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建設集各種功能于一體的、設備設施先進的、智能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提高交通效率、實現一體化交通的關鍵。
應明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的目標,全面推進不同交通方式的一體化。要想提高交通效率,還要考慮對軌道交通和常規公共交通進行相應的整合。
3.2.3 加快智能交通系統開發與應用。
智能交通系統是運用高新技術綜合解決交通運輸問題,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運輸系統。其產生的最初原因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想要解決交通擁擠、交通事故、能源和環境問題。智能交通對于解決我國城市交通問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我國的智能交通系統研究,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智能交通系統要與我國實際緊密結合,其研究應用要分清層次,有所側重;優先開發交通擁擠預測、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研究并實現保證公交優先的智能公交系統等方面。
3.3微觀層面
3.3.1 提高交通運輸管理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解決交通運輸問題的關鍵環節,是提高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這也是實現交通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加速推進交通管理的現代化進程,是提高現有設施利用率的根本措施。
3.3.2 優化車輛能源消費結構。
優化車輛能源消費結構,積極推進車用替代能源的應用,實現燃料低碳化。開發和引進碳含量低、溫室氣體排放少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低碳合成燃料、氫氣和電力,推廣替代燃料車發展,大力發展混合動力車等車輛。制定交通稅費優惠政策鼓勵節能、環保車輛發展。柴油發動機比汽油發動機能耗降低35%,應大力推進運輸車輛的柴油化進程。
3.3.3 強化行業節能減排培訓,深入開展交通法規教育。
人是交通行為的主體,是交通系統中最活躍的主導因素。加大減排宣傳與培訓以及投入,開展經常性的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培訓教育、技術和經驗交流工作,將節能減排知識納入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全行業的節能意識、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
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道路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宣傳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監督道路運輸節能減排工作的良好氛圍,增強全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結合國家開展的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和公安部的五進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建立全社會的交通安全防控體系,提高全體國民的交通文明程度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解曉玲. 公路運輸行業減碳路徑分析[J]. 綜合運輸,2011(01).
[2]繆瑞. 資源環境約束下我國物流運輸發展方向[J]. 資源與產業,2010(04).
[3]馮之浚等. 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J]. 中國軟科學[J]. 2009(12).
[4]陸化普.實現城市可持續交通的對策建議[J],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