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成 人免费va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黄网,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亚洲毛片多多影院,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无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學習啦>論文大全>論文寫作指導>

探討社會保障學概論論文范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當代各國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保障學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保障學論文范文篇一:《農民工社會保障對策分析》

  摘要:

  農民工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由于諸多原因,這一群體的一些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建立健全有關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關注農民工這個龐大弱勢群體的利益,賦予其應有的社會地位,依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是有效開發和配置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促進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和諧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

  農民工;社會保障;對策

  1我國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問題

  1.1工資待遇低,欠薪現象普遍存在

  農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因此在當前的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工參與的行業大多屬于單純性體力勞動層面,諸如建筑、服務行業等。從事的多是廉價勞動力行業,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每年由于農民工討薪而引發的社會事件甚至刑事案件層出不窮。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民工的生計和利益,同時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1.2超強度勞動普遍存在,休息權得不到保障

  對于用工單位來說,盲目追求工期和效益使他們對農民工的相應權益保障不到位,盡可能在用工層面延長工時,縮短工期,減少成本。這種超負荷的工作時間和強度與相應的保障并沒有形成有效的銜接,造成農民工社會權益保障的潛在風險,使農民工休息權得不到保障。

  1.3農民工缺乏醫療保障

  大部分農民工沒有任何社會保險,只有部分農民工能夠享受到工傷保險,少數農民工參加了農村大病醫療統籌,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城市戶口又不生活在農村,既享受不到城市醫療保險又不被農村合作醫療所覆蓋,即使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但由于農民工流動性較強,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相應的轉接措施不完善,使農民工醫療保險由農村轉入城鎮還存在很多困難,實際操作起來基本上還行不通。這迫使大量的農民工長期游離于醫療保險的“保護網”之外,成為新的社會弱勢群體。尤為嚴重的是,農民工根本不可能享受到職業病的醫療補貼和救濟。

  1.4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低的現象仍然存在

  農民工收入比較低,規定他們與相對穩定的城鎮職工相同的繳費比例,對農民工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并且出現了一些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因跨地區、跨城鄉就業而養老保險權益得不到維護的問題。大部分農民工工資收入普遍較低,雇用農民工的企業,一般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規模小、利潤少。企業為了減輕負擔,往往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基金。由于當前就業困難,就業供求關系失衡,許多用人單位社會責任感不強,只想獲得更多的個人收益,不愿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而農民工自己不愿冒著丟掉飯碗的風險,去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1.5農民工工傷保險普及程度不高,存在工傷認定難問題

  從我國農民工的職業分布來看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等行業所占比重很高,重體力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是家常便飯,并且缺乏必要的安全和防護措施,勞動安全事故和職業病事件時常發生。由于農民工收入低,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弱,經常出現因病致殘、因病致貧的情況,特別需要工傷保險作為保障。工傷認定難是另一個現實問題,我國工傷認定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而在這些程序中,很多都需要用人單位提供材料或者證明,用人單位往往不愿意承擔責任,也就不會配合勞動者進行工傷認定。

  2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2.1體制上的原因

  長期以來,因為戶口問題的不合理性、行業劃分的誤區、成分身份的劃分,導致社會認識上的誤區,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誤,社會上對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農民的身份成了終身制,在社會處于“草根”階層,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而我國的社會保障政策都是以戶籍為管理機制的,劃分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農民工因為沒有城鎮戶口,就不能加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不但加深了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在經濟、政治、文化、心理方面的分隔,而且也使農民工同時失去了在城鎮就業的機會和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沒有城鎮戶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鎮職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待遇。同時農民工最顯著的特點是就業不穩定,流動性大,不僅在城鄉之間而且在單位之間頻繁地變換工作崗位。雖然農民工參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和發展,但是農民工參?;旧鲜钦瞻岢擎偮毠さ闹贫?,缺乏適應農民工自身特點和要求的管理辦法和政策,難以滿足農民工大規模參保的要求。

  2.2部分用人單位有法不依,勞動用工管理混亂

  很多用人單位社會責任觀念淡薄,少數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出于對企業利益的考慮,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社保采取一拖再拖的態度,以各種理由拒絕幫農民工參保。其次,農民工大多數從事都是技術含量較低且工作量較大的行業,部分企業在為他們繳納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項保障金的時候,普遍感到負擔較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給農民工參保導致農民工失去了相應的社會保障。

  2.3農民工自身的原因

  主要是由農民自身的知識匾乏,農民工對社會保障的認識存在誤區。由于對社會保障政策的不盡了解,許多農民工對繳納社會保障費用并不關心。農民工認為參保就是交錢,就意味著收入減少,對社會保障認識水平不足看不到社會保障的長遠利益。同時,農民工的法律觀念淡薄,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農民工權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3.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

  首先從戶口制度入手,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取消其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打破多元體制向一元體制轉化,消除城鄉戶籍差別,逐步消除身份認同的差異。去除戶籍制度分配福利待遇的功能,實現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身份上的平等。其次是放寬戶籍遷移的限制,健全戶籍管理網絡服務體系。

  3.2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法律保護體系

  只有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相適應的,具有高度靈活性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在不同省份和地區之間,進行順利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將農民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積極參保,農民工才能真正享有社保權利。其次,可以對農民工群體進行分類,長期固定在城市生活,可將其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長期處于流動狀態的農民工,建立多層次統一靈活多樣的社會保險制度。對于農閑時外出打工的傳統農民工,可讓其加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便于靈活管理。

  3.3加大勞動執法力度,保證勞動者基本勞動權利得到落實

  我國的《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均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義務,將農民工納入法律的適用對象并且規定了明確的監管機構和法律責任。但是,在實踐中用人單位不依法為農民工交納社會保險的狀況依然大量存在。地方政府應該在追求地方經濟發展和經濟指標的同時,強化政府的社會責任,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對損害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的情況進行堅決查處,切實提高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維護農民工的利益。還應該切實發揮工會組織的監管作用,增強工會組織的獨立性,使工會真正成為為勞動者爭取權利的組織。

  3.4完善勞動爭議機制,及時處理涉及農民工的勞動爭議案件

  我國現行勞動爭議程序是一裁二審制,勞動案件審理周期長,對于農民工來說,是無法承受的繁長的程序,要么放棄權利,要么放棄工作打官司,很難選擇。其次,勞動爭議案件涉及標的小,因此從經濟成本分析,通常律師不愿代理這類案件。對于勞動者勞動爭議的法律服務、援助或幫助,司法行政部門經常持漠視態度。為了使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應對現行勞動爭議的司法制度進行改革和完善。對于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改革,應當更加簡捷和快速,以方便農民工。同時盡可能減免農民工因用人單位拖欠和克扣工資、工傷待遇等問題申訴的仲裁案件要承擔的受理費以及處理費等。

  參考文獻:

  [1]畢可影.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述評[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0.

  [2]趙蓉,岳世忠.論農民工———都市邊緣群體與社會保障地位的邊緣化[J].開發研究,2005(6).

  [3]盧海元.走進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翟從海.我國民工社會保障現狀與立法建議[J].探索與爭鳴,2004(3).

  [5]李強.城市農民工的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J].新視野,2001(5).

  [6]彭婧妮,焦必方.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與求解[J].世界經濟情況,2011(8).

  [7]賈廣余,楊麗彬.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0(8).

  [8]張生浪.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4).

  [9]肖云,杜毅.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6).

  [10]江立華.中國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社會保障學論文范文篇二:《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問題》

  【摘要】

  現代的社保制度是經濟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不斷發展建立起來的,本文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和諧社會的關系進行梳理,對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終給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

  和諧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問題研究

  和諧社會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問題研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需求,體現了改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世界社會保障最新改革趨勢的需求。在中國目前的社保體制下,社會保障制度如果出現問題絕對會不同程度的損害社會保障公平的程度。因此在和諧社會背景下研究社會保障問題,對我國社保制度的有效果有效率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社會保障和和諧社會

  自古以來的中國,始終追求政治和諧和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概念是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完整提出的,國家也將此正式列為我黨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的文件中有:也提出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到二O二O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任務。和諧社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2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和障礙

  根據已有的文獻綜述可知以往的專家學者們研究社會保障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提出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利于現在的和諧社會建設。曹春燕從社會保障的大體面、國家政策管理制度和百姓的意識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也有學者從城鄉社會保障發展的不平衡和立法工作滯后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社保制度建設中的障礙。和諧社會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障礙有如下幾點。

  (1)由于目前政治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導致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出現不太適應情況,甚至在某些模塊出現漏洞和空白。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的探索中,而舊的制度還沒有完全擺脫,這就造成了社會保障流動性差、管理不健全、人們的觀念意識還沒有完全轉變等,進而影響到和諧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

  (2)目前的社保制度存在一些不公平,其中具有歷史原因,也是由我國的制度體系原因產生的,其中有收入分配不均導致的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

  (3)在實際的立法執行過程中,社保制度在實際運行中缺乏一定的權威性,執法力度不太到位。

  3建設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方法

  為了能使我國的社保制度建立的更加有效和健全,需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全力實現全面覆蓋并堅持實現公平為本的目標,讓更多普通老百姓享有社會保障。從國家宏觀層面而言需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并提高監管與服務水平。建議設計有層次統一的多元城鄉整合模式,按照和諧理念下的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社會統籌,設立大病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社會救助,設計為城鄉共享項目。所有的這些保障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避免出現有人鉆漏洞導致社保項目形同虛設的情況出現。董克用指出政府的信譽和強制力是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承擔責任的依據,政府的責任是為了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中的財政投入以及制度設計與管理,強調了政府在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責任。但是,社會保障制度在強調集體安全的同時并不忽視個體責任,政府在社會保險制度中的責任還體現為明確界定社會保險個體參與方的責任。米紅提出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要表面到實質的“三步走”戰略思想與理論,建立可持續有層次和覆蓋面廣泛的社會保障體系,核心是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第二個階段是統籌兼顧、動態銜接,主要是為了建立大區域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最后一步是最終建立和諧社會保障體系,從大區域銜接發展到全國范圍內的銜接。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徑如下。

  3.1建立剛性的社會保障制度管理系統建立與社保財產安全要求相適應的管理體系,該體系應該是剛性的。資金流入渠道是開放式的,但是流出是封閉的。也就是說養老金只能用于養老金的發放,以此防止某些不自覺的管理者挪此資金用作其他用途。社會保險資金是國家老百姓的晚年養老錢,對其安全性必然要求很高,并且是絕對安全,所以它的安全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性。社?;鹜耆贿m合投入高風險的證券市場中,即使擁有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和掌握大量信息的券商,在證券市場上也有許多以失敗而被終結。如果滿足各項要求后,社?;鹂蛇m當投入收益良好的基礎建設項目中,在保證萬無一失的情況下酌情投入。但是一個項目投資比例不能很大,不宜介入管理。

  3.2兼顧效率公平在社保制度中公平和效率是同等重要,將公平和效率兩大基本原則堅持貫徹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中。重點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和普通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拿農民工為例子,他們長期生活在城鄉之間,既是工人身份又是農民身份,但是暫時我國的社保制度異地不能很好的續交,因為這樣的不便利就極大損害了農民工的實際勞動權益。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層次和使用模式,選擇最恰當的稅費設計與給付方式等途徑,逐步實現公平和效率。

  3.3強化政府的監督管理必須加強社?;鸬恼O督管理,確?;鸢踩\行,保證資金有人管受人控。政府要不斷的逐步提高社保資金收益,增大社會福利創造好的機制。同時也要創新社會保障的方法,必須強化政府在社保制度建立中的責任,防止出現漏保和重保等模棱兩可的現象。政府要在社會保障部門之間制定統一的規劃管理方案,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和完善。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構建和諧社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根本上轉變人們舊的社會保障觀念與意識,為和諧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思想環境。

  4結語

  眾所周知,社會保障制度是和諧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個大的環境系統中,對權衡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整體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發展暫時不能完全實現公平效率,事物發展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我們盡全力去制定實施,就可以不斷的完善和保證社保制度。

  參考文獻

  [1]胡濤.和諧社會視角下的社會保障公平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7.

  [2]曹春燕.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和諧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國際學術動態,2008.

  [3]鄒東濤.發展和改革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丁建定.和諧社會建設需要構建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J].人口與經濟,2009.

  [5]郭巖升.和諧理念下的社會保障制度[J].青春歲月,2013.

  社會保障學論文范文篇三:《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戰略》

  【摘要】

  中國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極大制約,推進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必須從戰略角度出發予以研究討論。文章針對中國西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政府功能、農村養老、基層醫療、基礎教育、農民收支、社保資金等弊端予以研究,重點從強化政府社保主體功能、建立農村多元養老模式、健全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調整農民收入分配結構、拓寬社保資金流入渠道等方面對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戰略問題進行了。

  【關鍵詞】

  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戰略問題

  中國西部地區在地理上基本位于胡煥庸線以西,地域廣袤,西部12省區土地面積達68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71%;經濟基礎薄弱,2014年西部地區國民收入總值為138073.5億元,占全國總量的21.78%;社會保障體系差,2010年西部農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為98.25元/人,全國平均標準為134.81元/人,相差36.56元,西部農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70.16元/人,全國農村平均為82.35元/人,相差12.19元;農村居民基數大,西部農村居民約為1.9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1.34%,占西部總人口的52.63%;民族眾多,西部共有44個少數民族、80個自治縣,占全國自治縣總數的68.38%,是中國少數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在社會保障層面,中國西部農村依然處在一種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國家救濟的低層次上,并沒有建立起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體系。當人類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時,家庭保障已不足以防范工業化給社會帶來的各種新風險,于是便產生了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保障體系研究方面,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在《國富論》提出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會協調個體利益與社會總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會在個人受益的情況下同時增進社會整體福利。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75)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闡述在最終進行個人分配之前,扣除一部分社會產品,用來滿足社會的保健以及喪失勞動能力者的需要。庇古(ArthurCecilPigou,1920)在《福利經濟學》中他以馬歇爾的均衡價格作為依據,構建出了社會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經濟政策主張。尼古拉斯•巴爾(NicholasBarr,2003)在《福利國家經濟學》中不僅將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延伸至“貝弗里奇范式”的福利國家邊界,它還給出了“福利國家經濟學”的構件和理論框架。

  一、西部農村在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主體功能缺失。二戰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以公共財政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央政府在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地方財政難以為繼。2013年西部地方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319.91億元,占西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為12.15%,同期全國地方財政支出比為11.57%,中央財政支出比為3.13%。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全面推進,西部農村社保機構人員嚴重缺乏,2010年西部社會保障業單位從業人員數41832人,僅占全國總從業人數的26.31%,致使各社會保障經辦機構不斷超負荷運轉。

  2、農村養老面臨困境。伴隨社會經濟轉型,西部農村養老體系受到重大考驗,處于老制度淪喪、新制度尚未建立的狀態。西部老齡化嚴重,2013年西部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9.90%,高于全國0.3個百分點。另外,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生存能力弱,新型養老保障資金缺口大,2011年西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基金收入348.08億元,支出213.85億元,收支比為1.63:1,全國收支比為1.82: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期西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達到領取待遇年齡參保人數2496.32萬人,領取率為28.27%,全國領取率為27.33%,高于全國0.94%。

  3、基層醫療條件落后。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經過1992年和1997年兩次推廣,進展一直比較緩慢,加之西部農村經濟貧弱無力,農民居住分散,鄉村醫療條件落后,基礎設施及醫療隊伍建設跟不上社保體系的發展。2012年西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68億人,占全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3.29%,同期西部村衛生室數203461個,占全國31.13%;西部每萬人擁有農村衛生技術人員數32.75人,全國平均為34人,西部每萬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12.09張,全國平均為12.42張,可見西部農村衛生機構和衛生人員無論總量還是均量都落后于全國水平。

  4、基礎教育水平低下。社會保障是政府為弱勢群體提供的一種公共福利,而西部農村現存狀況是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自身文化知識素養嚴重缺失,循環累積之下導致西部農村經濟越來越差,對社會保障的期望越來越高。2013年西部人口抽樣調查表明6歲及6歲以上小學人口數占比為32.96%,同期全國平均為26.36%,初中人口數占比為37.05%,全國平均為40.81%,高中人口數占比為13.47%,全國平均為16.52%,大專及以上人口數占比為9.72%,全國平均為11.32%。

  5、農民收支基數較小。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滯后與農民對社會保障需求旺盛的矛盾,直接根源是西部農民可支配收入基數較小,加之農民收入面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致使農民對自身醫療、養老預期的不確定性。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3.85元,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88,西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134.08元,同全國城鎮居民相差20709.77元,與全國農村居民相差2354.8元。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收入79.92%,西部平均為88.55%,高出全國8.63%,都使得西部農民在自身的支出政策上慎之又慎,對新型農村社保的熱情度逐漸下降。

  6、社保資金渠道狹窄。西部省份經濟社會落后,社會組織機構不發達,民間個人、團體對西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貢獻度不高。2013年西部總接受社會捐贈款物合計35.5億元,占全國總量的6.17%,社會捐贈款32.1億元,占全國5.67%,民政部門社會捐贈款14.2億元,占全國13.19%,各類社會組織社會捐贈款17.8億元,占全國3.88%,對西部農村社保體系建設來起不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西部社會公益福利事業整體偏小,2013年西部福利彩票銷售額423.4億元,占全國23.98%,福利彩票提取公益金125.9億元,占全國24.65%,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補充功能不強。

  二、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戰略思路

  1、強化政府社保主體功能。T•H•馬歇爾(ThomasHum-phreyMarshall)指出,福利的首要功能就是凌駕于市場來配置部分商品和服務。充足的財政支持是西部農村社會保障能否穩步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政府長期扮演社保政策扶持的角色,缺乏承擔其財政投資主體功能的責任。在國家財力日益強盛的大環境下,政府應當加大對西部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力度,由國家專項資金直接下撥到西部地區,在全國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力度上尋求一個平衡點。同時政府要注重完善社保制度,理順管理體制,健全信息網絡,加強機構人才隊伍建設,規范社保監督管理,有效提升基層社保服務能力。

  2、建立農村多元養老模式。目前,西部農民的養老保障形式主要還是以農戶家庭自我保障為主,政府、社區適當幫扶為輔。面對著洶涌而來的西部老齡化高峰,及農村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完全依靠家庭供養或土地收益養老是行不通的,妥善解決西部農村養老問題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目標。要根據西部農村的現實狀況,以政府為主體的救濟養老保障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補貼為核心的多元養老模式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即打破傳統西部農村單一的養老模式,在又不否定原有模式基礎上,構建以政府養老保障為主體,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為基礎,建立社會提供農村養老服務的多元現代農村養老保障模式。

  3、健全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從2003年我國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目前已初步建立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的醫療制度。由于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差距明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滯后,醫療設備條件落后,高素質醫務人員缺乏,大病需求難以滿足,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在我國農村社會轉軌、經濟轉型的特殊階段,政府應改變觀念,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資金向西部農村傾斜,加強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醫療機構管理,提高各級衛生技術人員服務能力,使衛生機構具有提供適合農村居民需求的服務能力,同時協調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初級衛生保健的關系,共同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提高抵抗疾病的風險能力。

  4、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西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困難,實質上來源于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均等化,特別是缺乏優質教育資源,使得西部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前文中2013年西部人口抽樣調查,發現西部小學教育層次高于全國水平,但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都落后于全國,西部農民自身文化知識僅限于識字脫盲狀況,難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質。對西部農村教育資源投入,并不是一味的強調基礎小學投入,而是應當以公平為優先,質量為重點,政府為主導,需求為導向,用優質教育資源帶動了整個西部薄弱學校發展,培育教育骨干群體,壯大西部教育格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均等化。

  5、調整農民收入分配結構。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西部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內在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局面,一是保持農民經營收入平穩,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廣節本降耗技術,消除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市場擠壓;二是增加工資性收入,進一步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三是提高轉移性收入,繼續加大對農民的財政補貼,完善對農民收入的直接支持;四是加大財產性收入,完善農村產權市場,提高土地征收補償水平,盤活農村土地和集體經營性資產,鼓勵農民參與農村集體經濟活動。同時消除各種社會福利上的差別,諸如物價補貼、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收入保障等各種社會保障制度。

  6、拓寬社保資金流入渠道。充足的資金是強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保障,縱觀國外發達國家成功案例,僅依靠政府財政來建設一個完善的社保網絡是不現實的??紤]到西部農村人口的巨大比例,參考其他國家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施行過程中的實踐經驗,應積極拓寬社保資金渠道,考慮政府財政外其他可行方式。一是通過稅制改革,給予西部特殊的社會保障稅收貼現照顧,增強地方財政實力;二是提取彩票公益金收入,增加西部農村社保資金規模;三是國有企業資產劃轉,對于無償占用西部資源的中央和地方重點國有企業,劃轉部分經濟利益用于支援地方社保建設;四是充分發揮各民間慈善事業,國家宏觀指導吸引更多社會組織或個人參與西部農村社會保障事業。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巴爾.福利國家經濟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張艾,嚴平.農民增收困難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6(10)

  [3]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行中的難點分析———兼析個人、集體和政府的籌資能力[J].經濟體制改革,2010(l)


猜你喜歡:

1.社會保障論文范文

2.社會保障畢業論文

3.社會保障論文參考

4.社會保障論文

5.有關社會保障畢業論文

6.有關社會保障政策論文

7.關于社會保障論文

8.社會保障工作論文

1627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欧美啪啪片|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又大又紧又粉嫩18p少妇|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亚洲精品国模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2022|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蜜臀| 成人综合人人爽一区二区| 巨爆乳中文字幕爆乳区|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非会员区试看120秒6次|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爰| 亚洲精品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99久久久无码国产麻豆|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AV熟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绝顶丰满少妇av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给我免费观看片在线| 免费观看日本污污ww网站69| 熟女人妻视频|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 天堂在线最新版av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 婷婷开心色四房播播| av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av日韩精品熟女| 成人无码区在线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精品中文人妻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