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第三單元知識點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一歷史第三單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2、秦始皇為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
(1)政治方面: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統治者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
(2)經濟發面:統一貨幣,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此措施促進了各地的經濟交流) (3)文化方面: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后來又推廣了隸書。(促進了文化交流) (4)思想方面: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民間只準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后來又把一批儒生在咸陽活埋,這就是歷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手段殘暴,后果嚴重:大量文化思想類書籍的燒毀,使中國古代文化遭到巨大損失;扼殺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自由,使“百家爭鳴”的局面結束)
(5)民族、邊疆方面:①為維護國家統一派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修筑起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抵御匈奴。(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征)②為了開發南疆,派人興修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
答:首先,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再次,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最后,修筑了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 5、小討論:討論一下秦始皇功過
答: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還制定殘酷的刑法,賦稅繁重;他焚書坑儒,壓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大統一的漢朝
1、文帝和景帝時期,獎勵耕作,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掌握第12課課本正文和小字中文帝節儉的例子)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景帝后期國家的糧倉豐滿,府庫里大量的銅錢多得無法計算),歷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2
2、為鞏固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漢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重要問答題)
(1)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用諸侯國內建小侯國的方法削弱諸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收歸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排斥其它學說,大興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古代學府,以儒家的五經為教材)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4)軍事:依靠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影響: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
3、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西漢滅亡。不久,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公元25年,參加農民起義的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十分黑暗。
兩漢經濟的發展
1、西漢時比較徹底地治理黃河是在漢武帝時;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漢明帝時。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西漢都城洛陽,規模宏大,人稱東西二京。 3、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秦漢之際匈奴的杰出首領冒頓單于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3、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于,促進了漢匈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和親)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1、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為聯絡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訪問西域許多國家。
3、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商人經常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歷的絲綢之路。(意義: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5、漢武帝以后,西漢的商人還開辟出的海上絲綢之路。