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
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大全
今年的七月份溫度記錄已經被打破,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推動世界超過新的平均溫度記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大全,歡迎參閱。
世界氣象組織確認厄爾尼諾出現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
厄爾尼諾現象通常與全球水平的破紀錄溫度有關。這是否會在2023年或2024年發生尚不清楚,但我認為更有可能,“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主任Carlo Buontempo說。
厄爾尼諾現象又回來了,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說,它可能威脅到生命。全球天氣現象是指太平洋的水域變得比平時溫暖得多。
經過三年的拉尼娜天氣模式冷卻,WMO宣布厄爾尼諾現象正在進行中,并且有90%的可能性以中等強度或更高的強度持續到年底。
溫度記錄已經被打破,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推動世界超過新的平均溫度記錄。
“厄爾尼諾現象通常與全球水平的破紀錄溫度有關。這是否會在2023年或2024年發生尚不清楚,但我認為更有可能,“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主任Carlo Buontempo說。
厄爾尼諾現象將太平洋的溫水向東推,導致太平洋急流從中性位置向南移動。這導致美國北部天氣干燥和溫暖,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和東南部出現強降雨和洪水。
在歐洲,它可能導致北方更冷、更干燥的冬天和南方更潮濕的冬天。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在這種現象期間,全球氣溫上升了約0.2攝氏度。這可能意味著打破關鍵的1.5攝氏度全球變暖極限。
“在未來五年內,第一年溫度為1.5攝氏度的概率現在約為50:50,”英國氣象局的Adam Scaife教授告訴衛報。
什么是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海洋中的異常現象,其顯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系國家的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于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便將其稱為上帝之子——圣嬰。 后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于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海水溫度較高,大氣的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溫度較低,大氣為下沉運動,降水很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造成那里嚴重干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于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熱帶地區大范圍大氣環流的變化,又必然影響和改變了南北方向的經圈大氣環流,從而導致全球性的大氣環流和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7年是強厄爾尼諾年,其強大的影響力一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
有人認為,厄爾尼諾是災難的代名詞,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命安全;也有人認為,厄爾尼諾在帶給人類災難的同時,也會改善局部地區的環境和促進某些行業的經濟發展。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任福民介紹,厄爾尼諾現象是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把熱帶地區的大氣、海洋發生的異常信號傳給熱帶的其他地區和中、高緯度地區,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自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后,全球天氣、海洋狀況和海洋漁業都受到了重大影響。”
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非洲、澳大利亞、亞洲發生了持久性干旱;卡奇地區的恒河、印度河、達河等河流的水位已經低過警戒水位;北極海冰正在加速融化;而發生在澳大利亞、阿根廷、中國北部和南美內陸的玻利維亞的干旱,已經對食品供應和水源供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全球的農產品供求關系趨于緊張。
上一次較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1998年,致使澳大利亞和亞洲上千人死亡,對農作物、基礎設施和采礦業造成的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它還直接引發了東南亞的森林大火;導致南美漁業資源驟減;以及引發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大旱,致使70萬人口受到威脅。而我國是遭遇了多流域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始作俑者。
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給受影響國家產生持久的社會和經濟影響。1991-1992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非洲大旱和食品短缺,致使3000萬人口罹患營養不良,使得非洲的發展倒退十年。
不過,任福民告訴記者,并不是所有的厄爾尼諾影響都是負面的。“厄爾尼諾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厄爾尼諾現象可以幫助抑制西北太平洋臺風的活動。在美國,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為干旱的西南部地區帶來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風雪將會減少,而佛羅里達州森林大火的風險也會降低。”
每當厄爾尼諾出現時,秘魯沿海的一些魚因為溫度升高不得不遷徙他處,但別的魚被吸引過來了。秘魯南部沿海的魚類、扇貝、蝦類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漁民們網不虛發,收成比平時好得多;同時,厄爾尼諾給厄瓜多爾和秘魯北部的沙漠地區帶來的大量降雨,也使這塊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湖泊密布的草原。
還有厄爾尼諾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欖等一些經濟作物的大量減產,對于過熱的國際市場來說并非壞事。大豆價格上升,豆油價格堅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這些都可以限制各國之間不斷增產壓價的惡性競爭,使國際市場的期貨價格處于一種比較合理的狀態。
另外,厄爾尼諾事件類型復雜,不同類型的厄爾尼諾事件氣候影響也不相同。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厄爾尼諾事件的氣候效應具有更強的不確定性特征。因此,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氣候異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氣候預測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條件形成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在新聞稿中說,厄爾尼諾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在世界許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會引發極端高溫。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厄爾尼諾出現,目的是動員各國做好預警,提前應對,以減輕對人類健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影響。
上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警報說,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預計持續到冬季,可能會發展為中度厄爾尼諾現象或強厄爾尼諾現象。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更新說,結合世界多地的模型預測和專家評估意見,2023年7月到9月間出現厄爾尼諾事件并持續到年底的可能性為90%,且“至少為中等強度”。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受溫室氣體排放和厄爾尼諾現象影響,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這一概率達到98%。
按世界氣象組織說法,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溫的影響通常在它出現后一年內顯現出來,因此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對氣溫的影響可能在2024年最明顯。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它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影響太平洋周邊地區的洋流和氣流,進而給各地天氣帶來變化,通常干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而某些多雨的地區可能出現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