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自省:學生有更佳的方法,還要對著教材照本宣科嗎
【作者簡介: 張金平,河南省舞陽縣辛安鎮老蔡小學數學老師,公眾號:3度夢想(id:gh_2d6cf96bb249),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昨天上午,開始講授新知——《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數字大小的比較是比較簡單的知識,教材中所體現的知識點有: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分為兩種,1、不同位數相比,位數多的數就大。2、相同位數相比,先比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數就大;如果最高位的數相同,就比較下一位......
“3+2”教學模式在我班初步試行,新的學生、新的學習習慣,讓教學模式的試行顯得生澀,更顯得困難。
我先讓學生根據提綱進行預習,然后讓學生匯報,那個一向不善言辭的蔡同學在回答“位數相同,怎么比較數的大小?”這一問題時,這樣回答:“先分級,然后先比較萬級,萬級大的數字就大”。
“如果萬級數相同呢?”我繼續追問,在追問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兩個萬級數相同的大數。
“那我們就比較個級,個級大的數字就大”,下面舉手的同學開始增多,從學生舉手的情況看來,這個問題毫無難度。
我在黑板上又羅列了幾組不同的數字,學生按照“比數級”的方法做題,效果依舊不錯。并且我也認為這種方法要比教材上呈現的方法要簡便許多。所以一節課我們都在用比數級的方法做題,只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我讓學生找出教材中比較數的方法,學生做了了解。
到家之后,我翻開去年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反思里面我就學過這樣的文字:“在總結本節課內容時,學生習慣用分級的方法進行比較,不太喜歡用數位比較,經過幾組數據比較發現,確實分級的方法稍微簡便一點”。
去年我就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但是因為心中有“教材至上”的心理,選擇了照本宣科。今年我按照學生的意思進行教學,只是把教材上面的方法給學生做了介紹,并沒有強調。
我認為教材上面的方法是從低年級承接上來的,這種方法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顯得有點繁瑣和麻煩,四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一下子就比較出三位數或者四位數的數字大小,根本不需要一位一位的比,所以教材上面的方法就不討四年級學生的喜歡。
因為我們服務的對象是有思想的人,更準確的說是有思想的、涉世不深的孩童,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不以權威的教材為轉移,所以時常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新點子在成人的世界中是萬分珍貴的,當孩子有解決問題更佳的方法,我們沒有必要再對著課本照本宣科,那樣真的會顯出成人的迂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