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點總結介紹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下面學習啦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點的總結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點總結
燭之武退秦師
【重點實詞】
1、貳
①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2、鄙(邊境界封疆藩籬)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許,左右)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何許人,何處人)
4、闕
①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宮闕。
②què城樓城闕。
③quē侵損,削減。(本文:闕秦)
④quē通“缺”
5、微
①沒有(如果沒有)(“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細小,輕微(同現義)
③衰敗國勢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義(成語)
⑤微服暗訪:喬裝
⑥卑賤,人微言輕(低微)《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⑦隱蔽,不顯露,悄悄。見微知著(成語)微訪(暗中查訪)
6、敝
①壞,破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敝帚自珍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使……疲敝
【重點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以亂易整——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目的,來,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結果,用來,連詞
⑤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卻,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哪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何,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何,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證據助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公從之——代詞,此,代佚之狐的建議
(燭之武)許之——代詞,這件事
不患人不之知——代詞,他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做全句的主語
鄰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謂間取消獨立性,一作主語,一作賓語,省略判斷詞謂語“乃”
④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之”無義
蓮之愛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標志,無義;
太子及賓客知此事者——“者”與“之”都是定語后置標志
⑥公子駕車之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君(到,前往
⑦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詞類活用】
①晉軍(于)函陵——名詞作動詞,駐軍;同下文“秦軍”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增強實力,削弱實力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作狀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封,名詞作動詞,疆界。
【通假字】
①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提供,供給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智慧,明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的)主人,今義:主人)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⑤(燭之武)辭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煩執事省略句
⑦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句
⑧(晉)許君焦、瑕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省略句
荊軻刺秦王
【重點虛詞】
〖因〗
①趁機: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②趁機:不如因善遇之。
③就、于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④趁勢、趁機: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⑤趁機:沛公如廁,因招樊噲出
⑥順著,憑借: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⑦沿襲、繼承:蒙故業,因遺策
⑧借助,依仗:因人之力而弊之
⑨根據,依據:因人施教
⑩又…引導,通過:因賓客至相如門
〖乃〗
①于是:乃遂私見樊於期。乃遂收樊於期之首,
②才:臣乃得以報太子。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③就、于是:乃請荊卿曰樊於期乃前曰。乃為裝遣荊軻。
④至:乃今得聞教。
⑤竟然:而乃以手共搏之
⑥你的:家祭無忘告乃翁
⑦乃爾:這樣
〖為〗
①替: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②成為:皆為龍虎,成五采。
③替、做,謀劃:誰為大王為此計。
④敬酒,祝: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結成)
⑤對,對付:君王為人不忍
⑥認為:竊為大王不取也
⑦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⑧疑問語氣詞,呢,何辭為?
⑨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⑩作為,當作:軍中無以為樂。
【通假字】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返,返回
②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
③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雙手托著
④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驚
⑤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⑥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
⑦秦武陽奉地圖函奉通捧
⑧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
⑨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露出
⑩秦武陽色變振恐振通震
(11)乃朝服,設九賓賓通儐,儐相
【古今異義】
①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痛哭流淚
今義:流鼻涕
②持千金之資幣物古義:禮物今義:貨幣與物品
③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窘困無出路今義:貧窮困難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義:用力擲今義:用手提起
⑤進兵北略地古義:搶奪,奪取
今義:簡略,有一點
⑥顧計不知所出耳古義:但是,只是今義:看守,照顧
⑦愿足下更慮之古義:重新,改變今義:時間單位,更加
⑧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古義:露出一只手臂今義:袒護一方
⑨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衛士
今義:中醫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古義:原諒今義:假托,托詞
【詞類活用】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作狀,用匣子
②又前而為歌曰前——名作動,上前
③乃朝服,設九賓朝服——名作動,穿上朝服
④頃之未發,太子遲之遲——形容詞意動,認為…遲
⑤使使以聞大王聞——使動,使…知道,稟告
⑥箕踞以罵曰箕——名作狀,像畚箕一樣
⑦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動作名,信物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動,穿白衣,戴白帽
【翻譯下列句子】。
1、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3、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4、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5、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6、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
7、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8、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鴻門宴
【通假字】
1.距─拒,把守:距關,毋內諸侯
2.內─納,接納:距關,毋內諸侯交戟之士欲止不內
3.要─邀,邀請: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早些: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隔閡: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座位:置之坐上。因擊沛公魚坐
8.不—否,不者,若屬將為所虜
【成語】
秋毫無犯: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現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群眾利益。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個堂皇的名目,實際上卻另有所圖。
勞苦功高: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處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古今異義詞】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
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非常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
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
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6.細說古:小人的讒言。
今:詳細地講述。
5.婚姻古:兒女親家
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一詞多義】
1.謝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乃令張良留謝。
2.辭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講究、計較:大禮不辭小讓
3.故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勝盡:刑人如恐不勝
禁得起:沛公不勝杯杓
6.之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7.去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于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比:長于臣。
在:復得見將軍子此。
11.間抄小路:道芷陽間行
暗中: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處罰,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讓……稱王,使動)。
臣活之(使……活,使動)。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
交戟之衛士欲止(使……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
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客何為者?(何為─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將軍戰(省略“于”)河北
加彘肩(省略“于其”)
【偏義復詞】
出入: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固定句式】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什么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古代的禮節】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鋪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腳跟。2、跪:仍象坐姿態,但臀離腳跟,伸直腰板。
3、跽:長跪,把身體挺得很直。
4、頓首:跪而頭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較“頓首”禮節更重,頭碰地時停留的時間較“頓首”長。
6、拜:跪而用手碰地,頭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為“再拜”,是最隆重的禮節。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高中語文的文言文基礎知識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點總結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