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預防手冊
登革熱,俗稱“斷骨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傳染病,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們整理的登革熱預防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登革熱的傳染途徑是什么?
當人被帶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會從蚊子的唾液進入人體血液而感染。如果病者在剛發燒前至退燒期內(大約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傳給蚊子繼而傳播開去。此病并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傳播,與患者接觸是不會被傳染的。
典型登革熱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熱病毒后,經過3至15天的潛伏期(通常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發熱為首發癥狀,持續發熱3—5天,嚴重頭痛,四肢酸痛、關節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窩痛。發病后3—4日出現紅疹,惡心、嘔吐,輕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現極度疲倦及抑郁癥狀,極少數病者會惡化至出血性登革熱,并進一步出血、休克,嚴重時可引致死亡。
個人如何做好登革熱防護?
現時并沒有一種有效疫苗來預防登革熱。預防登革熱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積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給蚊子叮咬,有關預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到登革熱流行區旅游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于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上蚊蟲驅避藥物。
如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并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份量。切勿向運作中的電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噴射殺蟲劑,以免發生爆炸。
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盡量避免用清水養殖植物。
對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
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
將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加蓋。
所有渠道要保持暢通。
將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積水。
懷疑自己感染登革熱時最要緊是請教醫生。
切斷登革熱傳播途徑
登革熱是國境口岸衛生檢疫監測傳染病之一,各國境衛生檢疫所應當及時掌握國內外疫情,加強對來自疫區的入境人員和由國內疫區出境人員的傳染病監測,對來自疫區的交通工具、集裝箱應加強衛生監督,必要時實施滅蚊等衛生處理。
急性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要求做到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就地治療。新發疫點的病人住院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離室應有防蚊設施,如紗窗、紗門、蚊帳,沒有防蚊設施者應在室周圍100米范圍內定期殺滅成蚊。在病人較多的疫區,衛生部門要派出醫療隊劃片就地設置臨時隔離治療點,盡量減少遠途就醫,防止擴散和降低病死率。對疫點、疫區內不明發熱患者做好病家訪視,接觸者要進行15天醫學觀察。對疫點、疫區必須進行室內、外的緊急殺滅成蚊,尤其要作好流行區內醫院和學校范圍內的滅蚊工作,在滅蚊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消滅蚊媒孳生地。在流行區盡量減少集會。必要時可實施對交通工具滅蚊和對有關人員進行檢疫。
目前對登革熱沒有特異性預防措施,根據多年國內外防治工作的經驗,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在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爆發流行時,使用殺蟲劑殺滅室內外成蚊是必需的和緊急的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以使用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進行超低容量或熱霧噴霧,殺滅孳生地周圍的成蚊。室內可以采用合適的殺蟲劑劑型,如紙煙劑、塊煙劑熏殺成蚊或噴灑擬除蟲菊酯殺蟲劑。需要到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流行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可用蚊蟲驅避劑涂抹在暴露的皮膚上,噴灑在衣領、襪子等處防止蚊蟲的叮咬。
家庭滅蚊莫忘細節
除了按照12條“錦囊妙計”行事之外,還要注意細節。愛衛專家強調,過去曾經發生過登革熱疫情的地區,居民區的排水系統,有條件的要改造成暗渠,排水口設置防蚊閘,沒有條件的也應該每天疏通下水道。
家庭滅蚊時,市民要特別注意房前、屋后、院子內、平臺上和陽臺上的各種敞口小容器,甚至冰箱的接水盤、墊在花盆下面的接水碟和帆布塑料布蓋物造成的淺積水,也可能成為蚊蟲孳生的“搖籃”,應該及時清除。家養水生植物改為泥種或沙養,沙養時水不浸過沙的表面。如果不能改為沙養,則不能對家養水生植物“續水”,而是要勤換水,至少每三天換水一次,對容易殘留積水的葉片、根部等部位更要仔細沖洗。居民區各種坑洼地、死水塘等若不能填平,應定期施放殺蟲劑加以控制。
登革熱預防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