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寫春節的文章
古人描寫春節的文章
春節原本只是舊年完結新年開始之時,給它加添許多別樣意義,就有了這一套濃重的春節文化,有了夾在兩年中間的“一年一度”的高潮時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人描寫春節的相關文章,供您參考!
古人描寫春節的文章篇【1】:春節,春節
這是一個歡樂的節日,而對于這樣一個節日,我無語了多年。煙花在天空絢麗,爆竹聲聲,璀璨在遙遠的星空,那是我么,那是我在眨眼么,我看見了,看見你眼中那一面湖水,酸澀的蕩漾。
春節。千萬人的思念千萬人的歸屬,萬家燈火燃起,春風更暖,春意更暖,人心更暖,走在巷道中的身影,卻再也看不清,這是誰家的纏綿。而我依舊依舊,獨自坐在門口,遠看著天邊,期盼著眷念。
飯桌上的菜香了,洗腳的熱水早已涼卻,看不到你,看不到你歸家的懷念。我化作了煙花,在晚霞映照的時刻,美麗多姿的燃燒,燃燒吧,這個春節。
記得你吃團圓飯守著壓歲錢,身上的花衣裳格外顯眼,卻看不到你純真的笑顏,這是一縷春風,還是一滴思念,在這夜的歡歌中沉睡,不愿覺醒,也不愿改變。一切干澀,一切苦戀,千年一夢的改變。
春節呵,無盡的感嘆,這一生,這一世,這一年,這個春天。思念會成為永恒,停留在記憶的昨天,在眼里,在心里,在夢里,在思念里,只是空白,普天同慶后的空白,留給孤獨的人,孤獨的心,在家里守望,房子是家,愛也是家。
許多年了,春節就是這樣過來,一年的歡樂,一年的苦楚,一年的期盼,在這一刻,所有的不開心不快樂不美好,就在這一刻,春節的這一刻,嶄新。春節,春節!
古人描寫春節的文章篇【2】:春節
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祖活動,蘊含著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之意。在漫長的歲月更迭中,春節,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一部史書、一卷檔案,記錄著中國人的滄桑歲月,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那古樸而又熟悉的味道,悠長而值得久久回味。
第一次細細正視中國的年文化,是源自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的一篇《本命年的回想》。在文章中,作者懷著返老還童之心,回憶了京郊運河家鄉幾十年前的過年習俗,表現了中國年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味。作者在行文中勾勒出了一個個生動傳神的生活圖景——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殺牲禽、備食物、送灶神、換門神、除夕夜、拜新年,情趣盎然而又情致飽滿。文章中散出的每一點回憶,發出的每一縷余香,都對古老中國的民風民俗作了生動的闡釋,相信每一個有過同樣過年經歷的人,嘴角都會泛起不易察覺而又心照不宣的會心微笑!
中國人確實是把春節的隆重氣息,推到了極致。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要延續到出了正月,除夕和春節是節日中的高潮部分。事無巨細的吃食準備,是對勞作了一年,幸喜五谷豐登的犒賞;祭神祭祖是對來年的展望,是對好運的祈求,更是對幸福的祝愿;走親戚、訪朋友、拜新年,既合家團聚,增進了親情,也密切了上上下下、遠遠近近的人際關系,人心和和美美了,前程才有奔頭啊!
我也問過父親這一輩人小時候過大年的情景,他們的記憶更多的是與饑餓有關。他們熱烈虔誠地期盼過年,只是為了有機會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面、掙壓歲錢、放鞭炮……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把春節過得簡單而又直白。
后來到了我們這一輩人,趕上了改革開放,物質生活的變化日新月異,各式價值觀泥沙俱下,讓人眼花繚亂。每個人都在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殫精竭慮、上下奔波,中國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顯得老態龍鐘、力不從心。春節,這一古老的中華民族傳統佳節,雖然依舊隆重,但形式之累已經遠遠大于內涵之美了。年味淡了,親情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了……消費社會遵循利益驅動原則,利益和金錢似乎一時間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準繩,通訊工具的多元并沒有真正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提防、質疑成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常態,更多的人為了金錢、地位、欲望,背井離鄉,不擇手段,在占有權利和財富的路上狂奔。春節造就了中國的春運,可其實,我們的悲歡早已不再相通。
也許在我的潛意識里,傳統是與鄉土家園連在一起的!村舍間紅色的桃符與響亮的鞭炮交織出的洋洋喜氣,才是中國式的生活感受;方言鄉音里流淌著的樸素情感,才是中國式的悲歡離合。被鋼筋水泥混凝土解構的人情味道,在鄉風鄉土中才能得以還原;迷失的價值取向,也許只有在對傳統的回望中,才能漸漸變得清晰鮮明;做人的骨架,也許只有在對人生價值和道路的重新審視中,才能得以重建!!
無論如何,春節都是能把中華兒女的心,一顆顆連串起來的神圣日子。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時光如何流轉,家、故鄉永遠是每一個中國人最后的情感歸宿!春節文化,歸根到底就是家的文化,有中國人的家的地方,就有春節!!春節其實更像是一種歲月,從分離流向團聚,從理性流向感性,從等待流向希望,從一種幸福流向另一種幸福!!
古人描寫春節的文章篇【3】:讓傳統符號留住春節記憶
一年又一年,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佳節,滿載著人們的喜悅。過大年,就是在貼窗花、請門神、拜祖先、走親戚、祈豐收、耍社火等種種風俗活動中,體驗年的樂趣,祈愿來年的好運。這些古老習俗承載著濃濃的年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年文化是農耕時代的產物,也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在我國古代的文字書籍中,“年”字被放入“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個月叫元月。
一般說,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所有的忙碌,只有一個共同主題,即“辭舊迎新”。
我們為什么要過春節?因為春節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人的根脈,也是中華民族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文化選擇。春節是一個時間更迭的門檻,春節是終點,更是起點。大紅喜慶的燈籠,飄著墨香的春聯,熱氣騰騰的餃子,這些傳統的春節符號,是伴隨中國人一代代成長的記憶。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豐富,年味都不應該變淡,這里關聯著我們的民族情感。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春節兼作一個犒勞自己的節日,可是現代人“天天都在過年”,顯然,維系春節的不再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而是人們的情感。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嚀,有愛人的牽掛,有孩子的一聲“爸媽”,無法替代。
近年來,春節的國際化趨勢成為引人關注的文化現象。身在異國的華人,以歡度春節的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國的人文情懷,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文化特色。逐漸地,傳統的老習俗也成了一種“中國時尚”。
春節就是這樣,裝滿了中國人對家的眷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復一年,老百姓為生活而忙碌,他們披星戴月,跨過千山萬水,不顧人群的擁擠,不顧長途的跋涉,趕到家人身邊,一起過個團圓年。回家過年,是心底最純真的承諾。
看過“古人描寫春節的文章”的人還看了:
2.春節名家散文
3.贊美春節的散文
4.描寫春節的散文
6.春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